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中國思想的興起

代中國思想的興起

《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是汪暉編著的一部圖書,本書中有一條貫穿全書的線索,即知識與制度之間的互動關係,例如天理與郡縣制國家的關係、公理與現代民族主義及其體制的關係等。在討論康有為時,特別地提到了他對儒學普遍主義的再創造,而這個再創造的前提恰恰產生於一種歷史意識,即儒學的普遍性與中國概念之間的那種自明的關係發生鬆動了。在這個前提下,當你要論證儒學具有普世性的時候,必須以承認中國只是世界的一個部分、中國之外存在著巨大的外部為前提——這個外部不僅是地理空間意義上的,也是文化政教意義上的。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在歷史研究中,任何脫離具體的語境、文本而將問題提煉為簡短的結論的努力都會犧牲太多的歷史感。這篇導論不準備對全書內容進行全面概述,而只是將歷史分析過程中涉及的一些理論問題整理出來,提供給讀者在閱讀全書時參考。作者的討論集中在兩個反思式的問題上:中國(尤其是現代中國)的含義是什麼?如何理解中國的現代?上述兩個問題可以從不同的領域

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

和視野展開討論,本書的分析是從一個有限的角度——即思想史的角度——展開的:作者從有關中國的歷史敘事的分析出發討論第一個問題,圍繞著天理世界觀和公理世界觀的相互關係展開對第二個問題的分析。

作者簡介

汪暉,1959年10月生,江蘇揚州人,曾就學於揚州師範學院中文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1988年獲文學博士學位,現任職於清華大學人文學院。著作有《反抗絕望——魯迅的精神結構與(吶喊)(彷徨)研究》(1991年)、《無地彷徨:“五四”及其回聲》(1994年)、《死火重溫》(2000年)等。

目錄

如何詮釋“中國”及其“現代”?(重印本前言)

前言

導論

第一節兩種中國敘事及其衍生形式

第二節帝國/國家二元論與歐洲“世界歷史”

第三節天理/公理與歷史

第四節中國的現代認同與帝國的轉化

上卷

第一部理與物

第一章天理與時勢

第一節天理與儒學道德評價方式的轉變

第二節禮樂共同體及其道德評價方式

第三節漢唐混合制度及其道德理想

第四節理的系譜及其政治性

第五節天理與郡縣制國家

第六節天理與“自然之理勢”

第二章物的轉變:理學與心學

第一節“物”範疇的轉化

第二節格物致知論的內住邏輯與知識問題

第三節“性即理”與物之自然

第四節鄉約、宗法與朱子學

第五節朱子學的轉變與心學

第六節此物與物

第七節無、有與經世

第八節新制度論、物的世界與理學的終結

第三章經與史(一)

第一節新禮樂論與經學之成立

第二節經學之轉變

第四章經與史(二)

第一節辟宋與清代朱學的興衰

第二節經學、理學與反理學

第三節六經皆史與經學考古學

上卷

第二部帝國與國家

第五章內與外(一):禮儀中國的觀念與帝國

第一節禮儀、法律與經學

第二節今文經學與清王朝的法律/制度多元主義

第三節今文經學與清王朝的合法性問題

第四節大一統與帝國:從禮儀的視野到輿地學的視野

第六章內與外(二):帝國與民族國家

第一節“海洋時代”及其對內陸關係的重構

第二節作為兵書的《海國圖志>與結構性危機

第三節朝貢體系、中西關係與新夷夏之辨

第四節豐權問題:朝貢體系的禮儀關係與國際法

第七章帝國的自我轉化與儒學普遍主義

第一節經學詮釋學與儒學“萬世法”

第二節克服國家的大同與向大同過渡的國家

第三節《大同書》的成書年代與早期康有為的公理觀

第四節作為世界之治的“大同”

第五節經學、孔教與國家

第六節從帝國到主權同家:“中國”的自我轉變

下卷

第一部公理與反公理

第八章宇宙秩序的重構與自然的公理

第一節嚴復的三個世界

第二節“易的世界”:天演概念與民族—國家的現代性方案

第三節“群的世界”:實證的知識譜系與社會的建構

第四節“名的世界”:歸納法與格物的程式

第五節現代性辦案的“科學”構想

第九章道德實踐的向度與公理的內在化

第一節梁啓超的調和論及其對現代性的否定與確認

第二節“三代之制”與“諸科之學”(1896—1901)

第三節科學的領域與信仰的領域(1902—1917)

第四節科學與以人為中心的世界(1918—1929)

第十章無我之我與公理的解構

第一節章太炎的個體、自性及其對“公理”的批判

第二節臨時性的個體觀念及其對“公理”的解構——反現代性的個體概念為什麼又以普遍性為歸宿?

第三節民族一國家與章太炎政治思想中的個體觀念——在個體/國家的二元論式中為什麼省略了社會?

第四節個體觀念、建立宗教論與“齊物論”世界觀對人類中心主義的揚棄——在尢神的現代語境中,什麼是道德的起源?

下卷

第二部科學話語共同體

第十一章話語的共同體與科學的分類譜系

第一節“兩種文化”與科學話語共同體

第二節中國科學社的早期活動與科學家的政治

第三節世界主義與民族—國家:科學話語與“國語”的創製

第四節胡明復與實證豐義科學觀

第五節作為“公理”的科學及其社會展開

第六節現代世界觀與自然一元論的知識分類

第十二章作為科學話語共同體的新文化運動

第一節“五四”啟蒙運動的“態度的同一性”

第二節作為價值領域的科學領域

第三節作為科學領域的人文領域

第四節作為反理學的“新理學”

第十三章東西文化論戰與知識/道德二元論的起源

第一節文化現代性的分化

第二節東西文化論戰的兩種敘事模式

第三節東/西二元論及其變體

第四節新舊調和論的產生與時間敘事

第五節總體歷史敘事中的東/西二元論及其消解

第六節總體歷史中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

第七節從文化觀的轉變到主體性轉向

第十四章知識的分化.教育改制與心性之學

第一節知識問題中被遮蔽的文化

第二節張君勱與知識分化巾的豐體性問題

第三節知識譜系的分化與社會文化的“合理化”設計

第十五章總論:公理世界觀及其自我瓦解

第一節作為普遍理性的科學與現代社會

第二節科學世界觀的蛻化

第三節現代性問題與晚清思想的意義

第四節作為思想史命題的“科學主義”及其限度

第五節哈耶克的科學主義慨念

第六節作為社會關係的科學

第七節技術統治與啟蒙意識形念

附錄一

……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