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濱農場

江濱農場

江濱農場,建立於1956年,因其瀕臨黑龍江而得名。位於黑龍江省鶴崗市蘿北縣東北端,東隔向陽總乾渠與綏濱農場為界,南和軍川農場毗鄰,西同名山農場相接,西北連肇興鄉,東北抵黑龍江南岸。

地理位置

江濱農場位於黑龍江鶴崗市蘿北縣東北端,位於東經131°12'——131°13',北緯47°32' — 47°41'。東隔向

江濱農場江濱農場
陽總乾渠與綏濱農場為界,南和軍川農場毗鄰,西同名山農場相接,西北連肇興鄉,東北抵黑龍江南岸。郵政編碼:154243 長途區號:0468

名稱由來

江濱農場,建立於1956年,因其瀕臨黑龍江而得名。

農場事記

1956年四五月間,山東青年墾荒隊到達蘿北縣東北部開荒建點,分設開封、新升兩個鄉。1958年9月,十萬轉業官兵組建的預備一師、七師在開封、新升鄉的基礎上組建江濱農場,場部設在“肇興”,下設4個分場,即:肇興為一分場,開封為二分場,新升為三分場,三馬架為四分場。1958年10月,蘿北縣境內農場全部合併成立蘿北農場,下設13個作業區,開封、新升分場分別為十一、十二作業區。翌年,將作業區改為分場。1963年3月,蘿北農場改為蘿北農墾分局,將十一、十二分場合併為江濱農場,隸屬東北農墾總局領導。1968年6月,組建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編為第二師第十團。1976年2月,撤銷生產建設兵團,恢復江濱農場,隸屬於黑龍江省寶泉嶺國營農場管理局

場部

江濱農場場部在蘿北縣城東56公里、綏濱縣城西70公里的鶴綏公路旁,是全場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場部所在地

江濱農場江濱農場社保局
原為一片荒原,1956年初建點,名為“十三莊”,人口170人。1959年,蘿北農場十二分場場部從二十九莊遷至此地。1963年成為江濱農場場部所在地,逐步形成小城鎮,到1992年聚居人口已發展到6080人。城區面積2.6平方公里,6條大街成“田”字形排列有序,東、西、南、北分別規劃為工業區、文教衛生區、工程建築區、農業科研區以及商業服務區等。

經濟

擁有綠色土地資源的廣闊自然水域的江濱農場,現已成為農、林、牧、副、漁、工、商、運、建、服綜合發展的現代化新型企業,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和有機作物的出口基地。農場下設26個作業區,20多個工、商、運、建、服企業,全場固定資產總額6千餘萬元,土地總面積353 平方公里,總人口1.7萬人。種植業以市場為導向,堅持種植業結構"調優、調專、調綠、調特"的原則,按照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合理進行了經濟結構調整,為子孫後代創造優美安恬的生活環境的總體要求,不斷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基本條件,通過生態農業和有機綠色農業的開發,初步形成了無污染、無公害,具有特色營養保健的食品原料供應基地,與日、韓、俄等多國客商及國內幾家大型外貿糧食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5萬畝有機大豆生產基地通過了日本農業標準協會的認證,14萬畝水稻,5.3萬畝大豆,7.5萬畝玉米,0.7萬畝大麥,1.4萬畝紅小豆等其他經濟作物通過無公害認證,取得了通向國際市場的通行證。

農業

江濱農場土地總面積353 平方公里,耕地2萬公頃,草地8千餘畝,資源豐富,農作物以水稻、玉米、大豆為主,經濟作物以紅小豆、紅芸豆、大麥等為主,年產糧豆13萬餘噸。豬年存欄可達2.5萬頭,羊存欄可達3千餘只,奶牛存欄達4千餘頭。

水資源由於受黑龍江、松花江兩條大江影響,地下水量充足,水質清澈,水位通常在地表以下5米。境內旱河總蓄水量7萬立方米,飼養淡水魚幾十種,豐富的水資源不僅廣泛用於農田灌溉,同時也為發展養殖業,畜產品深加工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工業

工業企業擁有年加工大豆2萬噸的浸油廠,年加工1萬噸大豆粉加工廠,年加工水稻6萬噸的精米廠,以木材加工、機械製造、建材、建築等十多家工業企業。

交通

農場公路、水路交通方便,哈蘿公路橫穿農場,往西可直達鶴崗佳木斯、哈爾濱市,距寶泉嶺火車站100公里,距黑龍江航運碼頭8公里,距名山國際口岸25公里,國內電力供應充足,11萬伏高壓線路,架通全場,現代化的通訊設施和全國聯網,有線電視入戶率95%以上,30多套節目可供選擇,程控電話四通八達,行動網路覆蓋全場,可直拔世界各地。

衛生

醫療衛生保健事業自成體系,職工醫院已達到一級甲等醫院,並加入寶泉嶺醫療集團,醫療設施齊全,多次被評為醫療、衛生、計畫生育先進單位。

教育

教育事業發達,幼稚園、中國小擁有整齊美觀的教學樓、實驗樓、宿舍樓,方便了職工子女入托和上學。文化場所設施齊全,活動豐富多彩,現已成為黑龍江墾區的富強鎮和總局文明單位。

人居

城鎮建設引人注目,街道全部實現水泥路,寬敞、整潔,自來水通萬家,高樓林立,環境優美。商業、服務業興旺,全場擁有一個占地1800平方米的農貿市場,一個2000平方米的集市貿易市場,商店、零售店、飯店、旅店隨處可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