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暉事件

邢人儼:《從汪暉“抄襲”到學界的“中國模式”》 閻延文:《汪暉“抄襲”事件,我為清華悲哀》 趙勇:《“汪暉剽竊事件”的警示意義》

事件介紹

2010年3月,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王彬彬公開著文,稱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汪暉寫於20多年前的博士論文《反抗絕望》多處存在抄襲。近4個月以來,質疑者和挺汪者曾展開多輪交鋒。近日,兩封針鋒相對的公開信見諸媒體,再次將這一事件置於聚光燈下。

事件發生

質疑者

呼籲兩單位開展調查
7月7日,《中國青年報》刊發一封63名中外學者簽名附議的公開信。在這封寫給清華大學及汪暉博士學位授予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信中稱,“為對汪暉教授負責,澄清這一爭議,我們聯名要求中國社會科學院和清華大學迅速答覆,履行職責。在組成調查委員會時,應邀請貴院、貴校之外的學者,乃至海外學者參加,公示委員會成員名單和調查結果。我們同時要求,調查結論以及各委員投票意向最終能公布。”
簽名附議的63名學者中,既有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董健、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吳中傑等現當代文學研究領域的知名專家,也有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汪丁丁、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鳴、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鄭也夫、復旦大學英文系教授陸谷孫等眾多其他研究領域的專家。

支持者

未發現任何剽竊現象
上述公開信見報兩天后,前天上午,一封由近百名海外學者聯名寫給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的信在鳳凰網發表。這些學者稱在汪暉的著作中沒有發現任何剽竊現象。
信中說,“作為學者、譯者、編輯、歷史學者和文化批評者的國際共同體的成員,我們給您寫信,聲援正在被大眾傳媒攻擊的汪暉教授。關於汪暉涉嫌抄襲的指控,汪暉教授著作的譯者檢查並且複查了汪教授在過去三十年中著作所採用大量參考書目的注釋。他們當中沒有一人發現有任何剽竊的現象——不管我們多么寬鬆地定義剽竊這個詞。”
這封信件公開發表時,聯合簽名者已達90多人,領銜者為9名汪暉著作譯者。簽名學者來自美國、澳大利亞、日本、德國等國高校及研究機構,也有多名香港和台灣學者參與其中。

清華大學

非常關注學界討論
針對上述兩封公開信,清華大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於世潔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清華大學歷來十分重視學風建設,學校非常關注學術界對於此事的討論。對於校方是否會成立專門的調查委員會介入此事的問題,於世潔未予正面回應。

事件發展

再起波瀾

南京大學教授王彬彬指清華大學教授汪暉的著作涉嫌抄襲,這件事歷經近半年、牽扯了百多位國內外學者的事件,在8月之前似乎又要轉向“沉默”的結局。8月2日,汪暉終於打破沉默,進行辯解,並向王彬彬發出律師函,要求“停止失實指責並書面道歉”。8月29日,王彬彬以在本版發表《再說汪暉<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的剽襲問題》作為回答。但汪暉至今沒有採取進一步的行動,也對本報記者的多次聯繫採訪要求不予回應。 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對於這件公眾關注的沸沸揚揚的事件,汪暉所在單位清華大學以及授予他博士學位的中國社會科學院(以下簡稱“社科院”)至今也都對此持“沉默是金”的態度。

汪暉態度

沉默到底 很多學者在不同場合,以不同的形式討論汪暉被指著作涉嫌抄襲一事時,都表達過一個類似的觀點:如果我是汪暉,我會第一時間站出來說明。但是,真正的當事人汪暉,卻遲遲沒有站到國內媒體面前。就記者目前了解,他已拒絕了國內多家報紙、雜誌就此事提出的採訪要求。僅在7月底,接受過新加坡《聯合早報》就此事的採訪。這也是他唯一一次對“抄襲門”事件的公開表態。 在採訪中,他表示:這類問題在媒體中很難說明,應該由學術共同體來澄清,作者個人可以提供一切必要的幫助。由於這些指控涉及20多年前的著述,也需要從當時的學術規範出發研究相關的例證,才能全面客觀地說明問題。4月回國後,我將相關資料交給專門研究和處理著作權問題的法律機構進行研究。相比於在媒體中炒作,我覺得只有對相關法律、規章進行研究,對具體指控進行核實,才能有助於澄清問題。 
9月13日,記者就此以電子郵件和簡訊的方式,向汪暉傳送了本報的採訪要求,並在郵件中附上了詳細的採訪提綱。特別提出了“您是否已將‘相關資料交給專門研究和處理著作權問題的法律機構進行研究’了?您所信任的‘專門研究和處理著作權問題的法律機構’具體是哪個機構?目前就這一事件的研究調查已進行到了哪一步?”等問題。遺憾的是,至今沒有獲得來自汪暉方面的任何回復。

