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

江蘇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

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黃海之濱,地理坐標為北緯32°56′-33°36′和東經120°42′-120°51′之間,保護區總面積78000hm2,其中核心區2668 hm2,緩衝區2220 hm2,實驗區73112 hm2。保護區接待了來自40多個國家近100萬人次的遊客,其中國內外青少年38萬人次,占遊客總數的40%,為開展宣傳野生動物保護的科普教育,提高公眾的環境意識發揮了巨大作用,在國內外享有一定的聲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基本概述

江蘇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江蘇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

江蘇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位於江蘇省大豐市東南,面積78,000公頃。為典型的濱海濕地,主要濕地類型包括灘涂、時令河和部分人工濕地,還有大量林地、蘆盪、沼澤地、鹽裸地和森林草灘。

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世界占地面積最大的麋鹿自然保護區,擁有世界最大的野生麋鹿種群,建立了世界最大的麋鹿基因庫。1986年,依託從英國引進的39頭麋鹿,在黃海灘涂的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經過兩年的“引種擴群”和十年的“行為再塑”兩個階段後,保護區從1998年開始著手實施拯救工程的第三個階段:“野生放歸”。十年間四次放歸53頭麋鹿,經過十年艱辛探索,野生麋鹿每年遞增13.2%。目前已經形成了118頭的野生種群。經過多年時間的跟蹤觀察和監測,麋鹿的野生行為不斷恢復,它們在野外具有較強的識別能力和自然保護意識,連續3年在完全自然的情況下成功產仔,並全部成活。麋鹿成功回歸大自然,基本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和社會環境與生態環境平衡的建設目標,成為世界麋鹿保護過程中的一座里程碑。

重要意義

20多年來,其他國家麋鹿數量沒有明顯的變化,而大豐麋鹿種群數量已增長了25倍,成為世界麋鹿種群擴大的先鋒。為此,麋鹿就此從“紅皮書”中退出,被列為珍稀物種。這是麋鹿保護過程中的又一座里程碑。今年,野生麋鹿在南黃海濕地順利地完成了第二個繁衍周期,野生麋鹿種群中已出現了重孫輩。經過10年的探索和研究,野生麋鹿種群在大自然中的數量超過100頭,基本脫離了種群發展的“危險期”。

江蘇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江蘇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

2006年至2008年,麋鹿保護區在全國麋鹿分布相對集中和比較分散的地域對它們進行了深層次的觀察,發現了麋鹿到山上的樹林中棲息和一頭雌麋鹿同時哺乳3頭小仔鹿以及麋鹿大量採食大米草等活動行為。這三項重大發現,是中國近年來研究麋鹿工作的新突破,對推動中國野生動物保護事業發展,促進相關學科的研究,都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大豐保護區已經形成了林、草、水、鹿、鳥共生的生態模式和完整的麋鹿生態系統,曾經被認是外來生物有害物種的互花米草成為麋鹿喜愛的食品,納入了保護區的生物循環鏈。在經濟方面,保護區已經成為灘涂旅遊的重要景點,每年的遊客達到三十萬人,旅遊也帶動了周邊鄉鎮的餐飲、旅館、交通和特色產品的發展,成為附近農民致富的重要依託。而每年一度的大豐麋鹿節,已經成為展示鹽城生態形象和生態保護成果、促進招商引資的重要舞台,每次都帶來了十多億元的洽談成果。

植物資源

保護區有高等植物240多種,主要為禾本科、菊科、莎草科、豆科、藜科植物。植被為鹽生草甸、鹽土沼澤、水生植被。還有人工林、人工牧草及半熟土拋荒地。
區系成分複雜,但群落髮育較年輕。植被演替迅速,生境穩定性較差。有世界分布屬的蘆葦、苔草、鹼蓬鹽角草等;北溫帶分布屬有拂子茅、鳶尾及羅布麻等;泛熱帶分布屬狗牙根;熱帶亞洲及熱帶大洋洲分布屬結縷草、地中海及中亞分布屬獐毛以及南溫帶與北溫帶間斷分布的雀麥屬等。無國家級保護植物。

