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興明

汪興明

汪興明,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人事局局長。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汪興明 汪興明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人事局局長, 新聞發言人是政府、媒體、公眾之間溝通的橋樑,這話說得是比較妥當的,但它不是唯一的橋樑、唯一的渠道。政府有很多的方式發布他的信息,但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橋樑和渠道,通過這個橋樑和渠道向公眾發布信息,更具有權威性、更可靠、可信度更高,自然他的作用就更大了。

概述

汪興明 汪興明

汪興明說新聞發言人制度在國家全面推開還屬於初級階段,無論是規範性的章法還是人員素質的提高, 以及實際運行的一套程式,都還需要有一個比較過程。由於這個事是一個比較新生的事務,得到了全國人民的贊同,也引起了國際上廣泛的關注。我們中國經濟發展和國際社會更加接軌,這個制度會越來越好。我感覺新聞發言人制度發展的前景會越來越好,不僅在政府這塊,我覺得還會擴展到其他的範圍,比如說企業、大學、醫院、廠礦都能夠拓展到。汪興明和李希光主編的《政府發言人15講》,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政府發言人培訓班的主講教師的研究成果與教學總結。由政府新聞官員、學界專家、業界公關專家與媒體記者分別從政策制度、戰略技巧、媒體應對三個方面,對中國目前的新聞環境與政策體制,新聞發言人應具備的基本素養,以及新聞發言人危機管理與應對媒體的戰略技巧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詳盡闡述。適合中共中央、國務院各部委、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及地市區的領導人和宣傳部門負責人;國有企業及民營企業領導人和公關部門負責人;有志於從事宣傳、公關工作的學生或其他人員閱讀。

對外宣傳

汪興明(右二) 汪興明(右二)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人事局局長汪興明在全球傳播高級研討班結業典禮上表示,對外宣傳,要根據自身的特點做到“三貼近”,即貼近中國的發展實際,貼近國外客群對中國信息的需求、貼近國外客群的思維習慣,做到內外有別,外外有別。汪興明對寧夏回族自治區地方政府在對外宣工作中發揮的積極意識和主觀能動性表示了肯定。並認為,在中國乃至全世界樹立良好的政治、貿易、公眾形象十分重要,維護國家利益高於一切,這一點是堅定不可動搖的。對外宣傳工作要樹立良好形象,也是一個漫長而無止境的過程。寧夏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地區,隨著國民經濟的增長,要不斷加大對外宣的投入。參加此次研討班的學員們也認為,通過學習使他們拓寬了思路,了解了更多世界上先進的傳播理念和方法,和世界各國、特別是西方國家政府與新聞媒體之間的關係。如何使外宣工作能更好的與國際接軌,消除了他們在外宣工作上以往的狹隘觀念。寧夏做為一個正在發展中的西部重鎮,應該更好地結合西部大開發的有利時機,放遠眼光。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東東在結業儀式上對研討班的圓滿結束表示了祝賀,並希望寧夏回族自治區新聞發言人的培訓上,能夠繼續得到國務院新聞辦的大力支持,使寧夏的外宣事業得到更好的發展。

新聞制度

中國將建立三個層次的新聞發言人制度,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人事局局長汪興明與網友線上交流時說,中國設立的新聞發言人制度有三個層次的構架: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央各部委、省級人民政府的新聞發言人。汪興明說,如果能第一步把這三個層次構架的新聞發言人制度建立起來,有利於政務公開,樹立中國的良好國際形象。談到新聞發言人制度,汪興明說,應該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新聞發布會的有關規定和程式;二是新聞發言人的基本素質和要求;三是關於新聞發言人的培訓和提高。汪興明說,要把新聞發言人工作做得更好、更專業化、更職業化,增強新聞發言人的權威性、責任感,設定一個專門的職位是非常有必要的。

