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駕駛

汽車駕駛

汽車駕駛已經成為現代人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要掌握汽車駕駛(driving a motor vehicle)技術,首先要求有合格的年齡和身體條件;還要經過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有關汽車機械常識和安全駕駛知識的培訓和考試;考試合格後再進行駕駛技能的培訓和考試;全部考試合格就可以領到小型汽車或大、中型貨車的駕駛證。

基本信息

汽車駕駛

汽車駕駛汽車駕駛
運用汽車的各種操縱機構和控制裝置,使汽車正常行駛的作業。汽車駕駛的基本操作包括發動機啟動、汽車啟步、變速換檔、選擇路面和經濟車速、安全滑行、制動減速和停車等。

正確的汽車駕駛,是在各種行駛環境條件下都能保證汽車以應有的速度安全行車。汽車駕駛者操作技能的高低直接影響汽車的燃油等物料的消耗水平,行駛平穩性和乘坐舒適性,以及使用壽命。因此,汽車駕駛者要:①有健康的身體以及正常的心理和生理狀態,以便駕駛操作時能對周圍出現的各種複雜情況作出迅速和正確的反應,及時採取相應的措施。②熟知交通規則,能正確識別各種交通標誌和交通信號。③熟悉汽車的構造和性能,以及駕駛操作規程,能根據具體行駛條件,熟練而正確地使用汽車的各種操縱機構和控制裝置,以及各種指示儀表和信號裝置。④能正確地判斷並及時排除汽車常見故障,保證汽車經常處於良好的技術狀態。

應變方法

汽車駕駛汽車駕駛

汽車在路上行駛難免會遇到各種不同的狀況,甚至是一些危險的狀況。那么在危險的瞬間如若您當時能保持清醒的頭腦,想出瞬間應變的措施,那么久有可能逢凶化吉。下面我賣我車網小編總結了幾個汽車駕駛危險瞬間的應變方法,您可以學習一下。

1.在一個三車道的路上,當你從左側超越前車(位於中間道)回中間車道時,後面有一輛車以更快的速度從右側超車且稍前於你併入中間車道,如果你只看前面或後視鏡,你的車頭就有可能橫擦對方的車尾。由於兩車超車時的速度都很快,發現時距離太近以至來不及反應。這種剮擦碰的危險及類似情況常發生在多車道的城市快速路上,車多速度快,很多車來回串道超車。只顧一點,不及其餘是容易發生危險的。

建議:須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對新手則“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巍然不動”。

2.駕駛室的兩個側柱足以擋住一輛腳踏車行人。同樣,車內中後視鏡也會不同程度遮擋右下45度視線。在無紅燈的十字路口或人車混雜的鬧市區,目標較多使注意力分散,行人進入視線死角可能不被察覺。如行人與汽車方向平行時這些死角可以保持數秒。這時汽車加速或轉彎行人就會突然閃出來導致措手不及。雖然碰撞不會太嚴重,但剮了車心痛不說,遇上個難纏的主還是相當麻煩的。

措施:速度要慢以便有足夠時間四處觀察,要以三個死角為重點察看目標,搖頭晃腦,東張西望。

3.在較窄的街道(特別是四車道)經過路邊停車帶時,因為大部分車都貼膜看不清車裡的情況,當你經過時要注意右邊車裡的馬大哈們突然開門。這些路基本上都是小街或在小區,出了事可不太好講理喲。賠個門是小事,把手弄殘了可不是鬧著玩的!

措施:減速,鳴笛,儘可能走路中間。

4.跟車超車是一種常見的現象,一般前車超車從容的時候會走直線並道,這樣會有餘地擠入兩車中間。但當對面來車很快時,前車就會慌忙急拐並道把你晾在超車道上。這時就會前後左右無路可逃。更危險的是,前車比你大一圈,對面來車看不到你,在前車超車並道時對面來車反而開始加速。這種情況多發生在來往兩車道的鄉村公路上。我曾有一次類似體驗,最後兩輛車在3米左右處剎住,我車司機當即發獃10餘秒,幸好沒有出事。

措施:超車時一定看清來車動向,不要跟大車超車,等大車超車入位後再行動。

汽車駕駛汽車駕駛

5.在鄉村路中有時會遇到農民晾麥子以及因修路有短暫的碎沙路面。因為很短很多人會高速通過。這是非常危險的。一般車有緊急情況時,人都會下意識地制動或避閃,但在這樣的路面上車就成了脫韁的野馬。會以想不到的姿勢,向著想不到的方向衝出去。曾有一個報導,因此路面5天發生3起事故,亡6人。

6.走了很長的山路,在一段較長,空曠且平直的下坡路時,減檔制動,引力和制動力平衡,汽車以穩定的速度向下滑行。這個時候有沒有想放鬆一下,把腳從制動或油門上拿下來活動活動?最好不要,你的腳失去了參照系,危險在潛滋暗長。如果突然發生情況,還能不能把腳準確地踩在制動上?如果你是新手,不會踩在油門上吧?

