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徐州獅子山西漢楚王陵

江蘇徐州獅子山西漢楚王陵

江蘇徐州獅子山西漢楚王陵,是西漢第三代楚王劉戊的陵墓,位於江蘇省徐州市獅子山,其西側300米遠的漢兵馬俑則是它的一個組成部分,象徵著衛戍楚王陵的部隊,兩處遺址距今已有2100餘年的歷史。該墓葬於1994年12月―1995年3月,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和徐州漢兵馬俑博物館組成聯合考古隊,進行正式發掘。

基本信息

墓葬介紹

江蘇徐州獅子山西漢楚王陵 江蘇徐州獅子山西漢楚王陵

獅子山楚王陵依山為陵,鑿山為藏,坐北朝南,深入山中60餘米。陵南北總長117米,面積851平方米,鑿石量達5100立方米。由墓道與附屬建築、主體建築兩大部分構成,共有墓室12間,出土文物2000餘件(套)。墓葬形制上平面布局不完全對稱。陵內設有三處相對獨立的陪葬墓。早年發現的兵馬俑坑為其陪葬坑。從出土文帝四銖半兩錢推斷獅子山楚王陵的陵主人是第三代楚王劉戊。

發掘過程

楚王陵出土的金縷玉衣 楚王陵出土的金縷玉衣

1984年12月發現漢兵馬俑,揭開了這支沉睡兩千多年的地下部隊的神秘面紗。兵馬俑總數4000多件,對研究我國古代軍事史有著重要的意義。

1994年12月至1995年3月,考古工作者又發現了楚王陵,使得獅子山地區一舉成為全國矚目的旅遊熱點。這座楚王陵不僅規模龐大、氣勢恢宏,奇特的結構更是獨樹一幟,前所未有。墓中出土了各類珍貴文物近二千件,其中不少文物是國內考古首次發現。尤其珍貴的是,科學工作者根據墓中殘留的楚王遺骨,成功地復原了二千一百年前一代楚王的形象。

發掘意義

獅子山西漢楚王陵的發掘對於漢代考古、典章制度、社會歷史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出土文物

獅子山楚王墓出土夔龍渦紋玉璧 獅子山楚王墓出土夔龍渦紋玉璧

1.獅子山楚王墓出土夔龍渦紋玉璧

直徑22.5厘米,青玉製成。璧面紋飾以同心圓繩紋分為內外兩區,內區為渦紋,外區為四組變形夔龍紋。龍紋結構奇特,龍頭雕出額頭及鼻樑,嘴不明顯,鼻下部兩側各有兩條粗陰線,兩個飄帶狀角向兩側延伸,將龍身纏繞。根據該玉璧的尺寸和質地推測,應屬殮玉。

2.獅子山楚王墓出土鑲玉漆棺

獅子山楚王墓出土鑲玉漆棺 獅子山楚王墓出土鑲玉漆棺

長280厘米,寬110厘米,高108厘米。復原後的鑲玉漆棺實際使用的玉片總數達2095片,多為新疆碧玉。漆棺側面的中部以5個飾玉璧的玉板組成對稱圖案,與東漢畫像石中五星連珠的畫像相似,可能寓有《後漢書·天文志》所載“五星如連珠,日月若合璧”之意。兩邊的兩個空白面或為門的象徵,其寓意為供墓主靈魂出入。

獅子山楚王墓出土素麵玉璜 獅子山楚王墓出土素麵玉璜

3.獅子山楚王墓出土素麵玉璜

玉璜出土於甬道中,發現時碎成3塊,已經粘合。玉璜以名貴的和田玉琢成,質地堅硬,細膩溫潤。器身磨光,素麵,外緣和兩側邊皆有減緣形成的牙槽,內緣有連續的透雕紋樣,可惜部分紋樣已殘失。從殘餘紋樣造型看,原來雕琢的可能是龍鳳紋。玉璜正中頂部鑽有配掛用的小孔。該器是目前已知體量最大的玉璜,質量上乘,但給人以未完工的感覺,可能是一件半成品,璜體尚未及雕琢紋飾就隨葬於楚王墓中。

