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陰興國公園

江陰興國公園

興國園原本無園,因保護古塔而萌生建園。興國塔位於市區南街,建於北宋太平興國(976—983)年間,原為太平興國教寺之7級浮屠,樓閣式磚木結構。元至正年間遭戰火毀壞。明正統年間修復,塔身增為9級。

基本信息

歷史經過

江陰興國公園江陰興國公園
嘉慶二十二年(1817),塔內架木及頂毀於火災。民國14年(1925)1月26日,直奉軍閥混戰時,奉軍發炮中殘塔之巔,遂成鋼筆尖形。解放後數次維修,現6層以下仍為宋時原物。2002年,市政府將興國園建設工程列入十件實事項目,由江陰市園林旅遊局組織實施。明確了以興國塔為中心,以宋代園林風格特色的文化建園理念。蘇州園林設計院設計,常熟古典園林建築工程公司中標建設。於2002年7月8日動工,2003年1月28日竣工。興國園建設,搬遷了江陰職業高中和拆除民宅共2.5萬平方米的基礎上建設的。新建成的興國園,東至中山南路、南至南街、西至興國巷、北至青龍巷,占地面積2.6萬平方米。共分為憑弔紀念區、懷古賞景區、詩文化景區三大功能區。開挖了水池,種植了綠化,新建了廣場,製作了大型浮雕,再現了江陰已消失的“善政橋”、“聖母橋”、“小虹橋”、“太平橋”、“暨陽橋”、“進賢橋”、“鴻漸橋”等7座古橋,建造了以歷史文化傳承為脈絡的大雅堂、椒山亭、磬音亭、魚聲閣、悔余庵、頤春閣、上湖草堂等仿古建築。成為現代都市的一座“城市綠洲”,懷古賞今的教育基地,市民休息、健身的極好場所。

主要景點

廣場浮雕

江陰興國公園江陰興國公園
位於廣場左邊的浮雕長30米,高3米,由江蘇省文聯創作室設計製作,運用了淺浮雕和高浮雕的藝術手法。它記錄了清初江陰人民奮勇抗清的“乙酉屠城”和民國軍閥混戰時期“乙丑圍城”兩個歷史時期的悲壯場景,謳歌了江陰人民愛江陰、愛和平、人心齊、民性剛的民性傳統。這座浮雕與江蘇學政衙署的學政組雕、君山公園五百羅漢雕塑堪稱江陰三璧
明末清初順治二年,清朝攝政王多爾袞率領大軍南下,五月占領南明小朝庭所在地南京,六月二十八日,清王朝派降臣方亨任江陰知事,執行“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剃髮令”。這是以死要挾漢人昄依滿人的剃髮令。漢族人的傳統習慣是蓄髮,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妄傷、妄動”。未成年孩子頭髮批肩,成年人蓄髮為鬏。而滿族人呢,從額角引一直線,直線以外全部剃去,而後編上辮子。清朝庭把辯子作為歸順的標誌之一,不僅征服你的軀體,還要征服你的思想和文化。民性剛烈的江陰人瞬間化驚恐為滿腔怒火,他們高呼:頭可斷,發不可剃!義軍在閻應元、陳明遇、馮厚敦的領導下殺方亨、拒清師,據清初《江陰城守紀》記載,江陰抗清守城81天,後清軍調200多門紅衣大炮猛轟,終於攻破,清兵連殺10天。許多人不願死在敵人刀下,紛紛投井上吊,全城無一人投降。戰鬥中城內死者9.7萬人,城外死者7.5萬人,閻應元、陳明遇等拚死巷戰,馮厚敦穿公服自縊於文廟明倫堂,僅有53名老小因為躲進了興國塔而幸免於難。民性剛烈的江陰人民抗清史篇,與“揚州十日”、“嘉定三屠”並稱為“南明三慘”,有句對聯悼念了這件壯舉:八十日戴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死義,存大明三百里江山。清軍乙酉屠城中,江陰民眾不投降,有上千名婦女兒童跳入孫郎池中自殺,有個婦女用鮮血在牆上寫下兩句詩:寄予路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然後從容投池而死。當時血流成河,場面相當慘烈。
浮雕的後半部分講的是直奉戰爭時期的“乙丑圍城”,這次戰爭中興國塔頂被炮彈擊毀。

