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末利教授簡介
池田末利1910年出生於日本廣島縣,1936畢業於廣島文理科大學,承當時《尚書》學大師加藤常賢之教。1938-1941年留學北京大學,獲得多種清代學者《尚書》學著作稀述本,益堅研究志趣。後曾任教北平中國大學及外國語專科學校,又使自己走上研究甲骨學及中國古代宗教學的道路。1953回國任廣島大學副教授。鑽研三年後成《中國祖先崇拜的源流的研究》,得文學博士,1956任廣島大學教授。除相繼幾次負責中國宗教思想研究課題,曾於1959年完成《葬制集錄》外,並於1964完成要著《殷虛書契後編釋文稿》一書,及《中國古代之一祀典――喀左旅之祭》論文。然後專力於《尚書》研究。1973年退休,被授廣島大學名譽教授,即轉任大東文化大學教授,1976被選為大東文化大學學長(即校長)。在日本學術界聲望日隆,成為日本學術會議會員,日本學術會議第一部副部長;又為日本中國學會(其後改稱中國社會文化學會)專門委員兼評議員及東方學會評議員;還任日本境內“中國―― 四國地區中國學會”會員,等等。
池田末利教授不幸於2000年l1月9日逝世,享年90歲。
池田末利教授的《尚書》研究
池田末利的學術業績主要在《尚書》研究方面。當他在大學時聽加藤常賢講授《尚書講讀》,即對《尚書》發生興趣,因而即以研治《尚書》為其畢業論文。而他研究甲骨學及古代中國宗教民俗的專長,對研究《尚書》又提供了優越條件。經過對《尚書》所下數十年的功力,於1971年完成《尚書通解稿》,此年3月以《廣島大學文學部紀要・特輯2》出版,初次發表了他對《尚書》研究的系統學說。書中對現代《尚書》研究作了史的敘述,舉凡清代學者及日本最近的研究成果作了綜覽,舉出有代表性的平岡武夫、小林信明、松本雅明諸家之說的要義和優點,但以為小林、松本二氏仍不能免於經學的立場,實際應脫去這種經學的拘束,而作歷史文獻的考察。從傳統的文獻史料領域,走向更廣闊的超文獻史料領域,儘量利用甲骨金文發現的成果,同時要避免恣意的文字通假傾向。
以為《尚書》之特性是“古代之公文書”,為“純然的古代史料”。以為在孔子以前早有原型《書》篇。對孔子刪編之說表示質疑。孔子時作為儒學傳授之本,需要編定《周書》。其他各篇經過戰國至秦初,以儒家為中心的學者把它整理成書。他對《尚書》的研究,重視文獻批判精神,而不糾纏於枝節問題,例如《洛誥》研究中,有周公“復命說“及”復政說”,亦即“攝政”或“即位”之爭。他認為歷史上都知道,周初王室實權在周公手中,而國家紀元則用周文王受命紀年,所以《洛誥》篇末說“惟周公誕保文武受命惟士年”。記載明白,無須在此枝節處虛耗精力。所以他把研究重點放在對《尚書》的學說史的成立方面,作史的考察,以更全面的學術史的研究來把握對《尚書》篇章的直接解讀。在此基礎上,繼續對多篇進行深入的探研,曾發表一些單篇論文。如1971論《甘誓》文、1974論《洛誥》文、1975論《泰誓》文。最終完成《全釋漢文大系11:尚書》這一巨著,於1976年由集英社出版。擺脫經學桎梏,以中國歷史發展的廣闊視野,來研究這部重要古籍。前面有“解說”,基本承上述《通解稿》成說,全書前大半部分為今文各篇譯註,後少半部分為偽古文各篇譯註。依次為各篇“解題”、“通釋”、“註解”,並對各篇一些長期聚訟的問題作了“補說”以論析之。其中長者可視為專題論文。“註解”中亦多精義,發前人所來發。如《康諾》“明德慎罰”注,引《左傳・成二年》“明德,務崇之之渭也;慎罰,務去之之謂也”語,以為德與政相關;明德為行政的積極面,慎罰為行政的消極面。二者相為表里,代表了《周書》的基本思想。
池田末利承擔的重要學術任務
1959-1962年參加平凡社刊10卷本《亞洲歷史事典》的編寫;
獲文部省科學研究費,領導完成《佛教傳人之前中國宗教思想發展的研究》;
1966―1977年任文部省科學研究費撥巨額之《中國天人合一思想體系的綜合研究》的負責人;
1971―1972年參加《中國的語言與文學》的編寫,撰寫其中的一章;
1973-1976年完成《儀禮》三卷本,由東海大學出版會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