4.獅子山楚王墓出土龍鳳紋玉璜

獅子山楚王墓出土龍鳳紋玉璜 獅子山楚王墓出土龍鳳紋玉璜

龍鳳紋玉璜是獅子山楚王墓出土的眾多玉璜中最為精美的一件,出土於甬道中。系用新疆和田白玉雕琢而成。璜體上下兩側和兩端皆減緣形成牙槽,而中部較大部分減緣則與一般玉璜不同。玉璜兩面紋飾相同,毎面以穿孔為中心,中間為一獸面紋,兩側各雕一龍, 龍首一側為鳳喙,龍身旁布滿鳳羽。龍身外各雕4條相互虬曲蟠繞之龍。整件玉璜全部採用淺浮雕,兩面共雕飾20條龍、4隻鳳鳥和2個獸面,即使穿系孔的周邊亦浮雕出圓廓,不留空白,雖構圖飽滿,卻密而不塞,給人以龍鳳呈祥之感。構圖奇妙,工藝精湛,令人叫絕。

銅山龜山漢墓出土玉觿平面圖 銅山龜山漢墓出土玉觿平面圖

5.銅山龜山漢墓出土玉觿平面圖

玉觿(xī)皆作扁平弧形尖角狀。此件一端雕作龍首形,龍身飾勾連雲紋,背脊上有透雕的變形鳳鳥、螭虎及流雲紋。紋飾精美,為漢代玉觿中罕見的珍品。觿本是古代用於解開繩結的用具,人們隨身佩帶。《詩經·衛風·芄蘭》:“芄蘭之支,童子佩觿;雖則佩觿,能不我知。”玉觿和形玉佩一樣,是漢代貴族官僚墓葬中常見的玉佩。

獅子山楚王墓出土龍形玉佩 獅子山楚王墓出土龍形玉佩

6.獅子山楚王墓出土龍形玉佩

楚王墓出土的龍形玉佩有單體龍形佩和複合式龍形佩兩類。單體龍形佩依據配掛方式和造型的不同,又可分為橫式龍形佩和豎式龍形佩兩種。橫式龍形佩的龍身呈多曲狀,龍尾內卷,龍身中部上方有穿孔,佩帶時作橫直狀。這種龍形玉佩流行於春秋戰國至西漢前期,西漢中期以後雖偶有發現,但已不是主要的玉佩了。豎式龍形佩的龍身呈“S”形,頭部上方有穿孔,配掛時作豎立狀。

7.獅子山楚王墓出土雙龍形玉佩

獅子山楚王墓出土雙龍形玉佩 獅子山楚王墓出土雙龍形玉佩

這種造型較為特殊的龍形佩,在已發掘的漢墓中尚不多見。複合式龍形佩透雕而成,主要紋樣為蟠曲對稱的雙龍,河南信陽長台關和湖北江陵雨台山楚墓都出土過類似的玉佩。

東洞山二號楚王后墓出土的龍鳳紋玉環 東洞山二號楚王后墓出土的龍鳳紋玉環

8.東洞山二號楚王后墓出土的龍鳳紋玉環

玉環黃白色,通體透雕。整環以三條虺龍蟠繞而成,環身透雕有熊、鳳鳥及捲雲紋,並以陰線刻劃細部,線條流暢自然。

9.北洞山楚王墓出土(shè)形玉佩

玉佩呈青黃色,平面前尖後圓,中部雞心隆起,有一橢圓形孔。正背面分別雕飾一龍一鳳,龍首及鳳首並列,採用圓雕技法琢成。龍鼻和龍眼突起清晰,鳳冠高揚,喙尖內勾,回首顧盼。凹面邊端處陰線刻飾勾連雲紋。