動物資源

保護區有獸類14種,鳥類180種,爬行類13種,兩棲類4種,昆蟲80多種。
國家保護動物一級有麋鹿、白鸛白尾海雕丹頂鶴;二級有河麂等23種。保護區有千餘頭從英國重引進的麋鹿,物種豐富多樣,具有顯著的生態價值、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

獲得榮譽

大豐麋鹿保護區在1995年被列入“人與生物圈保護網路”;1997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99年被中國科協定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2000年被團中央定為“全國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2年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2003年被濕地國際列入“東亞—澳大利西亞鳥類保護網路成員”;2004年被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基金會命名為“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示範基地”;2005年被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定為“野生動物科普教育基地”; 2006年被國家林業局確定為“全國示範保護區”,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AAAA級旅遊景區……。

交流活動

江蘇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江蘇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

【啟動南黃海濕地調查】 中國南黃海濕地生物多樣性大型調查項目於8月在麋鹿保護區正式啟動。由中國科學院和麋鹿保護區聯合進行。中科院動物研究所首席科學家蔣志剛教授與著名麋鹿專家丁玉華研究員共同主持。本次調查是以鹽城灘涂濕地為重點,並沿著鹽城市海岸線向南北延伸,將全面調查中國南黃海濕地的地質、地貌、水文、植被、氣象、野生動物生存環境及其可食植物,鳥類資源等情況,為地方生態建設、物種保護、科學研究和合理利用提供了寶貴的依據。
【舉行國際水鳥普查技術培訓研討會】 11月19~22日,由濕地國際——中國辦事處和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聯合主辦,日本經團連自然保護基金會協辦的“2007年國際水鳥普查技術培訓研討會”在麋鹿保護區舉行。來自中國鳥類環志中心,國內10多個省、市、自治區的濕地類型保護區、濕地保護主管部門、科研院所等40多家單位的80多名代表,以及來自濕地國際、西班牙、澳大利亞的10多名外國專家參加這次研討會。會議的主題是總結亞太遷徙水鳥保護情況,研討水鳥及其棲息地保護舉措,進一步推動亞太地區的遷徙水鳥保護工作。會議回顧了遷徙水鳥保護戰略執行情況及中國水鳥網路點近年來所開展的工作,交流了水鳥保護的信息與經驗,並對水鳥普查技術人員進行了培訓,會議還重點研討並明確了未來水鳥普查活動的發展方向。

小故事:麋鹿“四不象”

傳說中姜太公的坐騎因其頭似馬、角似鹿、尾似驢、蹄似牛而俗稱“四不像”。麋鹿原產於中國長江中下游沼澤地帶,以青草和水草為食物,有時到海中銜食海藻,體長達兩米,重300千克,在10000年-3000年以前相當繁盛,以長江中下游為中心分布西從山西省北到黑龍江省,在朝鮮和日本也發現過麋鹿化石。後來由於自然氣候變化和人類的獵殺,在漢朝末年就近乎絕種,元朝時,蒙古士兵將殘餘的麋鹿捕捉運到北方以供遊獵。在自然界已經滅絕。到19世紀時,只剩下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獵苑內一群,約200-300頭。1866年,被法國傳教士大衛神甫發現並寄回法國由法國動物學家米勒•愛德華確定拉丁種名,各國公使用賄賂、偷盜等手段,為自己國家動物園搞到幾隻。1894年永定河泛濫,沖毀皇家獵苑圍牆,殘存的麋鹿逃出,被饑民和後來的八國聯軍獵殺搶劫,從此在中國消失。

1898年英國11世貝福特公爵花重金將流散到巴黎、安特衛普、柏林和科隆的18頭麋鹿全部購回,放養到烏邦寺莊園,到1983年已經繁殖到255頭,為了防止其滅絕,開始向各國動物園疏散。

麋鹿在世界動物保護組織的協調下,英國政府決定無償向中國提供種群,使麋鹿回歸家鄉。1985年提供22隻,放養到原皇家獵苑,北京大興區南海子,並成立北京南海子麋鹿苑。1986年又提供39隻,在江蘇省沿海大豐市原麋鹿產地放養,並成立自然保護區。1987年又提供18隻。

回歸後的麋鹿繁殖相當快,1994年中國政府又在湖北省石首市天鵝洲成立第三個麋鹿保護區,從北京前後遷去九十多隻。目前在麋鹿仍然是一個瀕危物種。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