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丙午登多景樓和吳履齋韻

這是一首抒發懷才不遇情感的和詞。詞人通過登多景樓的所觀情景的描寫、抒發,表現出懷才不遇的困惑、無奈。但通篇並無消沉之感,而是慷慨悲涼。此詞雖然表現了詞人對英雄事業的嚮往,對國事的關切,對時局的不安,但情緒到底還是低沉了些,這是時代性決定的。

原文

沁園春
丙午登多景樓吳履齋韻
天下奇觀,江浮兩山,地雄一州。對晴煙抹翠,怒濤翻雪;離離塞草,拍拍風舟。春去春來,潮生潮落,幾度斜陽人倚樓。堪憐處,悵英雄白發,空蔽貂裘。
淮頭,虜尚虔劉,誰為把中原一戰收?問只今人物,豈無安石;且容老子,還訪浮丘。鷗鷺眠沙,漁樵唱晚,不管人間半點愁。危欄外,渺滄波無極,去去歸休。

詞牌

【沁園春】
“沁園”二字出漢代沁水公主園林。此調有一百一十二字至一百一十六字諸體,以一百一十四字為正格。上片四平韻,下片五平韻。前人認為換頭句第二字有人用暗韻,實系偶合。上片第四句第一字和下片第三句第一字,必須用一字豆領以下四句,而所領四句例須用扇對。此調始見於北宋張先詞。原屬婉約派詞,因其格調開闊,韻位較疏,讀起來更感沉鬱,故豪放派詞人及後人常用此調抒發激越情感。又名《壽星明》、《東仙》、《洞庭春色》、《念離群》等。

格律

天下奇觀,江浮兩山,地雄一州。
⊙●○○,⊙●○○,●●●△(韻)
對晴煙抹翠,怒濤翻雪;離離塞草,拍拍風舟。
●○○●●,⊙○⊙●;⊙○⊙●,⊙●○△(韻)
春去春來,潮生潮落,幾度斜陽人倚樓。
⊙●○○,⊙○⊙●,⊙●○○⊙●△(韻)
堪憐處,悵英雄白髮,空蔽貂裘。
○⊙●,●⊙○⊙●,⊙●○△(韻)
淮頭,虜尚虔劉,
⊙○,⊙●○△(韻)
誰為把中原一戰收?
⊙●●○○⊙●△(韻)
問只今人物,豈無安石;且容老子,還訪浮丘。
●⊙○⊙●,⊙○●●;⊙○●●,⊙●○△(韻)
鷗鷺眠沙,漁樵唱晚,不管人間半點愁。
⊙●○○,⊙○⊙●,⊙●○○⊙●△(韻)
危欄外,渺滄波無極,去去歸休。
○⊙●,●⊙○⊙●,⊙●○△(韻)
(註:○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作者

李曾伯
(1198-?)南宋詞人。字長孺,號可齋。原籍覃懷(今屬河南)。南渡後寓居嘉興(今屬浙江)。通軍事,曾任四川安撫使、湖南安撫使等職。為官多有實績,有名於時。曾與權臣賈似道同任邊帥,對邊境之事,知無不言,所以遭到嫉恨排擠。《宋史》有傳。其集中有詩、詞、文。文學成就主要體現於詞。其詞今存二百餘首,長調占絕大多數。有《可齋雜稿》三十四卷,《可齋續稿》前八卷,後十二卷,後人合名《可齋類稿》,內有詞七卷。

賞析

多景樓,鎮江名勝,其地三面臨江,“東瞰海門,西望浮玉,江流縈帶,海潮騰訊,而維揚(揚州)城堞浮圖陳於幾席之外,斷山零落出沒於煙雲杳靄之間。”(南宋乾道年間鎮江知府陳天麟《多景樓記》)如此形勝,加上鎮江豐富的歷史文化內容,因此,北宋以來此處的題詠很多。
曾伯詞從形勝寫起。多景樓原有吳琚“天下第一江山”的題匾,此詞以此寫其神奇。“江浮兩山”,兩山指焦山、金山(又名浮玉山,時在江中),二山東西相望,就像浮在江面上一樣。“浮”,當是由江面看山的幻覺;下面寫空中、江中、江岸。“晴煙抹翠,怒濤翻雪”,色彩鮮明悅目,又給人一種動態美。
“離離塞草,拍拍風舟”,春草多么繁茂(塞草此即指岸草,因此地為要塞),江船頂風前進,給人一種生機,一種力量,同時也會引起歲月如流的感觸。這幾句寫景意在展示“江山如畫”、“逝者如斯”,從而逗起今昔同懷的意緒。
“春去春來,潮生潮落,幾度斜陽人倚樓。”這意思作者說出來了:古往今來多少人像詞人這樣眺望江天,古今之人有如東逝之水,共看江天皆是如此。
“幾度斜陽人倚樓”寫落寞之情,言許多英雄豪傑正是在這般“倚樓”中壯志銷磨。陸游、陳亮也曾在樓頭題詞,陳亮在詞中大呼:“正好長驅,不須反顧,尋取中流誓。”(《念奴嬌》)那樣的英風豪氣結果不是落了空嗎?“英雄白髮,空敝貂裘”,用戰國時蘇秦遊說諸侯,懷才不遇,黃金盡、貂裘敝的典故,就中飽含著作者的自憐、自傷。據考證,是年春作者頗遭非議,“言者相繼”。身為兩淮閫帥而無法進取,坐看年華老大(時四十九歲),怎能不感到悲哀!一個“空”字蘊含了多么沉痛的心情。

