沈文忠[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沈文忠[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沈文忠,男,1968年5月出生,江蘇吳江廟港人。凝聚態物理學專家。上海交通大學第三批“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1985年畢業於震澤中學,1995年6月畢業於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獲半導體物理與半導體器件物理博士學位。1996年9月至1999年8月在美國喬治亞州立大學做博士後研究工作。1999年9月起任上海交通大學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現為《紅外與毫米波學報》編委,美國《Appl.Phys.Lett.》《J.Appl.Phys.》特邀審稿評論員,美國物理學會(APS)會員,美國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會員。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主要從事凝聚態光譜與光電子器件物理、太陽能光伏科學與工程方面的實驗研究工作,在磁性半導體材料元激發譜、低維半導體微結構特性研究和新型半導體遠紅外探測器研製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在半導體量子結構陣列體系的控制合成與性能、有序矽量子點結構中的光電特性與量子調控、新型半導體氮化物和氧化物的光電特性及半導體遠紅外/太赫茲探測與成像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創新成果。創新地提出和研究了磁性半導體材料中的磁性激發問題;首先觀察到半導體單量子阱中的室溫激子吸收及其應變導致的展寬效應,並率先發現單量子阱、多量子阱中此現象的差異,進而在實驗和理論兩方面同時證明和解釋了此現象;第一次系統、全面地研究了四元GaInAsSb/AlGaAsSb量子阱雷射器材料的光電特性,獲得了此材料中一系列有價值的物理信息;在國際上創新地提出和成功實現了截止波長長達100微米的GaAs同質結遠紅外探測器。發現或首先觀察到單量子阱結構中的輕空穴、電子-聲子互作用、躍遷振子強度和應力馳豫行為等一系列新現象、新結果。這些結果均為當時國際領先或有首創性的,獲國內外同行較多引用與肯定。在半導體同質結超長波紅外輻射探測研究方面獲得了國際領先結果,已發表SCI收錄學術論文近百篇,申請發明專利六項。獲教育部首屆高等學校優秀青年教師教學與科研獎勵基金,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並作為合伙人獲得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獲省部級三等獎1項。

科研簡介

沈文忠[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沈文忠[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主持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2001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007年),國家科技部重大研究計畫矽納米結構太陽電池課題(2009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三項(2000年、2005年、2006年),教育部“長江學者與創新團隊發展計畫”創新團隊項目(2005年),上海市重大基礎研究計畫(2003年),上海市基礎研究重點項目(2006年),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計畫(2008年),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青年教師基金(2002年);參加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畫(量子調控研究計畫)(2006年),上海市重大基礎研究計畫(2005年、2009年)。負責組建的“凝聚態光譜與光電子物理”實驗室已成為上海交通大學凝聚態物理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他與鄭杭教授一起負責成功申報今年的國家重點學科,使凝聚態物理學科成為交大歷史上首個理科國家重點學科。

近年來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重大基礎研究和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獎等多項科研任務,主持的研究項目獲1997年度江蘇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999年獲教育部首屆“高等學校優秀青年教師獎”;2000年被聘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並在2005年底聘期考核中獲“優秀”評價;2001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數理學部);2002年獲教育部高等院校優秀骨幹教師稱號;2005年作為學術帶頭人的“半導體量子結構和量子過程調控”群體被教育部納入“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畫”的創新團隊(結題考核優秀),作為第一完成人的“新型氮化物和氧化物半導體及其低維體系的光電子躍遷過程研究”獲上海市科技進步獎(自然科學類)二等獎;2006年獲第三屆上海十大青年科技英才稱號;2007年獲上海交通大學校長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項目“新型一維半導體納米結構量子輸運與調控”,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並擔任第六屆薄膜物理與套用國際學術會議的組委會主席。曾獲得2001-2002年度上海市新長征突擊手稱號。 兼任全國半導體物理專業委員會委員;全國凝聚態光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全國固體光散射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和中國科學院紅外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2008年入選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兼任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全國半導體物理專業委員會委員;全國凝聚態光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全國固體光散射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科學院紅外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