忠告:你的腿和腳雖然有點累,但還是建議他們堅持在戰鬥崗位上。

7.當你在寬闊平緩的公路上超車正和前車並行時,突然對面一輛車從地下鑽了出來!情況是這樣的:這條路兩頭平直,中間卻有一條波谷。如果是一上一下的坡,大多數人會察覺,但這種坡眼睛會被迷惑的!類似因地形引發的事故多出現在山地坡路,轉彎等地形變化的交叉點,司機忽略地形的突然變化造成的。在此引申出“事故地形”的概念。請多多注意地形變化情況,及時減速,千萬不要因為自己的失誤而在某地留下了“事故多發路段”的牌子!

建議:按老人家的話“風物長宜放眼量”,努力培養對危險地段的敏銳感覺。

8.一般在城市公路大家對交通規則還是非常小心的。但鄉村公路上從沒見那輛車交規當回事,違章開車像眨眼一樣頻繁。為什麼?沒警察唄!這時你會不會隨大流而放鬆了警惕?告訴你,警察可能正在某個地方埋伏著,等你往裡鑽呢!當然,荒無人煙的地方警察是不會去的,警察還是喜歡有個伴,比如和察車,察費什麼的在一塊。留神戴大蓋帽的就可以了。還有你開得很快警察也追不上你。所以警察會出現在路段相對繁華,車速不快,視線不好,而你又急著脫穎而出的時候。這時你的危險就是損失50-200大洋。

忠告:警察就是在你想不到時出現的人!

9.在郊區公路上開車,如果有一輛大車緊緊跟隨,寸步不離,是否有芒刺在背的感覺?如果沒有,要清醒一下了。前面出現了緊急情況,你剎得住車,大車停得住嗎?如果甩不開大車(說明大車速度也很快),最好的方法是打轉向,減速,靠邊,對大車說一聲“您先請!”

忠告:在同等距離和速度下,大車追尾的危險和傷害程度遠遠大於小車,如果不能和大車拉開距離,寧跟大車,不要讓大車跟。

10.超車時是汽車行駛中的高危時段(車速相對快,距離近),危險一是前車發現情況突然向左避閃導致後車被擠或追尾,這點大多數人會注意到。這裡容易忽略的是後車正位於前車左斜後方時有人或物從外側橫穿公路,人和後車相互看不到,行人匆忙橫穿,後車匆忙加速,等超過前車露頭時行人剛好從前車出來。這個寸勁趕上行人是沒有活路的。前幾年在中央台上曾看到這樣的畫面,行人被撞2-3米高,在空中轉了兩三圈,當場氣絕。這種危險多見於半封閉的快速路上,請不要掉以輕心。