清華態度

我們將繼續予以關注 作為汪暉目前供職的單位,清華大學在“抄襲門”一事發生後,曾被許多人寄予厚望。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鄭也夫發表在本版的文章中就曾提到:反剽竊是大學校方的當然職責,由他們處置此事名正言順。如果清華大學站出來,就此事給一個“說法”,相信平息紛爭的機會很大。上周,記者主動聯繫清華大學,一探校方對此事的態度。 
9月7日上午,記者致電清華大學宣傳部宣傳科,要求採訪汪暉涉嫌抄襲一事清華大學的處理意見和態度。清華方面指出,要傳真一份加蓋單位公章的採訪提綱。於是,記者按要求於9月9日下午傳送了傳真並附上了聯繫方式。之後,毫無回音。 
9月13日、14日,記者連續兩天致電清華大學宣傳部宣傳科查問進展,得到的答覆分別是:“處理此事的值班老師在開會,不知道什麼時候結束。(我)不清楚情況。”;以及無人接聽電話。 
這期間,清華大學宣傳部宣傳科某位職員用手機簡訊給記者回復了一條訊息,這也是記者追訪清華大學對汪暉涉嫌抄襲一事唯一的“收穫”:“學校一直高度關注這件事情,我們也注意到了學術界對此有著不同的看法,還在繼續爭論之中。我們將繼續對此予以關注。”
與此同時,記者從清華大學9月6日發布的《2011年博士研究生(論壇) 招生專業目錄》中查悉,汪暉仍擔任“中國現當代文學”和“中國思想史”(專門史)兩個專業的博士指導教師。

社科院態度

將出台關於學術道德的新檔案 9月7日,記者開始聯繫社科院。當被問及“如果貴院在自己的學生被指控抄襲或剽竊他人學術成果時,有沒有一套既定的條例和調查程式可供執行”時,社科院研究生院辦公室張老師表示:“國家是有規定的,我們會按規定去做。”但具體什麼規定,並未解釋。 社科院紀檢組張老師表示:“我們是有專門的部門對這些進行具體管理的,有程式的。應該是由信訪處來處理。其他的我也不是很清楚。”
9月13日,社科院紀檢組在接受採訪時透露,今年社科院新通過了一份關於學術道德的檔案,不久將會發布,如果出現類似汪暉這樣被指多年前的畢業論文涉嫌抄襲的情況,“我們會執行新的規定”。當問及新規定的具體條例和執行部門時,紀檢組表示,每個部門將各負其責,還並不清楚具體情況。

事件結果

9月10日下午,在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副書記、常務副院長王偉光的帶領下,社科院近三年來500多名新入院人員莊嚴地宣讀了學術道德誓詞。社科院監察局局長王延中指出,優良學風建設不僅需要廣大科研工作者提高認識,加強學術道德修養,培養良好的學術習慣,同時也需要科研管理機構加強對優良學風的宣傳教育,強化制度建設,完善學術評價機制,改進科研組織方式,嚴格處理和懲戒學術不端行為,打造風清氣正的學術環境。

