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大學

池州大學

池州大學是安徽省省屬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坐落於安徽省池州市東南教育園區大學城,是一所以人文學科、理學為主幹,同時發展社會科學、管理學、工學的套用型、師範性的多科性教學型本科院校,也是全國唯一的一個全徽派建築風格的高校,遠期升格為池州大學。

基本信息

綜合概況

池州大學是安徽省省屬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坐落於安徽省池州市東南教育園區大學城,是一所以人文學科、理學為主幹,同時發展社會科學、管理學、工學的套用型、師範性的多科性教學型本科院校,也是全國唯一的一個全徽派建築風格的高校(截至2013年)。
池州大學,(N年後改名,現名池州學院)。是一所省屬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坐落在中國第一個生態經濟示範區(安徽.池州)、《中國21世紀議程》試點地區和素有“千載詩人地”美譽的安徽省池州市市區。學院前身是池州師範專科學校,創辦於1977年,2007年1月經教育部批准升格為池州學院。自2008年9月以來,學校分期分批整體置換至教育園區,新校區整體呈徽派建築風格。
至2013年,學校校園面積約1928畝,規劃總建築面積54萬平方米,新建約33萬(含在建工
程)平方米教學、行政和生活用房。建有千兆校園網、開路與閉路播放的教育電視台及衛星遠程教育系統;圖書館擁有紙質圖書70萬冊,電子圖書50萬冊,各類期刊1600餘種,擁有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重慶維普資料庫、萬方資料庫、EBSCO外文電子期刊、超星電子圖書和特色館藏資料庫等電子資源;基礎實驗室、專業實驗室和科研實驗室等49個,教學儀器設備總值近6000萬元。

歷史沿革

■ 學院最早追溯於1917年創辦的“池州師範學校”(1920年,省立第七師範學校)。
■ 1977年,文革後為貫徹安徽省1977年高等學校學校招生工作會議精神,恢復升學考試制度。政府與池州師範學校合署成立“安徽勞動大學池州專科”。故在校史上,池州學院創辦於1977年。
■ 1979年,更名為“安徽師範大學池州專科”。
■ 1980年,池州師範學校與安徽師範大學池州專科合併升格為“池州師範專科學校”。
■ 1982年,池州師範專科學校與池州師範學校分立辦學。池州師範學校獨立辦學,並於2002年與其他三校合併,此後參見“池州職業技術學院校史沿革”。
■ 1999年,池州工業學校併入池州師範專科學校。
■ 2002年,安徽省經貿學校併入池州師範專科學校。
■ 2004年8月,安徽省教育廳與池州市政府簽訂了《安徽省教育廳、池州市人民政府共建池州師專、籌建池州學院協定》。
■ 2006年底,安徽省高校設定評議委員會以高票通過池州師專升格為普通本科院校“池州學院”。
■ 2007年1月,校慶30周年,經教育部批准升格為“池州學院”。(高等院校招生“二本批次”)
■ 2008年9月,學校部分搬遷到池州市東南教育園區大學城。
■ 2010年3月,信息傳媒系、物理與機電工程系遷入新校區.
■ 2012年4月,化學與食品科學系搬遷入新校區,同時完成整體置換校區工作。

校容校貌

學院位於中國第一個生態經濟示範區、素有“千載詩人地”美譽的安徽省池州市教育園區大學城。
建築風格:池州學院新校區以典型的白牆青瓦、錯落有致的馬頭牆、明朗而素雅的徽派建築風格為主。
前方教學區每一座教學樓都是由南、北兩樓相連的教學樓院落。
“博”字號教學樓分別是:
博物樓(“天工開物”);
博識樓(“和而不同”);博雅樓(“格物致知”);
博採樓(“行遠自邇”);博愛樓(“化成天下”);
博學樓(“八音克諧”);博文樓(“切問近思”);
博古樓(“誠意正心”);博弈樓(“韋編三絕”)。
另外,頗為氣派的學院圖書館,以及古典風格的南大門成為校園兩大標誌性建築。