興國塔

興國塔是公園最核心的景點,位於江陰城西南角,幾經興廢,而古塔猶存,距今已有一千年的歷史。現高42.24米,已向東北傾斜。1985年進行加固,保持殘塔風貌。該塔始建於宋初太平興國(976——983)年間,原是太平興國教寺的七級浮屠,樓閣式磚木結構。我們經常會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用來作為樂善好施的通俗用語,也是扶危濟貧、救死扶傷義士們的謙遜之辭、這個浮屠也就是佛塔的意思了。興國塔是樓閣式塔,這種塔型在中國古塔中歷史最悠久、建築最高大、是最為常見的類型。蘇州的虎丘塔,杭州的六合塔也是樓閣式塔。在唐代以前樓閣式是木結構的,但木結構難留存,目前僅剩下我國最古老的山西“應縣木塔”。從宋代開始便是磚木混砌結構了;興國塔便是這時的產物。
興國塔自建立之日起,便與戰爭連在了一起。元朝至正年間遭到戰火毀壞,明正統年間明洪武十七年(1384)修復,塔身增為九級。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興國寺被毀,興國塔被損,僅留下興國塔磚石結構的塔身。民國14年(1925)1月26日,在軍閥混戰的“乙丑圍城”中,興國塔再次遭受劫難,塔頂受炮火擊中。當時直軍陳孝思占領江陰城,奉軍畢庶澄占領黃山炮台,此時正值新年,人們張燈結彩,喜度佳節,年初一的一聲炮響,讓人們由喜悅變成恐懼。炮火一直延續到年初七,居民們斷了糧,江陰的士紳紛紛向城內的陳軍勸降,並向畢軍疏通,要求開放通道,讓陳軍向蘇北撤退。畢軍允許讓陳軍撤出,但前提是要向城內發50門炮。當時負責發炮的指揮官是孟牧之,孟牧之清楚地知道如果50門炮射向城內,滿城傾毀。於是孟指揮向畢庶澄請命;由他來發炮,畢同意的前提條件是要擊中城內的最高建築興國塔的塔尖、孟牧之凝神瞄準,果然命中無誤,發炮任務便交給了孟牧之。孟牧之偷偷將炮彈內的爆炸抽掉,發出的炮彈未炸,從而保障了江陰城內的安全。但興國塔卻在這場戰爭中為了全城人民的生命安危,被削去了塔尖。

