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黃顙魚

江黃顙魚

江黃顙魚-一種魚的名字,分布於長江和珠江水系,外形酷似北方的噶魚,喜吃小蝦及水中微生物,肉質細嫩,味道鮮美。

基本信息

簡介

江黃顙魚江黃顙魚

鮠科

學名:Pseudobagrus vachelli(Richards0n)
地方名:央絲、硬角黃臘丁、江顙
頭頂覆蓋薄皮。須4對,上頜須末端超過胸鰭基部。體無鱗。背鰭刺比胸鰭刺長,後緣具鋸齒。胸鰭刺前緣光滑,後緣也有鋸齒。腹鰭末端達臀鰭。腹鰭基部稍短於臀鰭基部。臀鰭條21~25。

分布

為底層魚類。江河、湖泊中均能生活,尤以江河為多。主食昆蟲幼蟲小蝦。最大個體2市斤左右。分布於長江珠江水系。

區別

江黃顙魚江黃顙魚

瓦氏黃顙魚俗稱江黃顙魚,原是長江乾、支流的一種小型經濟魚類,近年來,經過湖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率先多年的研究與推廣,已被馴養成一個新的優良養殖對象,並在全國範圍內推廣養殖。瓦氏黃顙魚的生活習慣與普通常見的黃顙魚比較相似,但實際上二者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物種,普通黃顙魚一年平均能長100-200克,而瓦氏黃顙魚一年可以長到400-600克,最大個體可達到3000克。通常瓦氏黃顙魚的成體比黃顙魚大三倍以上,生長速度快2.5倍左右,群體增重倍數高3~4倍,抗病力比普通黃顙魚強。

在平均水溫25℃條件下,測得平均體重10.0g的瓦氏黃顙魚(pelteobagrusvachelli)及平均體重12.6g的黃顙魚(P.fulvidraco)耗氧率分別為0.21和0.23mg/g·h,窒息點分別為0.91和0.75mg/L;平均體重75.8g的瓦氏黃顙魚及平均體重85.4g的黃顙魚耗氧率分別為0.16和0.12mg/g·h,窒息點分別為0.77和0.54mg/L。分析表明,瓦氏黃顙魚的耗氧率和窒息點都高於黃顙魚。
區別:超雄黃顙魚和瓦氏黃顙魚魚苗期一般人比較難分別,其實超雄黃顙魚和瓦氏黃顙魚魚苗期區別在於微小的顏色區別和頭部的區別。顏色上3-5公分的魚苗超雄黃顙魚比瓦氏黃顙魚魚苗黃一點,細心看從魚的頭部上可以看到很大的區別,瓦氏黃顙魚魚苗的頭部扁平,嘴巴呈現稍大的扁圓型。而超雄黃顙魚就和普通黃顙魚一樣體長,腹平,體後部稍側扁。頭大且平扁,吻圓鈍,口大,下位,上下頜均具絨毛狀細齒,眼小。須4對,大多數種上頜須特別長。無鱗。背鰭和胸鰭均具發達的硬刺,刺活動時能發聲。脂鰭短小。體青黃色,大多數種具不規則的褐色斑紋;各鰭灰黑帶黃色。
成魚區別就更大:超雄黃顙魚成魚有黃色的帶紋或者整條魚體都呈微黃色而且一般重量不到500G;瓦氏黃顙魚則為整條灰黑色,一般魚體比較大,看起來完全不想我們平常所認識的黃顙魚的樣子。

養殖

一、池塘準備

江黃顙魚江黃顙魚

池塘面積以2—3畝為宜,水深1.5m左右,泥沙底質,淤泥少,陽光充足,通風條件良好,排灌方便。在放夏花苗種前10~15天,用75kg、畝的生石灰化漿後全池均勻潑灑生石灰二天后,加注新水至0.8~1.0米。第3-4天再施入300~500kg、畝發酵腐熟的有機肥,以培育枝角類、橈足類等大型浮遊動物。待毒性完全消失後放入夏花苗種。
二、合理放苗
池塘專養可畝放3cm的夏花苗種1500-2500尾。下池前用2%-3%的食鹽水浸泡3-5分鐘。為了充分利用水體空間和餌料生物資源,便於調節水質,每畝水面混養白鰱魚種200尾,鱅魚100尾。先放養江黃顙魚苗,10~15天后再放其它魚,以利於主養魚的生長。如池塘套養,則每畝可套養3cm的夏花苗種250尾左右。
三、餌料投餵
江黃顙魚是雜食性魚類,在夏花下塘一個月內,人工飼料以投餵絞碎的小魚蝦、螺螄肉、魚糜等動物性飼料為主,適當輔以豆餅、麩皮等植物性飼料。在池塘的四周搭建食台,將餌料投餵在食台上,投餌少量多次,以1-2小時內吃完為宜。經過一段時間的馴養,形成定時定點投餵、吃食的習慣。每天投餵量一般為存池魚體重的5%~7%。當魚體長到5cm以後,每日投餵兩次,日投餵量逐漸降到存池魚體重的5%~6%,每天上午9~10時和下午4~6時各投餵一次。上午投餵量占全天投餵量的1/3,下午占2/3。具體投餵數量根據季節、天氣、水溫以及魚生長、吃食情況靈活掌握。
四、水質調節
為改善池塘水質、促進魚類生長,最好每隔20天左右注入新水10-15cm,陰雨天多開增氧機。在溫度偏高季節,如7月份,每7~10天加注新水一次;8~9月份,每15~20天注水一次,每次加水20~30cm。保持水質肥、活、嫩、爽,透明度控制在35cm左右,PH值7~7.6。在養殖的過程中每隔半月施肥一次。
五、魚病防治
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除做好清塘、苗種消毒等工作以外,在飼養期間,每20~30天用15kg/畝生石灰或0.25-0.3克/立方米二溴海因等環保藥物全池潑灑一次。發現病害,應查明原因,對症下藥,科學合理地施用魚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