院系簡介

中文系
中文系創建於1977年,是學院最早開設的系科之一。至2013年,中文系共有教師38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5人,碩士生導師2人,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1人,省校級中青年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5人,設有5個專業:漢語言文學(師範方向、高級文秘方向)、對外漢語本科專業和語文教育、文秘、新聞采編與製作等專科專業;4個教研室:文學教研室、語言學教研室、秘書學教研室、綜合實踐教研室;4個研究中心:杏花村文化研究中心、皖南詩學研究中心、通俗文學與張恨水研究中心、女性與性別文化研究中心。2012年,漢語言文學專業被評為安徽省綜合改革試點專業。中文繫於2005年與韓國京仁教育大學、韓瑞大學建立了文化教育交流關係後,已與兩校相關專業互派了留學生。
至2013年,中文系共主持國家級、省級、院級等各級各類科研項目近80項;出版學術專著8部;發表學術論文近500篇,其中在《高校理論戰線》、《文藝理論與批評》、《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文學評論》、《文學遺產》、《北京大學學報》、《語言文字套用》、《課程·教材·教法》、《古漢語研究》、《語言研究》等期刊發表論文60餘篇,10餘篇論文被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10餘項科研成果獲省、校級獎勵。
外語系
外語系創辦於1982年,至2009年,共有英語英語教育、套用韓語和套用法語三個專科專業和英語以及法語兩個本科專業。 擁有外籍教師3人,專任教師61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7人。教師中有省校級教學名師各1名;省級教壇新秀1名;校級教壇新秀2名;有2人先後到新加坡和澳大利亞學習深造、2人到美國參加短期培訓、1人到法國留學。
外語系一直堅持以教學為中心,注重培養學生運用語言能力,抓課堂教學質量、改革教學方法,注重語言的工具性,積極組織課內實踐教學;同時還注重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將課堂教學有效地延伸到課外,除每年的五月定為外語活動月外,還辦有英文報紙Sunflower、定期開展大型外語角活動等。組織學生參加校外各種競賽以及考證、考級。 在搞好課堂教學的同時,教師們還積極進行教學研究和科學研究。2007年至2009年,教師們除積極撰寫學術論文外,有1項課題獲教育部立項,有3項課題獲安徽省社科規劃項目立項,公開出版學術論著1部。
藝術系
藝術系成立於2000年,至2013年,共有音樂學、美術學、設計藝術學三個本科專業和音樂教育、美術教育和藝術設計三個專科專業。從2004年至2012年,藝術系畢業生就業率每年均位居學院首位,平均就業率達99%以上。學院擁有專任教師37人,其中正教授1名,副教授3名。
美術學專業以青年教師為主體,積極開展科研活動,每個教師均主持有院級以上科研項目。至2013年,共主持國家社科項目1項,省廳級科研項目9項,院級科研項目22項,在各類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70餘篇。在2008年安徽省第二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中,美術學專業教師在藝術教育科研論文評獎中獲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指導學生獲藝術作品二等獎2項。音樂學專業在2008年安徽省第二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中,教師指導的學生獲藝術表演類聲樂二等獎1項,大合唱三等獎1項,舞蹈三等獎1項,獲藝術教育科研論文三等獎2項。
體育系
體育系前身為池州學院體育教學部,創建於2007年,截至2013年,已開設社會體育、社會體育(體育旅遊方向)2個本科專業和體育教育專科專業,擁有專、兼任教師25人,其中副教授5人,講師11人,具有碩士學位的教師15人。截至2013年,體育系擁有一個2500人看台的體育館,四百米體育場、三百米田徑場、室內無風雨球場、體操房、健身房及二十多塊籃球、排球場地,4個羽毛球場地和2個網球場地,生化實驗室,解剖實驗室,體育行業特有培訓基地,擁有多個實驗基地。
教育系
