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農機具博物館

江蘇省農機具博物館

吳江震澤有一座農機具博物館。這裡匯集了富有特色的太湖流域耕種及絲紡織業農耕文化的大量實物及圖片、文字等。博物館全稱為江蘇省農機具博物館,建在鎮西,與慈雲寺塔隔河相望。原址是鎮糧管所的勤儉倉庫。

基本信息

簡介

江蘇省農機具博物館江蘇省農機具博物館
農機具博物館籌建於2005年,第一期工程建築面積960平方米,分為原始館、古代館、紡織館和現代館四個部分。

歷史

今天,讓我們沿著時光之河向回航行,穿行在幾千年前的頔塘河上岸。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農業生產和農業器具的發明、製造、使用源遠流長。
七千餘年前,在太湖流域的先民就已經使用石犁、石鏟、木耒(lei)、骨耜(si)等農業工具。那些原始農耕工具經過先民在長期的勞動生產實踐中的改革演變,先後經歷了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機械時代。
繞過一條長長的迴廊,就到了幽靜深處的原始館。1936年,發現了四千多年前長江下游太湖地區的良渚文化遺址。作為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的農具類型。原始農具的材料從最初的石木質發展為骨蚌質為主。
厚重的石磨盤,清遠的木耒,隔世的骨耜,一件件原始時代的日常農具,向我們展示了江南古代先民農耕勞作的場景圖:生於斯、長於斯的震澤先民很早就有了一定規模的農業文明。
農業發展過程,同樣也是農具的發明和使用過程。一件件田間地頭的工具,都蘊藏著祖先無窮的智慧和能力。
木質谷桶,時代久遠。“這是谷桶。以前沒有打稻機的時候,農民收割後,就將稻穗放在這裡”,講解員邊說邊示範著:這樣捏著,就在這裡這樣打。把穀子打在桶裡面 。等谷桶里裝滿後,下一步就要使用風車了。一個農民倒穀子,一邊有人手搖,風車產生風力,把雜草吹掉,乾淨的穀子就從這裡出來了。
在古代館中,擺著錯落有致的農具,牆上也是排列整齊的農具,空中懸掛著各式各樣的農具,門類繁多,琳琅滿目。
在五十年代,腳踏打稻機一般都安放村上田間,集中統一幹活。農機具博物館裡的展品,與其它博物館相比,有明顯的優勢,遊客能參與其中,親自動手,體驗勞作。
一位遊客躍躍欲試,腳踏上機器,將放在旁邊稻放在上面。踏得越快,稻出得越多。“哈,感覺回到小時候了!”遊客興奮地說。
牆角處安放著一架水車。情景是牛拉水車。講解員介紹說:牛拉著水車轉圈圈,水就順著管子往上涌,省了勁,效率高。這也是我們勞動人民的智慧喔。
遠在六七千年前,江浙一帶的百姓就懂得用麻、葛纖維為原料進行紡織。紡織業在震澤、盛澤等地,更是發展迅速,技術領先。紡織館內,擺放著不同年代的各式紡織機,如紡墜、紡車、錠子、踏板織布機、機械織布機、數控自動織布機等。從古至今,紡織工藝技術的每一次進步,使中國在世界上自古享有“東方絲國”之稱,對世界文明產生相當深遠的影響。
昔日輝煌,曾經繁華,那些記載著先人發明軌跡和社會前進足跡的農具,至今我們仍然令懷想與追憶。
震澤,你的稻穗遍地,你的水牛拉車,你的手搖紡線機,早在不經意中積澱文明,成為歷史。幸好,震澤,還有座農機具博物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