詩文化景區

水雲樓
水雲樓面池背塔,是興國園中紀念清代江陰籍大詞人蔣春霖的地方。蔣春霖(1818-1868),字鹿潭,江陰城內蔣家巷人,為蘇北東台一任鹽官。他自編詞集,以水雲樓為名,《水雲樓詞》極為悲涼淒婉,史家對之評價很高,稱“詞中杜甫”,與納蘭性德、項鴻柞齊名,並稱為“詞壇三鼎足”。蔣春霖少工詩,風格近於李商隱。中年他致力於填詞,為了表示他立志填詞的決心,他把以前的詩稿全部焚毀。蔣春霖擅長吹蕭,每每填出新詞,便由愛妾黃婉君吟唱,他做過兩淮鹽大使,這分明是個肥缺,可他不諳官場,又不善於治生,到罷官歸里,早已是兩袖空空。在泰州生活的那段日子他的詞作越發悲涼,生活也日趨窮困.同治七年,(1868年)他去蘇州投靠友人時,把亡妻留給他的唯一紀念物一枚玉戒指給當了,最終萬念懼灰,毅然投入了吳江的垂虹橋,一代詞宗死時年僅51歲,悲痛欲絕一直追隨他的愛妾隨後在泰州也服鴉片而徇情。
悔余庵
金武祥有詩作出這樣的評價:“江於香草久凌夷,浩動重經孰起衰,欲向光豐論文獻。悔余樂府水雲詞”。何栻,字蓮防,號悔余,清道光乙巳進士,吏部主事,後來調到江西建昌府任知府,太平軍攻打建昌時全家被殺,後又在揚州經商、為官,自刻詩文集。他才高八斗,被曾國藩幕府稱為第一文士,有《悔余庵詩文集》傳世。他在揚州時,東圈門二十二號宅內建壺圓,有“悔余庵”精舍三楹,園中有宋宣和年間花石綱遺物,長約一丈有餘,為細鵝卵石.
頤春閣
這裡有一座三間體的歇山瓦頂屋名為“頤春閣”,由江陰已故書法家薛雙甲書寫。國學大師唐文治特地為頤春閣撰寫了一幅楹聯:“三潭煙景暢慈懷,滿園春暉,花好月圓人壽;一角江城居勝地,幾畦秋色,詩情畫意書聲(生)。”頤春閣是江陰民國資本家地方名士祝丹卿為自己的母親祝壽而建,原址是在祝丹卿的劉伶巷怡園內。祝丹卿非常孝母,曾陪同母親遊覽杭州,他的母親對西湖美景的三潭印月讚不絕口。回來後,祝丹卿購地20畝,建造了一座亭台閣榭、假山曲水俱全的恰園,俗稱祝家花園。這是一座頗具規模的家庭花園,內有旅社、劇場、菜館、茶室、動物園、電影館。昔日的怡園已經不在了,頤春閣的再建使我們想起祝丹卿這位孝子,他在當時不僅是民國時代江陰紡織業巨富,同時,他還致力於興辦江陰的文教事業,他創辦了征存中學;1924年他創立陶社詩社;並將怡園作為詩社場所,陶社是江陰歷史上詩社規校最大、歷時最久、成績最顯著的一個文學團體。
滄州軒
滄州軒是為了紀念滄州詩社和發起人許學夷而建,滄州詩社是明萬曆年間許學夷發起和組織的,許學夷是徐霞客的岳丈,許學夷寫的《澄江八景》也廣為人知,學政衙署遺址中的墨華榭碑廊里就刻有許學夷的《澄江八景》。許學夷組織的滄州詩社是江陰歷史上前繼嘉靖大雅詩社,後接熙芳園、野詩社中最有影響的一個詩社。滄州詩杜當時共有23人參加,推九十一歲的詩人許仲謙為盟主。詩社曾在江陰的君山舉行過盛大詩會,各地的詩人慕名前來參加,成為江陰詩歌史上的一大盛舉。許學夷用漫長的40年時光,寫成了30餘萬字的詩壇宏篇巨著《詩源辨體》,是繼宋代嚴羽(滄浪詩話)之後,評述中國從周朝至明朝10837首詩及作者的又一部詩壇大作。楹聯“高士合德聯吟,美譽傳大江南北;大著接滄浪語,百代詩話第一書。點出了許學夷及其詩社的概況。順便提一下,江陰“乙酉屠城”之戰中那位提出“頭可斷,發決不可剃”最終*殉國的年輕秀才許用,就是許學夷的孫子。
上湖草堂
