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陰征存中學

江陰征存中學

江陰征存中學,江蘇省省級示範中學,創始人祝丹卿,棄官南歸,1924年辦“征存學院”。

基本信息

征存歷史

江陰市老牌學校之一,江蘇省省級示範中學,創始人祝丹卿,棄官南歸,1924年辦“征存學院”。
在近代江陰工商業的發展史上,祝丹卿是一位重量級的人物。他考中舉人、進士,目睹清廷無能,棄官南歸,走“實業救國”的道路。他在江陰開繭行、搞墾殖、辦工廠,在發展實業的同時,熱心公益事業,積極興辦學堂,刊印《江上詩鈔》、《江陰先哲遺書》等,振興鄉邦文化,受到地方人士的稱道。
上世紀20年代,江陰地方紳士祝丹卿已年過半百,還致力於創辦征存中學。當時,江陰城僅有南菁、縣中、勵實三所中學,不能適應教育形勢發展的需要。
1924年冬,祝廷華(丹卿)等為紀念新文化運動中倡導“徵文存獻育菁英”之宗旨,創辦“征存學院”。祝丹卿徵得吳汀鷺、吳增甲、錢以湘、薛醴泉等人的支持,集資7萬多元,在城南巽閣基廢址購地,仿照原上海南洋公學(上海交通大學前身)校長唐文治在無錫創辦的具有大專水平的國學專修學校模式,創辦江陰征存學院。建造了教學樓、宿舍樓、禮堂、辦公室及教職員工宿舍,並辟有面積為10多畝的操場。
1925年招收了國學專修班(大專)1個班,附設兩個國中班。章崇治任征存學院院長,吳鼐任國中部主任。一年後,國學專修班併入無錫國學專修學校,將征存學院改稱為私立征存中學。祝丹卿是該校的發起人、創辦者。1931年秋,由江蘇省教育廳批准立案。1932年秋增設高中。1934年春,由祝丹卿次子祝銓壽擔任征存中學校長。
祝銓壽生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早年就讀於上海光華大學外文系,1927年畢業後返里任教江陰縣中,先後擔任江陰征存中學、上海省吾中學校長。1945年抗戰勝利後自滬返鄉,主持征存復校,並設立貧寒學生獎學金。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渡江前夕,祝銓壽動員全校師生不要離開學校,不停課,迎接解放。4月22日晚,北京人民廣播電台在報導解放大軍解放江陰古城的訊息時稱:“江陰解放,城內安謐如常,華明電廠照常放光,征存中學弦歌未輟。”這同校長祝銓壽的教育和配合有關。解放後,祝繼續擔任征存中學校長。1957年起任江陰縣政協副主席,後被選為副縣長,分管文教衛生工作。1959年3月任江陰民主同盟支部主任委員。1981年7月,縣政協恢復,他以耄耋之年繼續任縣政協副主席,兼地方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副主任。
上世紀20年代,江陰城內僅有南菁、縣中、勵實3所中學,無法適應教育形勢發展的需要。1924年,祝丹卿等為紀念新文化運動中倡導“徵文存獻育菁英”之宗旨,創辦“征存學院”。1931年秋,由江蘇省教育廳批准立案,1932年秋增設高中。1949年4月22日晚,人民解放軍“西起九江東至江陰”開始了渡江解放戰役。北京人民廣播電台在報導解放大軍解放江陰古城訊息時稱,“江陰解放,城內安謐如常,華明電廠照常放光,征存中學弦歌未輟”。
期間,征存中學停辦2次。一次在抗戰時期,另一次在1958年。原址在現江陰教師進修學校。1983年征存高中復校,1985年搬至現在的環城南路88號,與塔南國中合併為“完全中學”。
彈指80多年間,校名幾經變易,事業不斷發展。從“征存學院”、“私立征存中學”、“江陰縣第二初級中學” 、“江陰師範學校” “江陰縣征存高級中學”、“江陰縣(市)征存中學”。期間她培養了一大批優秀學子,如今她要被拆除了,希望學子們不要忘記母校的培育!

學校現狀

據了解,該校在市城區各鄉鎮中學布局調整過程中撤併,去年就已停止招生,原地拆遷後將用於開發。
記者來到征存中學。到處可見磚頭瓦塊和拆樓留下的鋼筋水泥,還有2幢原先的教學樓。學校門衛告訴記者,從2010年12月底就開始拆遷了,最近經常有人進來拍照留念。
作為江陰歷史上的老牌學校之一的征存中學開始拆除,隨著挖掘機的轟轟作響,昔日的青青校園已經風景不在。雖然學校的拆除是適應城市建設的需要,但是畢竟這是告別一段歷史,就讓我們走進那一段塵封的記憶,作為紀念吧!

征存校歌

看澄江繞郭,君山擁城,佳氣鬱郁森森。
是巽閣遺址,烈女前湖。
騰景本天成;於茲與黌舎,徵文存獻,作育吾菁英!
願吾儕言必忠信,行必篤敬,明訓是遵行。
外瞻國勢,經濟壓迫,武力憑凌,何以爭衡?
內矚鄉幫,民生憔悴,澄清社會責非輕!
勖哉同志,砥節礪名,發展智慧型。
樹之風聲,善繼前人!
孤懷宏詣,千秋萬歲做儀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