背景

這首詞是作者於宋淳熙六年即公元1246年所作。曾伯時年48歲,正任兩淮閫帥,掌握一定兵權。吳履齋,即吳潛,與曾伯為同時代人,年長於曾伯,官居左丞相。多景樓,在今江蘇省鎮江市北固山甘露寺內,系宋太宗時陳天麟所建,為甘露寺風景最佳處,宋書法家米芾稱之為“天下江山第一樓”。此地風景秀麗,歷來題詠頗多。吳潛曾作《沁園春·多景樓》,曾伯此詞即是和其韻而作。
詞中有畫,可說是此詞的最大特色。寥寥幾筆繪出一幅清新、俊逸的江水山色圖;而且沿著筆觸,讀者又能明顯地感受到作者思緒的起伏變化。
上片觸景抒懷,情融景中。開首“天下奇觀,江浮兩山,地雄一州”三句,意謂登上多景樓,迎入眼帘的是奇特壯觀的景色,長江浩浩蕩蕩直瀉而去,上面的金山和下面的焦山,仿佛是被江水托浮著向前移動。我國東南除此地外,哪還有如此勝景!實景與幻象相融合,其中用一個“奇”字,表現出了奇妙的視覺幻象。“對晴煙抹翠,怒濤翻雪,離離塞草,拍拍風舟”,畫面進一步活躍起來。看吧,江面開闊,水霧繚繞,晴日下,格外分明,江那邊,只能模糊地看見青青的山影。句中“抹”字,生動地繪上令人神往的一筆。靈動的筆觸一轉,繪出浪聲陣陣,一浪高過一浪,如一堆堆白雪翻滾。句中“怒”、“翻”二字,將氣勢浩大的江濤表現得極有力度。江邊葦草豐茂,江船迎風擊水前進。“離離”,茂盛貌;“拍拍”,浪擊船頭聲。登斯樓也,睹其江水、遠山、煙波、怒濤、塞草、行船,畫面生機盎然,氣勢宏偉,怎不激起有志男兒的壯志豪情呢?但是,現實殘酷地粉碎了詞人的宏偉抱負,不禁悲從中來。他感到“春去春來,潮生潮落”,歲月如此匆匆消逝;對照之下,他卻只能“幾度斜陽人倚樓”。於是一種憤懣壓上他的心頭,“堪憐處,悵英雄白髮,空敝貂裘”,英雄老矣,什麼都不可能了,難有作為。如此寫來,感情一波三折,起伏有致,令人感動。
下片直書感喟,情中帶景。曾伯懷才不遇,一生所學,報國無門,可此時國家還失地未復,社會動盪不已,他怎不憂國憂民呢?“淮頭,虜尚虔劉”,淮頭”,淮水上游,此指淮西;“虔劉”,劫掠,殺戮。淮西(當時為金人統治)的父老鄉親還處在夷虜的鐵蹄之下,怎么無人過問呢?無疑,其矛頭是直對南宋朝廷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詞人更明確提出:“問只今人物,豈無安石。”詞人此時想起鎮江曾作抗敵前線的情景,晉宋間就有許多英雄從此揮師北上,與敵作戰,特別是謝安(字安石)更在淝水之戰中大獲全勝,收復了許多失地。那么,當今難道就沒有謝安那樣的英雄么?他的回答是肯定的,潛語為“我就是”。詞人自比謝安,志願出征,領導抗戰,可是,朝廷卻不任用他,使他壯志難酬。既然如此,詞人只好退而求隱:“且容老子,還訪浮丘。”此句意謂,還是歸隱去吧,去與浮丘公相伴。浮丘公,仙人名,相傳黃帝時隱於深山修行。下面,詞人更進一步抒發了歸隱的思緒,並為未來的歸隱生活作了構想:“鷗鷺眠沙,漁樵唱晚,不管人間半點愁。”這樣,在詞人的眼前出現了歸隱生活的幻景,閒適,安然,不問世事,寫得十分真切生動。詞尾寫道:“危欄外,渺滄波無極,去去歸休。”這裡,詞人寫自己倚欄遠眺、沉思,深感國運難回,英雄失志,終於下定歸隱的決心。“去去歸休”,不能再猶豫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