北洞山楚王墓出土(shè)形玉佩 北洞山楚王墓出土(shè)形玉佩

形玉佩又稱心形玉佩,由玉演化而來。是古代射箭時佩戴在大拇指上用以鉤弦的用具。《說文解字》:“,射決也,所以拘弦,以象同韋繫著左右巨指。”《詩經·衛風·芄蘭》:“芄蘭之葉,童子佩。”這是有關“”的最早的文獻記載。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是已知最早的玉,表明在商代就已出現。東周時期的墓葬中出土了不少玉和骨,位置均在死者骨架的手部,其形狀已與婦好墓出土的玉有較大差別。考古發現表明,東周時期的玉已出現由實用器向裝飾用佩玉轉化的趨勢,至遲從戰國時期開始,玉已逐漸演變成佩玉。西漢時期的王侯貴族墓葬中常見形玉佩,徐州地區出土形玉佩的墓葬均為楚國王室成員或地位較高的貴族墓,等級較低的墓葬中不見形玉佩。

10.獅子山楚王墓出土玉沖牙

玉沖牙形似玉觿但較粗鈍。此件玉沖牙作龍形。龍身飾勾連谷紋,內側有透雕的龍鳳捲雲紋附飾,構思新穎,紋飾流暢.

沖牙為古代成組玉佩的組成部分,位於佩飾的最下方,一般為左右各1件。《詩經·鄭風·女曰雞鳴》:“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毛傳云:“雜佩者,珩、璜、琚、瑀、沖牙之類。”玉沖牙出現於西周,而盛行於東周。陝西長安張家坡西周墓中曾發現形似沖牙的玉龍紋觿。河南淅川下寺春秋楚墓、江蘇吳縣嚴山春秋吳國玉器窖藏以及河北平山戰國中山國墓都曾出土玉沖牙。兩周時期的沖牙多作龍形或簡化的龍形,獅子山楚王墓所出玉沖牙龍頭更為形象化,龍身一側加上透雕的附飾,造型更為優美。

獅子山楚王墓出土玉沖牙 獅子山楚王墓出土玉沖牙

漢代如此重視喪葬用玉,是當時人們認為玉可使屍體不腐。正如東晉葛洪《抱朴子》所載:“金玉在九竅,則死者為之不朽。”正是這種對永生的狂熱追求,導致了喪葬用玉一度的髙度發達。不過,往往事與願違,貴重的殮玉和隨葬品引來的卻是無數的盜墓者,特別是那些高等級的王侯貴族墓葬,幾乎十墓九空,甚至屍骨無存。鑒於這種情況,曹魏黃初三年(222年),魏文帝曹丕廢除了以玉衣殮屍等制度。從此以後,喪葬用玉逐漸消失,中國玉器進入了世俗化發展階段。

西漢歷代楚王

諡號姓名在位時間備註出處
楚元王 劉交 前201年 - 前178年 劉太公第四子,漢高祖劉邦之弟 《漢書·楚元王傳》
楚夷王 劉郢客 前178年 - 前174年 劉交之子 《漢書·楚元王傳》
無諡號 劉戊 前174年 - 前153年 劉郢客之子 《漢書·楚元王傳》
楚文王 劉禮 前153年 - 前150年 劉交之子 《漢書·楚元王傳》
楚安王 劉道 前150年 - 前128年 劉禮之子 《漢書·楚元王傳》
楚襄王 劉注 前128年 - 前116年 劉道之子 《漢書·楚元王傳》
楚節王 劉純 前116年 - 前100年 劉注之子 《漢書·楚元王傳》
無諡號 劉延壽 前100年 - 前68年 劉純之子 《漢書·楚元王傳》
楚孝王 劉囂 前52年 - 前24年 漢宣帝第三子 《漢書·宣元六王傳》
楚懷王 劉文 前24年 - 前23年 劉囂長子 《漢書·宣元六王傳》
楚思王 劉衍 前23年 - 前2年 劉囂第三子 《漢書·宣元六王傳》
無諡號 劉紆 前2年 - 公元8年 劉衍之子 《漢書·宣元六王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