教育系創建於2009年,截至2013年,已開設有學前教育和套用心理學兩個本科專業,設有心理學和教育學兩個教研室並建有心理學實驗室,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掛靠該系,擁有教師20人,其中教授2人、碩士生導師1人、副教授3人、講師10人、博士(含在讀)2人、碩士17人。擁有1個省級教學團隊(教師教育類課程)、1個院級重點學科(教育學原理),建有1門省級重點課程,1門院級精品課程。全系教師主持和參加國家級、省部、廳級各類課題40多項,出版專著和教材10餘部,發表學術論文150多篇。
教育系的發展目標是整合已有的教師教育資源,以教育學、心理學為基礎,發展相應分支學科,將教育系辦成多科性、多專業的教學系;以本科教育為主,適度發展專科教育;堅持立足安徽,輻射全國,為社會培養全面發展、德才兼備、學有專長的建設人才。同時為了更好地凸顯地方性、套用型本科院校的特色,充分發揮高校為地方建設服務的功能,努力將教育系建設成為池州地區教育管理幹部與骨幹教師培訓基地、池州地區教育科研基地、池州地區教育科學學術交流與活動中心。
政法管理系
政法管理系成立於1982年。截至2013年,已開設有人力資源管理、土地資源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法律事務、房地產經營與估價、物業管理等六個本專科專業;設有九華山佛文化研究中心、鄉村發展與法治發展研究中心和政治學、法學、土地資源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四個教研室,擁有教師48人,其中教授7人(含兼職教授2人),副教授16人,具有博士、碩士學位44人,有“安徽省教學名師”、“全省優秀教師”、“教育部曾憲梓高師院校教師獎”、“陳香梅教育獎”獲得者,校級“教壇新秀”4人。在校生1127人。 截至2013年,政法管理系共有校級特色專業1門,省級精品課程2門,校級精品、重點課程5門,80餘人次獲得各級教學名師獎、教學成果獎和教學質量獎,主持或參加國家級、省部級課題40餘項,在海內外出版專著、教材14部,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共中央黨校學報》、《高校理論戰線》、《經濟學動態》、《科學社會主義》、《國土資源科技管理》、《環境問題探索》、《環境保護》、《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管理世界》等報刊上發表學術論文400多篇,其中多數被新華文摘、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等收目或轉載,產生了較好的社會反響。36人次獲得各級科研成果獎。
現代傳媒系
現代傳媒系其前身為信息傳媒系,截至2013年,共設有廣播電視編導本科專業和現代教育技術、網路系統管理、多媒體設計與製作、動漫設計與製作四個專科專業,擁有開路、閉路兩個經國家批准的正規電視台;建有電視攝像實驗室、非線性編輯實驗室、動漫與影視製作實驗室、攝影實驗室、教育技術設備維修實驗室、CAI課件製作實驗室、電視電聲實驗室、計算機組網與維護實驗室等;教學儀器設備總值400餘萬元,主要有專業攝像機25台、專業數位照相機20台、高檔非線性編輯系統65套、電視發射機2台、有線電視接收系統30套、動畫專業數位板65個等。該系教師大部分是多年從事電視台工作、計算機及網路工作、現代教育技術工作的資深教師,工作經驗豐富,技術力量強。截至2013年,五個專業共有副教授4名、客座教授2名,講師8名、工程師2名、助教6名,其中碩士和在讀碩士15人。該系與池州電視台、蕪湖電視台、池州電信公司、安廣池州網路公司、池州市電教館等單位合作,建有多處實習實訓基地。
經濟貿易系
經濟貿易系屬經濟管理類專業教學單位,成立於2002年。截至2013年,經濟貿易系共設有三個本科專業: 國際經濟與貿易、市場行銷專業、財務管理本科專業。五個專科專業:電子商務專業、會計電算化專業、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市場行銷專業和物流管理專業,設有19個教學班級,學生1100多人,是池州學院在校生最多的一個系。截至2013年,全系共有專兼任教師40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0人,80%以上的教師具有碩士學位或正在職攻讀碩士學位,共主持省廳級各類研究課題25項,在國內外公開發表學術論文200多篇,經濟貿易系教師已主編參編了多部教材,主幹課程全部採用了現代化多媒體教學,西方經濟學為校級精品課程,電子商務概論、貨幣銀行學為校級重點課程,會計學科被作為校級教學團隊加強建設。截至2013年,系部已建有“經濟貿易實訓中心”。包括電子商務實驗室、ERP實驗室、國際貿易實驗室、金融模擬實驗室、市場行銷實驗室、物流管理實驗室等,建有省內外就業、實習基地9個,共擁有與專業相關的紙質圖書近十萬餘冊、電子圖書20萬冊。
歷史與社會學系