“抄襲”事件學者專家爭論文章集萃

2010年3月10日,王彬彬在《文藝研究》發表《汪暉的學風問題——以《反抗絕望》為例》一文,引發眾多媒體和學者關注和討論。 “挺”汪者多認為,汪著為八十年代學術規範未成型時的產物,應屬“引文不規範”,此為技術層面的問題,而“王彬彬式”的學術舉報與學術批評“別有用心”,對學術發展百害而無益;“反”汪派則呼籲:學術抄襲、學術剽竊問題必須直面,有問題者必須嚴懲不貸,應儘快建立中立的學術委員會調查此次事件。喧雜中,當事人汪暉教授與其所在學校——清華大學卻一直保持著緘默。學術乃天下之公器,釐清觀念、親疏之別,“汪暉事件”對中國學術規範和學術精神的形成的意義重大。沉默來淡忘,還是面對以演進,我們拭目以待。
最新文章————
郭世佑:《事實評判與職業倫理》
程廣雲:《學術打假何以為繼?》
姚新勇:《錯位的學術反腐——“汪暉抄襲門”之中國學術界症候分析》
陳青:《從法律角度看汪暉事件》
《“別求新聲——汪暉的學術世界與當代中國思想之進路”學術座談會摘要》
張耀傑:《中國學術史上的抄襲爭議——從馬敘倫到汪暉》
奚密:《關於汪暉涉嫌抄襲事件——一位美國學者的六點質疑 》
鄭也夫:《比抄襲更惡劣的學術醜聞》
鄧曉芒:《渾沌的學界》
鄭也夫:《汪暉抄襲不是疏漏的兩條證據》
周澤雄:《沉默權的邊界》
《別求新聲——汪暉的學術世界與當代中國思想之進路》
耿硎:《中國學者要有氣派》
汪暉:《我從不拒絕真正的學術批判》
韓詠紅:《“汪暉抄襲門”當事人接受本報專訪:不回應是坦蕩面對學術批判》
姚魯:《汪暉是抄襲嗎?》
鄢烈山:《朱學勤不需要“同情”》
何春蕤:《我為什麼參與維護汪暉權益的聯署》
白露:《汪暉沒有剽竊》
汪丁丁:《我們為什麼要維護或不維護學術規範?》
謝勇:《學術界應再啟學術規範大討論》
潘采夫:《汪暉與朱學勤的雙城記》
張守東:《當代中國思想文化流行款式批判——以于丹、余秋雨、汪暉為例》
邢人儼:《從汪暉“抄襲”到學界的“中國模式”》
薛涌:《學術界互相揭短未必是壞事》
張鳴:《學界大腕,欺人太甚》
《就汪暉教授涉嫌抄襲事件給中國社會科學院、清華大學的公開信》
賀衛方:《從程式角度看“長江讀書獎”的缺陷》
鳳凰網:《80位海外名學者致信清華校長支持汪暉》
秋風:《王彬彬方舟子們,也需要社團和輿論的共濟》
丘慧芬:《基本人權和西方民主》
郭宇寬:《抄襲事件使我對汪暉教授的印象有所改善》
鄭也夫:《八十年代學界非錢理群所言》
謝源卿:《汪暉抄襲及其學術研究風格》
王建民:《就汪暉抄襲與否請教舒煒先生——汪暉事件評論之二 》
王建民:《就“80年代學風”請教靳大成先生——汪暉事件評論之一》
張志成:《打倒剽竊與東方學術傳統的重構》
鄭也夫:《“汪暉門”言論點評》
汪暉:《必要的沉默》
鄭也夫:《汪暉門是建立剽竊標準的契機》
李陀:《致林毓生先生的一封信》
郭宇寬:《派系鬥爭推動學術淨化》
肖鷹:《魯迅專家為汪暉抄襲開脫是對魯迅的背叛》
閻延文:《汪暉“抄襲”事件,我為清華悲哀》
易中天:《請儘快成立汪暉涉嫌抄襲調查委員會》
熊丙奇: 《誰來鑑定汪暉博士論文是否存在抄襲?》
林毓生論汪暉事件:清華大學應負起政治與道德責任》
陳夏紅:《法眼看剽竊——波斯納、汪暉及其他》
王彬彬:《讀汪暉教授《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獻疑——僅限於第十二章第四節》
靳大成:《文風、規範與八十年代學術思想氛圍》
吳良:《駁汪暉新罪之“偽引”》
項義華:《規範的缺失與自我的迷失》
鄭也夫:《汪暉事件,不必拉扯時代》
李葵:《汪暉有關《新青年》的歷史論述的出處》
方舟子:《汪暉抄沒抄,小學生都知道》
楊念群:《學界批評之亂象》
趙勇:《“汪暉剽竊事件”的警示意義》
肖嚴:《是“學風問題”還是“歷史的錯位”》
舒煒:《“王彬彬式攪拌”對學術的危害》
肖鷹:《學界要有勇氣直面抄襲》
鍾彪:評《汪暉<反抗絕望——魯迅及其文學世界>的學風問題》
王彬彬:《汪暉的學風問題——以<反抗絕望>為例》
報導:
冰點周刊編輯部:《願汪暉事件和朱學勤事件共啟學術轉機》
李懷宇:《汪暉“抄襲事件”海外學者:爭論多是聾子對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