汪興明知識講座

汪興明 汪興明

目前上海市和黑龍江省帶了比較好的頭,政府正式發了文,明確了增加一個新聞發言人處,撥出了四、五個編制。汪興明說,從2003年9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辦第一期全國新聞發言人培訓班到現在已辦了三期,單獨為一個省舉辦的已辦完五期,已經有九百人參加培訓,到年底通過參加學習的學員將有二千人左右。汪興明說,根據各省的要求,明年培訓新聞發言人一期將達一百二十至一百五十人左右包括一些助手。中國行政職務系列上還沒有新聞發言人的系列,還沒有在正式職位名稱上有這個名字。

汪興明指出,中國政府的新聞發言人專業的素養是和國外兼容的,面對媒體,怎么樣能夠順暢表達出他應該表達的意思,比如說心理素質、語言藝術、儀態儀表等。在專業素養上,要逐步加以提高,包括舉辦培訓班,包括和外部類似的機構交往等。汪興明說,培訓重在提高新聞發言人的政治素質和專業水準。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趙啟正主任和其他副主任講如何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專業培訓方面,一是請有實際工作經驗的政府官員,比如請外交部新聞司長孔泉等講課,現身說法。二是請大專院校的老師,講系統的新聞發布專業理論知識。以後,還會請外國專家來講課,交流、研討。

知識講座

國務院新聞辦人事局汪興明局長主講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素質培育”的講座在新聞與傳播學院舉行,拉開了該院“面向主流,培養高手”素質拓展系列活動的序幕。講座採用自由座談的形式,眾人圍坐一堂,汪興明局長與50多位研究生進行了親切而熱烈的交流。學院常務副院長鬍顯章、黨委書記王健華、副院長李希光等教師也和同學們圍坐在一起參加了座談。汪興明局長介紹了國務院新聞辦的相關情況,針對同學們普遍關心的公務員考試和就業問題,結合人事局的公務員考試和招聘情況做了分析,並就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公務員、如何做一名優秀的外宣人才等做了介紹。並回答了同學們的問題。曾參加過國務院新聞辦公務員面試的新碩02班的季萌同學向大家講述了她參加考試的情況。會後有同學說:“這下我真的了解公務員體制了,更加堅定了我走進宣傳隊伍的決心。”此次活動由新聞與傳播學院研團總支發起組織,是“面向主流,培養能手——新聞學院素質拓展活動”的首次講座。拓展活動將針對同學們學習和就業中的各種問題安排一系列的活動,邀請相關的專家和從業人員給予指導和建議。

講述過程

汪興明 汪興明

汪興明說新聞發言人據我了解是出現的比較早,但作為一項制度並且進入到文字,這是在81年底82年初,而且正式有一個新聞發言人制度的提法。從國務院發文到現在有20多年的時間,在這期間發展不是特別迅速的過程。你提到外交部,我認為外交部一直做得比較好,從80年代初期,他們就一直在做。現在經過20多年的實踐,越來越完善,而且影響也越來越大。中國從2003年十六大以後,國家提出信息公開、透明,公眾有更多的參與權和知情權,根據十六大的精神,為了加大信息溝通的力量,比如說通過會議、媒體溝通,這次增加了新聞發言人的這個渠道。新聞發言人現在還沒有統一的界定,我個人給它界定為,政府、政黨和其他的社會組織任命或者是指定的代言人。他的主要職能就是代表或任命他指定的機構向公眾發布信息。

為了他對工作職能的實行,需要有一套制度加以保證。這套制度,不是新聞發言人本身能夠做到的。比如說政府的發言人,需要政府出一套規範的檔案,包括新聞發言人的素質,包括新聞發布會的程式,包括新聞發言人的培養和提高,它是一個完善的體制和機制。我想這塊還是在發展過程中,目前還不是特別完備,因為我們大規模地做新聞發言人培訓是從2003年9月份開始。