歷史與社會學系創建於1985年,1986年正式招生。截至2013年,共設有有歷史學(師範類)、文化產業管理兩個本科專業和綜合文科教育、社會工作、文化市場經營與管理三個專科專業,設有中國歷史與文化、世界歷史與文化、文化產業管理、社會工作四個教研室,建有“池州儺文化研究中心”、“皖南民俗文化展覽室”等科研和實踐教學平台,擁有專任教師24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6人;博士(含在讀)9人,碩士14人;安徽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1人,安徽省高校學科拔尖人才2人,安徽省高校省級教學名師2人,安徽省級教壇新秀1人,省屬重點高校兼職碩士生導師3人。截至2013年,系部共有1個省級C類重點學科(專門史),1個省級教學團隊(中國歷史與文化),1個院級重點學科(歷史學),1個院級特色專業(歷史學);建有《中國歷史與文化》、《中國近現代史》等2門省級精品課程,1門院級精品課程,4門院級重點課程。截至2013年,全系教師共主持各類研究項目80餘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1項,安徽省社科規劃項目3項,安徽省高校重大教改計畫項目1項,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科及青年項目20多項;公開出版學術專著10部,在海內外發表學術論文380多篇,獲安徽省社科成果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池州市社科成果獎7項,曾獲院“科研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機械與電子工程系
機械與電子工程系是池州學院工科類辦學最早的系部之一(前身為物理與機電工程系2012年更名)。截至2013年,共設有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本)、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本)、光電子技術與科學(本)、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本)和機電一體化技術5個專業,建有材料性能實驗室、液壓傳動實驗室、數控加工實驗室、CAD室、電子技術實驗室、電工技術實驗室、單片機實驗室、信號系統實驗室、通信原理實驗室、DSP實驗室、維修電工實驗室、家電綜合實驗室、普通物理實驗室、近代物理實驗室、電子仿真實驗室等,建有機電實驗大樓6000m,擁有設備價值1000多萬元,有工科校內外實習基地8處,校內實訓基地1500 m,擁有新能源與節能技術、先進材料製備與成型技術工程、量子信息與光電信息科學技術交叉三個院級研究中心。截至2013年,機械與電子工程系共有專任教師50餘人,其中正副教授17人,講師20人,具有碩博士學位教師40餘人,共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其中被SCI、EI收錄的論文20餘篇,承擔各級教科研項目60多項,連續五年獲得“就業工作先進集體”稱號。
資源環境與旅遊系
資源環境與旅遊系前身為地理系,創建於1986年,截至2013年,共設有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地理科學、旅遊管理、測繪工程、地理信息系統5個本科專業和旅遊管理、酒店管理、資源環境與城市管理、地理教育4個專科專業,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入選國家級特色專業,旅遊管理專業入選省級套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實驗區,地理學教學團隊入選省級教學團隊,地理科學被評為學院首批重點建設學科。
截至2013年,共有教師39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8人,講師15人;博士6人(含在讀2人),碩士32人;碩士生導師2人,安徽省高校學科帶頭人1人,省級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2名,校級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1人;安徽省高校教壇新秀1人,校級教壇新秀1人,校級教學名師2人,此外還在高校、政府部門和企業聘請了8位客座教授。截至2013年,共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安徽省軟科學研究項目3項,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1項,安徽省教育廳重點科研課題3項、一般科研課題20項,省教育廳教研課題5項,校級教研課題6項;建設省級精品課程1門,校級精品課程2門,校級優秀課程1門。