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背村

江背村,隸屬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江背鎮。距寧都縣城25公里,是個文化底蘊十分深厚的古村。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江背村位於江西省興國縣江背鎮

簡介

江背村是江背鎮最大的一個行政村,也是江背圩所在村,有比較好的區位優勢,全村共有30個村民小組,1099戶,總人口4820人,耕地面積2878畝,山地面積8700畝,全村產業主要以臍橙、席草和烤菸為主,該村現在臍橙基地一個,面積300餘畝,2007年,該村席草種植面積達到600多畝,烤菸面積80餘畝。

文化

江背鎮地處興國縣的東大門,交通便利。境內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據史料記載,清代有一品提督曹才祿,現代有曾任江西省委書記的楊尚奎,有曾任江西省軍區參謀長、副司令員的長征老幹部楊尚堃,有曾任江蘇省政協主席、南京市市長的周愛民(又名周正芳),有“一家四博士”的李東明父子等傑出人才。

江西,贛州市江背村,距寧都縣城25公里,是個文化底蘊十分深厚的古村。還未走進村子,遠遠便可望見一片茂林翠竹,一條蜿蜒溪流,一座秀麗古閣,一座鬱鬱蔥蔥的後龍山,還有幾株高入雲霄把守村口的古樟。村內十數幢華屋逶迤成片,祠宇毗鄰,雖呈衰敗之勢,然而,雄風猶存,古韻十足。尤其令人稱奇的是,江背村的祠堂依次呈梯狀分三層布置,營造出的層樓聳秀之美景,極易讓人產生遙想——是當年祠堂的建築者想製造出王者之殿宇氣勢,還是主人珍惜山裡有限而寶貴的土地,不忍占了良田而將目光轉向山嶺? 

特色景觀

江背村的祠堂大門一概豪華大氣,且細節上格外精緻講究,整個門樓上滿是雕龍掛獸,描人飾物,綴花貼草,幾乎就是一座錦繡江山。其建築所用的石料無不碩大,其門柱多為丈余長的整根石材構架,貼面的石板也有兩米見長,上面鐫刻成各式幾何圖形,把個門樓裝飾得美輪美奐。
江背村殘存的數座祠堂內,還有兩大特色。其一是祠堂一側牆上的“福”字石窗。這福字窗雖不及白鷺的“福”字蘊藏了鹿、鶴圖形,但與夏府的“福”字極相似,且造型似出於同一版本,可見,這兩處建築應該是同一時期之物,而且在當時的贛南或者某一地域廣泛流行這一建築中的祈福形式;其二是祠堂內的木雕製品。其中最特別的是一扇隔門上的兩列長形木刻,上面雕刻的反映客家人崇文尚武、生存、生產、生活情景,栩栩如生,令人叫絕。
古楓旁是享譽贛南的慈恩閣,整個建築氣勢恢宏,造型別致,含前、中、後三棟。前棟外觀為祠堂,面闊三間,進深四間,上廳頂部設以藻井,廳前為天井(天井非一般農村所見的正方形或長方形,而是圓形),東西兩側各飾以拱門。中棟為慈恩閣主體,外觀作三層樓閣。底層正廳設以佛龕,二、三樓中央為正廳,四周有迴廊,整個建築四方工整,八面玲瓏,充滿了八卦易經韻味,讓人極易遁入一種臆想的光靄中。
歷史上曾姓與附近另一姓氏人家發生械鬥,兩姓人傾村出動,歷經數月,死傷無數,眼看曾氏人家呈現敗像,忽然,天上出現一片祥雲,一位仙母凌空而來,略為作法,便將那姓人家驅遠了。曾氏族人感激仙母救助,遂集資做了這慈恩閣,以永世懷念。其實,這只是一種美好的傳說,真正的原因應當是歷史上曾氏族中出過一位傑出的母親,培育了傑出的子孫,贏得了四方傳頌,子孫後代們感激主母的教誨,遂做了這慈恩閣。只是歲月太過久遠,時光流水,把村人的記憶盡然刷淨。今天,便是守閣老人也說不出這是哪朝哪代的故事與人物了,只有透過圓形天井的一地陽光,在溫暖著我們饑渴的目光。
每一位從江背村走出的曾氏後代都抑制不住對家鄉的愛戀和對童年、少年時期的懷想,眼裡滿是喜悅。慈恩閣旁的涼亭里、密密匝匝的竹林旁、清徹透明的溪水邊、古樹成林的後龍山上、層層疊疊的祠堂內、三人合抱的古樟下……到處都留下過童年的歡聲笑語,少年的野趣故事。雖然今天的江背村,竹林沒了逶迤感,溪水失了氣勢,慈恩閣旁的石橋上清宣統年間建造的有過精緻五花門的涼亭空蕩無物了,後龍山的一片郁然也淡薄了許多,但江背村終歸進步了——山麓上一座移動信號塔凌空入雲,嶇崎山道變換成了平坦寬敞的水泥馬路,翠竹幽然中紅磚白牆偶露崢嶸……這一切,無不昭示著這座古老的村莊正隨著時代的進步,演繹著新的故事版本,湧現出當代的慈母、俊兒,光耀著這片土地的每一方寸,每一時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