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壽春

沈壽春

沈壽春,1909年10月15日生於浙江省蕭山縣。物理學家,中國光學教育的開創者之一。 沈壽春在40餘年物理學及光學的教學、科研中,親手培育起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代物理學家 及光學家在內的為數眾多的專業人才,為物理學及光學事業的發展傾注了畢生精力,做出了突出貢獻。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1909年10月15日,出生於浙江省蕭山縣(今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

由於父親職業變化很大,沈壽春兄妹四人從小即多次變換學校,沈壽春從高小起就住宿學校。先後於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國小、上海龍門師院附小、上海南洋中學補習科就學;1924~1929年先後於浙江春暉中學、上海立達學園、上海復旦實驗中學、浙江省立第一中學等上完國中、高中。

1929年,考入浙江大學物理系。

1931年,轉入北京大學物理系,於1933年畢業。

1933―1938年,先後任浙江大學物理系和北京大學物理系助教。當時著名物理學家饒毓泰任北京大學物理系系主任,吳大猷任教授,沈壽春在他們的指導下從事喇曼光譜的研究工作。

1938―1943年,任西南聯合大學物理學系助教及研究助教。

1943―1948年,先後任昆明機器總廠和上海機器總廠副工程師、工程師。

1948年,任南開大學物理系副教授,1951年任教授。

1963―1977年,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聘任為套用光學與紅外技術學科組成員。

1979年 中國光學學會第一屆理事會副理事長。

1980年,國家教育部聘任為高等學校理科物理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

1988年,南開大學現代光學研究所顧問後退休。

個人生活

沈壽春父親是沈肅文,母親是鍾靜波。沈壽春家有兄妹四人,沈壽春行二。

父親沈肅文早年先後於杭州、上海等地教育廳及中學任職,後在家鄉及四川創辦中學,重慶國民政府時期曾在重慶黃炎培主持的戰績功募委員會任職,接受了新思想,在後來創辦的中學裡經常向學生傳播進步思想,並多次將畢業生送往抗日民主根據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任國家輕工業部財務處處長,直至78歲逝世。

學術成就

1936和1937年曾先後在美國出版的、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物理評論》等學術期刊上發表《C4H4多原子分子基本振動頻率及勢能常數》、《氯酸、溴酸及碘酸離子的喇曼光譜》等論文。在此期間,他還安裝了8m直徑的羅蘭圓大型光柵室,設計製作兩米長的吸收管,準備進行斯塔克效應的光譜研究,後因抗日戰爭爆發被迫中斷了工作。抗日戰爭爆發後,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於昆明組成臨時西南聯合大學,沈壽春在西南聯大物理系任助教及研究助教。儘管當時的教學工作繁重,條件極其艱苦,他仍然堅持研究工作,開展了硝酸鎳銨晶體的喇曼光譜研究。

所獲榮譽

1985年,在沈壽春的講稿的基礎上由母國光主筆編寫的全國高等院校通用教材《光學》獲得國家教委優秀教材一等獎,對我國高校在光學方面的教材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1989年南開大學校友們集資設立了“沈壽春實驗物理獎學金”。

1991年國務院向他頒發了“為發展我國科學研究做出突出貢獻”的政府津貼及證書。

主要論著

1沈壽春譯.英德法俄漢物理學詞典(光學部分).原子能出版社,1980.

2沈壽春副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物理卷光學部分).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7.

3沈壽春等.C4H4多原子分子基本振動頻率及勢能常數.Chim.J.Phys,1936(2).(與吳大猷合寫)

4沈壽春等.ChlorateBr0mate的結構與拉曼譜線退偏振度.Phgs.Rev.1937(51).(與饒毓泰、吳大猷合寫)

5沈壽春.增加牛頓圈之解析度.物理通報,1951(1).

6沈壽春等.O,O-二乙基硫代磷酸酯鏇轉異構體的拉曼與紅外光譜研究,第八屆國際拉曼光譜會議文集,1982.

7沈壽春等.橫向塞曼雷射器理論.南開大學物理學報,1984(4)

8沈壽春等.雷射高斯光束的兩維整形.南開大學光學學報,1985(8)。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