在《Chinese Science Bulletin》、《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地理研究》、《沉積學報》、《土壤學報》、《環境科學》、《農業經濟問題》、《中國農村經濟》、《中國煤炭》、《經濟地理》、《人文地理》、《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山地學報》等刊物上發表論文100多篇,其中被SCI收錄3篇,出版專著2部,參編教材3部。主持完成的1項科研成果獲安徽省自然科學技術成果三等獎、2項教學研究成果分別獲安徽省教學成果三等獎。
截至2013年,系部已經建立地質地貌實驗室、土壤與環境分析實驗室、地理信息系統實驗室、遙感技術與測量實驗室、酒店管理實驗室、導遊模擬實驗室等,建立了黃山、廬山、九華山、巢湖、大王洞、池州污水處理廠等學生野外實習基地,與省內外十幾家高星級賓館、旅行社、旅遊景區等旅遊企事業單位建立了密切的協作關係。在上海、杭州、蘇州、寧波、池州等地建立了十幾家穩定的教學實習基地,辦有系報《綠家園》,創辦了綠風環保協會、旅遊愛好者協會、親情樹協會、地理協會、創業者協會等學生社團,旅遊管理專業學生在省市導遊大賽中更是頻頻獲獎。
材料與化學工程系
材料與化學工程系前身是化學與食品科學系,成立於1999年,截至2012年,共設有套用化學和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兩個本科專業,化學教育、綜合理科教育、套用化工技術及食品營養與檢測四個專科專業,涵蓋了理學、工學兩大學科門類,擁有專、兼職教師40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9人,講師17人。
材料與化學工程系是學院首批升本類專業之一。套用化學專業在2008年被評為校級特色專業,2010年,又被評為省級特色專業,2012年被省廳推薦為國家級特設專業。2011年,該系材料學作為學院首批重點建設學科,確立了光電功能材料、無機納米材料和材料分析三個研究方向,完成了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4項省(部)、廳級等教科研課題立項和研究工作,主編教材2部,申請國家發明專利2項,公開發表學術論文220餘篇,其中SCI、EI收錄50篇。截至2012年,化學材料與工程實驗中心是安徽省省級實驗示範中心,中心建築面積12000m,擁有雙螺桿擠出機、注塑機、氣質聯用色譜儀、原子吸收光度計、紅外光譜儀、紫外光譜儀、雷射粒度儀、比表面積儀、螢光光譜儀、電化學工作站、元素分析儀等一批先進的分析測試實驗儀器,儀器設備總價值近800萬元。系部已建立了安慶石化、東至香隅化工園區、池州非金屬礦及其製品國家級監測中心、國風塑業、安徽大恒生化有限公司、安徽靈芝化學建材公司、南京雨潤、黃山天峰、池州新賽德化工有限公司等多個校外實習與實訓基地。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系
截至2012年,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系共設有數學與套用數學、統計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和網路工程四個本科專業和一個數學教育專科專業,下設基礎數學、套用數學、計算機理論與軟體技術和計算機公共基礎四個教研室,擁有教師(含兼職、特聘、返聘)76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23人,教師中獲陳香梅教育獎1人,省級模範教師稱號1人,省級教壇新秀獎1人,院優秀教師獎4人,院教壇新秀獎3人,另外還有教學型導師10人,科研型導師8人。截至2012年,全系教師已主持省廳級科研項目20餘項,院級教、科研項目50餘項,公開發表論文400多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收錄的有60多篇,在國家二類期刊上發表的有60多篇。已出版《高等數學》、《現代教育技術》、《VFP程式設計》、《C語言程式設計》、《計算機組裝與維護》等五套教材,建有計算機軟體、硬體、網路、組裝與維護、綜合布線、嵌入式和創新等七個專業實驗室,微機300多台,設備總價值逾400萬,,實驗室面積660平米,擁有數學類、計算機類圖書近10萬冊,其中中、外文期刊100多種。系部辦有《求證報》,設有清泉書畫社、藍天電腦愛好者等學生社團,建有數學建模團隊,在2009-2011年的數學建模競賽中共獲得國家一等獎三項、二等獎三項;省一等獎等獎七項、二等獎8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