10個誤區

汽車駕駛汽車駕駛

1、夜晚遠光燈越強行駛越安全;錯誤,燈光的照射角度越大越安全,燈光抬得越高越亮越危險。
2、常常使用大油門對發動機不好;錯誤,發動機在擋位上轉速經常提到4000以上不但無害,還對發動機有一定的好處,常常空擋踩油門或長時間在高轉速上才對發動機不好。
3、習慣性踩離合器是減少麻煩的辦法;錯誤,習慣性踩離合器不但對機器不好,反而麻煩會更多,更重要的是不安全。
4、汽車行駛時將中央門鎖鎖死是安全的辦法;錯誤,這是極其危險的辦法,汽車一旦出現事故時,會打不開車門,因而危險率進一步提高。避免小偷搶奪車內的物品,最好在堵車時或等紅綠燈的時候再將中央門鎖鎖死。
5、習慣泊車後只拉緊手剎;錯誤,在不平的地面泊車後不但要拉上手剎還要掛在擋位上,這樣才是防止汽車因路面不平避免下滑的最好辦法。
6、單向行駛時如果有雙道,壓虛線行駛最安全;錯誤,這最容易出現事故,因為無論是前後行駛的車輛無法判斷你行駛的意圖。
7、高速拐彎時一邊踩離合器一邊踩剎車行駛最安全;錯誤,不可踩離合器,無論任何情況下,踩離合器行駛會增加汽車的慣性,應該將擋位放低後再踩著剎車行駛。
8、汽車加裝ABS系統後是為了縮短剎車距離;錯誤,ABS最大的優點不是縮短剎車距離,而是防止輪胎抱死,因此,即便遇到特殊情況將剎車踩死,其方向盤也是可以操控汽車的方向,學會緊急剎車後緩衝這段剎車的距離是認識ABS的關鍵所在。
9、遇到其他駕駛不熟練者或違章者應通過喇叭或大燈提示他;錯誤,應該儘快遠離他,按喇叭或大燈提示他只會增加他的緊張情緒,使他更加難以控制汽車。
10、拐彎或並道時應先看反光鏡;錯誤,應先扭頭看一下車的後面再看反光鏡,因為,有時反光鏡調節得不好會有死角現象,此外,轉向燈打開後會使靠近自己的車輛增加提速或放慢的幾率,僅從反光鏡不能完全判斷正確性。

制動技巧

防止“點頭”制動技巧

想必每個駕駛員開車時都經歷過“點頭”的情形,所謂“點頭”就是由於制動太猛,導致車輪驟然停止,車身在慣性的作用下保持前沖的勢頭,於是就出現了車頭向下沖的情況。坐在駕駛室裡面就有明顯的挫頓感,讓人覺得不舒服。下面就讓養車修車網的小編為你們分享幾個技巧。
平穩停車是經常遇到的情況,比如在紅燈前,車輛會依次停穩。很多新手掌握不好制動時機和制動力,往往會比較生硬地制動,停車的時候由於制動力較大,車很容易發生“點頭”的情況,坐在車裡很不舒服。因此要通過不斷摸索和練習,儘量做到平穩停車。

在制動距離足夠的前提下,制動的時候要緩慢持續踩下制動踏板,讓車均勻減速,當車身趨於停下的時候,要緩慢抬升制動踏板,直到停穩時完全鬆開。初始制動力的大小是由制動距離決定的,距離越短,初始制動力越大。

要做到平穩停車最重要的有兩點。一是要克服怕車停不住撞到前車或障礙物的心理。二是要控制好右腳踩制動踏板的力度,要先緩慢加力,而後緩慢收力。根據制動距離決定加力和收力的速度。練習的時候找一個不怕撞的物品做參照物,在平直的路面上反覆練習,逐漸加快速度,直到運用自如。

跟車防追尾制動技巧

跟車時制動主要目的是與前車保持安全的距離,也就是通過制動保持與前車基本一致的車速。所以跟車時制動技巧的關鍵是緩踩制動踏板,保持制動力,再根據前車速度增大或減小制動力。
制動時,當發現前車開始制動(前車制動燈點亮)就將腳放在制動踏板上,均勻加力平穩減速至與前車速度基本一致,保持一下制動踏板位置,然後再觀察前車的速度變化,如果前車繼續制動,你也要跟著制動;如果前車的速度不再下降,你此時要緩慢鬆開制動踏板,加速前行,繼續與前車保持同樣的車速平穩跟車。

坡路制動技巧

上坡路制動的技巧與平路上差不多,但由於車身質量帶來的減速作用,制動力比平路行駛要稍小一些。上坡制動同樣要緩踩制動,要比平路行車更緩一些,但鬆開制動踏板的速度要比平路快,這樣才能保證車速不會過度下降。手動擋的車型由於車速過快下降很容易導致擋位不合適的情況,過低的擋位會使車身抖動,因此上坡制動後要注意及時換擋。

下坡制動就複雜一些了,不但要用制動系統制動,還要利用發動機制動。下坡時特別是長坡不要長時間使用制動,這樣容易導致制動摩擦片過熱,致使制動效能下降,為了防止這一點,手動擋車型採用低擋位下坡是必須的,一般來說採用3擋就可以了。對於自動擋的車,下坡初期不能加油或者緩加油,保持車速緩慢增加,必要時採用點制動控制一下車速。