汪興明說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辦了第一期全國新聞發言人培訓班,到現在全國性的培訓班已經辦了三期。單獨為一個省舉辦,我們已經辦完了五期。從這八期參加過培訓的人員來看,差不多有900人左右,到年底通過參加學習的學員有2000人左右,當然也有大量沒有參加過培訓的。明年我們根據省里的要求,辦一期120—150人左右。因為這是第一批的發言人,這是什麼概念呢?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協、省委,還有所屬的部、委、辦、廳、局,這些有50—60多個,再加上各地、市、州,一般一個省都在120—150人左右。剛才東方衛視問我,這些人幾乎都是兼職。我們國家行政職務系列上還沒有新聞發言人的系列,還沒有在正式職位名稱上有這個名字。如果要把這個事情做得更好、更專業化、更職業化,包括增強新聞發言人的權威性、責任感、設定一個專門的職位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僅這個職位有必要,而且要配備一定的工作人員。他沒有助手,一個人是玩不轉的。現在我看到有兩個省帶了比較好的頭,一個是上海市、一個是黑龍江省,他們省委、省政府正式發了文,明確了增加一個新聞發言人處,撥出了4、5個編制。我想這是很好的事情,上海、黑龍江率先做了這個事情。

發言制度

汪興明(左二) 汪興明(左二)

汪興明說統一規範他們的發言人制度,這是提到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因為新聞發言人作為比較規範的制度確立起來,我覺得應該包括三個方面,一個是新聞發布會的有關規定和程式,第二個就是新聞發言人的基本素質和要求,第三個就是關於新聞發言人的培訓和提高。要把這幾塊組織好,要用檔案規範性地給它確定下來,當然不是一成不變,要把它確定下來,這是有必要的。我們現在還是處於發展的過程之中,我前面也給網友們說了,我們從全國範圍來講來講也就是去年開始起步,時間並不長,

我們現在有七八個月的新聞發言人培訓班,這說明與時俱進了,符合時代的需要,更主要的是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或者說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的支持。如果沒有黨中央、國務院的支持和重視,這個事情能有現在的發展是不可能的。我想各省、市、政府,三級新聞發言人制度已經正式向全國提出了要求。如果能第一步把這三級的新聞發言人制度建立起來,對政務公開,更好地樹立中國的良好國際形象都是非常有意義的。

汪興明談到設立新聞發言人制度,我覺得它本身就是一個良好的願望,通過這種方式來加大和增強政府和媒體、和公眾之間的溝通。新聞發言人在前面我已經解釋了,他是一種代言人。他不可以說哪個信息公開,哪個信息不公開,他就去公布可以公布的信息。政府設立新聞發言人,這本身就是政府開放的一個標誌,我想這個事情只會越做越好。是不是把政府的信息都弄新聞發言人發布,其他的還要不要?我想這些都是兼容的。因為每天的新聞、每時每刻的信息都是層出不窮的,新聞發言人不可能把所有的信息都拿來發布。另外,傳播的方式也不僅僅是新聞發言人這一種,現在傳播的方式很多,這就不用我多說了。比如說手機傳送信息、寫信、口頭等等。

素質培養

汪興明表示新聞發言人綜合素質嚴格來講是比較高的,比如他要有堅定的、正確的政治立場。因為新聞發言人是傾向性明確的,中國的新聞發言人當然是要維護中國的國家利益、維護中國的國家形象。一個新聞發言人一定是要替政府說話的,要替政府和百姓溝通,這樣他就要有堅定的立場。他作為政府的新聞發言人,當然是要學習、理解、掌握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作為政府的新聞發言人專業的素養是和國外兼容的,比如說面對媒體,怎么樣能夠順暢表達出他應該表達的意思。比如說他的心理素質、語言藝術、儀態儀表,這些都是需要有要求的。從初步創建階段,政治素質是毫無疑問的,都是必須堅持的。在專業素養上,我們要逐步加以提高,包括我們舉辦培訓班,包括和外部類似的機構交往。