“上湖草堂’門額是清代中期著名大書法家尹秉綬的八分體隸書集字,古拙清雅.兩旁抱柱上寫道:“草堂逸老,詩文滿朝,先後輝映傳佳話;五世登科,喬梓清風,鄉人爭說葛母墳”。廳中6塊紅木屏風上鐫刻的是其所書的《葛氏草堂記》.這裡講述的是江陰歷史上的文化首族——葛氏。上湖是葛氏的居住地。葛氏五代的時候為躲避戰亂從淮南遷至江陰,後定居在江陰青陽上湖即芙蓉湖畔,葛氏家族首開工陰家庭文化的先河;子孫詩文傳代,在宋代家族中竟有33人中進士,被稱為“五世登科”。南宋時期,江南家族已經形成了群體性的文化家庭。在濃重的文化氛圍下,眾多家族弟子為了不辱沒門風,兢兢業業,形成一種良性循環,使文化家庭得以代代相傳,綿延不斷。江陰的葛氏家族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產生的,出現了兄弟聯袂、父子相繼、五世登科第、三世掌詞命、一人位極人臣的盛世。文化家庭構成了江陰吳文化的一個特點,表現出了江陰文化之盛、人才之多。宋代這個“盛名江左”的江陰葛氏家族長盛不衰的歷史現象,已成為史學感興趣的研究課題。葛為南宋時的左宰相;這位葛丞相可以說是封建時代江陰人中擔任最高官職的人了。宋代大書法家蔡襄即為葛氏的女婿,它的孫子葛立方,博學多才,馳名文壇,著有《韻語陽秋》詩話著作20卷,被收入《四庫全書》。《韻語陽秋》是一部詩話著作,評論過宋代以前歷代詩人的作品,是中國文學史中的詩論大手筆。葛氏家族中有位叫葛延之的,在北宋(1097—1099)期間;背負有柄笠蓋,身帶手制“龜冠”,不遠萬里,到海南檐州探望第二次被朝廷貶謫的大文豪蘇東坡,請教做人做學問的道理。葛延之同蘇東坡的交往,府、縣誌歷朝都有記載。民間流傳有關蘇東坡的古蹟遺址,都同這位江南學子葛延之及其父輩有密切關係。如江陰城東香山有“東坡洗硯池”舊蹤,東鄉新橋有“蘇墅橋”等地名。蘇軾還為葛官寫過贊文,落款自稱“眉山晚生蘇軾拜題”。堂中有“葛延之萬里赴海南請蘇東坡”的中國畫,表現了葛延之在海南同蘇東坡生活了一個月;為感謝蘇公不吝指教,特把龜冠敬獻給蘇老夫子的場景。江南學子葛延之與大文豪蘇東坡之間的交往,多少年來經常被人引用,成為“虛心好學,萬里拜師”的典故。
大雅堂
大雅堂懸山頂,廳內有楹聯:“以詩會友,大雅作,直是書人本色;議論朝政,正氣揚,方稱東林前輩。”大雅堂紀念明嘉靖年間的大雅詩社而設立的,大雅堂是有江陰劉光濟、季科等人成立的。上聯寫大雅堂詩社的宗旨是為了談詩論道、弘揚文化;下聯意思要報國,揚正氣,抨擊當時嚴嵩。大雅堂成為繼明末東林黨人之前又一進步文學團體。歲月流逝,星移斗轉,大雅堂的很多詩會雅集卻已經淹沒在風塵之中了。
椒山亭
椒山亭是個單間小方亭,棋盤吊頂,攢尖屋頂、它處於園中最高點,站在此處可以一覽全景。如果坐在這裡歇歇腳,看看景,靜靜心,真有點超塵脫俗的感覺,自己的身心已經同大自然融合起來了。此亭是為紀念明嘉靖年間,南京戶部主事、刑部員外郎楊繼盛。楊繼盛有“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聯傳世。他與海瑞、沈練都以敢於直諫而名揚天下。楊繼盛,號椒山,保定容城人,出身貧苦,七歲的時候就失去了母親。後來應科舉考試,中了進士,在京城裡受到不少大臣的賞識。楊繼盛為人正直,先後彈劾仇鸞、嚴嵩。他大膽揭發嚴嵩十大罪狀,條條都有真憑實據,他在奏章中還說,嚴嵩有十大罪,卻可以蒙蔽皇上,因為還有“五奸”幫助他,這就是嚴嵩的間諜、爪牙、親戚、奴才、心腹,都密布在世宗的左右。這道奏章打中嚴嵩的要害,嚴嵩氣急敗壞,在明世宗面前誣陷楊繼盛。明世宗大怒,楊繼盛繼而遭毒刑,被殺害,臨刑前;留下名句“浩氣還太虛,丹心照千古;平生未了事,留與後人補”,死時年僅四十。這當時成為震驚朝野的一大冤案。在江陰興國寺曾留有詩文墨跡,今拓片尚存民間、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楊繼盛的人生態度,字裡行間表現了他的高風亮節、英雄氣概和歡樂歸陰的平靜,他的品德、風格為後世所敬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