女士駕駛

讓座椅更合適自己

坐上駕駛員的位置要開車時,要先將座椅調整合適,離轉向盤太近或太遠都不對,尤其是開配有安全氣囊的車型,身材嬌小的女性坐得太靠前,發生意外時,就會有被氣囊擊傷的可能。另外駕駛姿勢也是非常重要的,其實駕駛時操作的不僅僅是轉向盤,因此駕駛姿勢的考慮不要都以轉向盤的位置來決定的,因為離合器、制動和油門等踏板也要經常踩下、鬆開,座椅拉得太往後的話,則會妨礙雙腳的動作,所以應以座椅前後的距離為考慮重點。另外,女性開車時要穿適合適的鞋子,鞋底較滑的鞋和高跟鞋等都會妨礙開車,必要時可多預備一雙適合駕駛的鞋以供替換。

一定多了解汽車常識

駕駛者若不了解汽車的特性,很容易導致意想不到的事故。因此為防範事故於未然,即使是女士也應該要對汽車的基本特性有所了解。女性朋友多數喜歡開自動擋汽車,但要注意避免以D擋一路開到底的習慣,要學習合理運用各個擋位。
儀錶板上的各種指示燈要多加了解,在行駛時萬一亮起便知道汽車發生了什麼問題而及時應變。車子起動前打開點火開關,所有的檢測燈要全亮,而起動後會隨即熄滅才表示檢測系統正常運作,否則應儘快送廠檢修。另外平時出車前檢查也很重要,女性朋友至少要學會最基本的三油與三水的檢查:所謂的三油是汽油、機油和制動液,三水則是冷卻水、蓄電池電解液和雨刷水,這些液體若有缺少應立即補充,否則麻煩會立即就來。當然這些檢查不必天天進行,最好能掌握自己車子的保養周期,定期更換。

應多留意周圍環境

大部分的者,尤其是剛上路的初學者,開起車來都格外小心注意,只可惜通常她們會把注意力高度集中於前方,卻忽略了同樣重要的車後和兩側。在所有的車禍中,追尾、並行車輛從側面的碰撞為數也不少。因此開車上路要隨時留意四周車流的動向,以便及時做出反應。
開車時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側視鏡和車內的後視鏡一定要調整適當。不過從這些鏡子裡所能看到的範圍還是太小,從斜後方到後方的這段範圍,通常是看不見的死角。由於這個死角發生車禍的情形非常多,因此當要變換車道或超車時,一定要把臉轉向左右,確定了斜後方及側面路況後,再採取行動。除此之外交通規則也需注意喔!

綠色駕駛

一、綠色駕駛要從車胎做起:
汽車也像腳踏車一樣,您可以試想一下:當您騎著車胎不夠汽的腳踏車的情形,不僅速度慢而且十分耗力氣。汽車也是一樣的,當汽車的胎壓不夠時,汽車以40公里的時速行駛,轎車的油耗會增加5%~10%。40公里以上的時速就更不用說了...
二、綠色駕駛要從車窗做起:
一般車輛在前進時,所受到風的阻力主要來自前方,風阻對汽車性能的影響甚大,包括
風阻係數與汽車油耗成正比關係。有關測試顯示,當一輛轎車以60公里/時前進時,有60%的耗油是用來克服風阻的。而風阻係數每下降10%,燃油就可節省7%。因此開快車的時候最好別開窗。
三、綠色駕駛要從熱車做起:
發動機經過一夜的靜置,各摩擦面上的潤滑油已經基本消失,失去了油膜保護;低溫促使潤滑油的黏度增大,附著力和流動性變差,增加了發動機啟動時的阻力。此時行車,會加大發動機的負荷,增加不必要的磨損。權威機構的研究表明,發動機在冷啟動時的磨損量占整個磨損量的一半左右。正常的怠速暖車可以減少這種磨損,從而延長發動機的使用壽命。低溫下,金屬會呈現較小的彈性和抗磨性,只有在正常的工作溫度下,發動機才能達到正常的配合間隙,保持最佳的工作狀態。
但是,需要強調的是,熱車並不是時間越長越好(最好不超過1分鐘),熱車時間越長對發動機的損耗就越大,實驗證明,熱車時間長的汽車比熱車時間正常的汽車發動機故障風險高5%,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還同期增加11.3%,這可算得上是“害人害己”的行為。
友情提示:綠色駕駛是要廣大車主推廣和堅持做的事,當然綠色駕駛要做的不只這些,譬如:下車後關閉電器設備、加油時要緩加油等等。地球只有一個,愛護地球人人有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