還有一條很重要的就是,這是熟練工種,他總接觸媒體、總接受採訪,這樣就慢慢會熟練。我們每次的培訓,都有一個模擬練習。

我們的培訓是重在提高新聞發言人的政治素質和專業水準,對這些都有所幫助。我們的課程設定是圍繞著這個目標來考慮的,在提高政治素質方面,我們當然是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的趙啟正主任和其他的副主任,他們要到會上講如何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馬克思主義的新聞觀,要接受這樣的培訓。專業上的培訓我們分了這樣幾個角度來思考,一個是請有實際工作經驗的政府官員,比如說我們請外交部新聞司長孔泉,再加上新聞局的局長、副局長,這就算是有工作實際經驗的人現身說法。再有就是我們請大專院校的老師,來講新聞發布比較系統的專業理論知識。我們請了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李希光院長,還有上海復旦大學的教授,這些都是專業名人。還有就是從媒體的角度,他們認為什麼樣的發言人比較受歡迎。所以從這樣的角度我們就請了白岩松、曹景行、阮次山,所以媒體還有一個境外和中央媒體的角度來看這件事。如果僅僅從中央媒體來看,他們的觀點和視覺可能和鳳凰衛視不太一樣,所以也請了鳳凰衛視。不僅如此,我們以後還會請外部的媒體,比如說我們還會請CNN、時代華納,我們會搞一次交流、做一次研討。對於合格的新聞發言人來說,我還沒有說這種話的資格。因為我們請新聞外交司的司長孔泉說說什麼樣的發言人是合格的新聞發言人,或者說如何做合格的新聞發言人,他說自己沒有這個資格說這個話,他只能談談自己的體會。所以這塊比較麻煩的是很難給它勾劃出來,但我想,他起碼要維護黨和國家的利益,要客觀、真實,不客觀、不真實搞花里胡哨的東西一次就完了。新聞發言人必須要客觀、要真實、要誠實、要說真話。當然還有其他更多方面的條件,但我覺得這幾條挺重要的。

發言作用

汪興明 汪興明

汪興明闡述了新聞發言人就是一個代言人,在代言的過程當中,他可以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天地,有他信息來源的多元性,如果他的信息不能夠從廣泛地獲得,特別是在權威性上不能夠具有的話,或者說權威性不強,那就很難發揮。比如說,一個省政府的新聞發言人,如果他不了解一個重大政策的決策過程,如何來解釋這個重大政策,他就很困難,容易照本宣科,容易呆板。比如說某某省要出台一個什麼政策,省長辦公會,最後要形成一個決議,這個政策如果不知道的話,他向公眾發布信息就會很被動,要不就是用什麼樣的口徑傳達這個政策,他就說希望廣大民眾理解和支持。但如果要提出這個事情為什麼要這樣,為什麼要那樣,他不了解這個決策過程,這樣他就不敢說,念完就完了。他要參與和了解這個過程,他就可以把媒體問到的問題在決策過程中拿出來做解釋。這樣就讓老百姓更加理解,以及更加支持。因為政府和公眾之間既是統一的,又是矛盾的主體。政府總體上是代表人民的,為人民做事,但有時候不是事事決策老百姓都能夠了解的,

只有老百姓清楚了、了解了,這才能一致。新聞發言人具有權威性,它和媒體採訪是不一樣的。媒體有時候通過這塊聽一點,通過那塊問一點,有可能他是具備的,有可能是不確切的,一個省新聞發言人講出來,當然是代表政府,從這個角度來講,當然是可靠。所以新聞發言人必須要客觀、真實,不客觀、不真實,撒一次謊就會完了。

關於做新聞發言人責任問題,汪興明表示要有寬容度,新聞發言人也是人,他不可能保證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百分之百的準確,所謂的社會寬容度,一個是他代表了這個單位,比如說他是某一個部的新聞發言人,在某一個字上說的不正確,那副部長和部長就要對他有這個寬容。否則的話,他怎么冒這個險。因為不出來說,比出來說錯了好多了。首先單位要有寬容度,作為他個人來講,應該提高素質。保證或者是力求不說錯。但作為單位來講,這個寬容度首先要來自單位,因為只有單位對他才有直接的控制權。第二個寬容度就是來自於媒體和廣大的公眾,媒體不要誇大他說錯的一個字,媒體要有寬容度。我們的公眾也要有寬容度,不能說新聞發言人那天就這樣說的,為什麼今天又這樣呢。要有一個大的環境,要有一定的寬容,這需要一個過程。我們都有一種思維方式:“既然出來說就不能說錯,你說錯了就得按說錯的辦”。有一些人有這樣的思維方式,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歷史的進步,這種寬容度,我想會越來越好的。

其他相關

郭衛民 江偉強
郭長建 董雲虎
王國慶 劉更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