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洪鎮

江洪鎮

江洪鎮始建於明朝正統九年(1444年),前身是一個漁埠,後擴展為圩。因臨大海,洪波滾滾,故名"江洪"。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成立鎮公所;1951年5月前屬遂溪縣第六區;1957年改設江洪小鄉;1958年置江洪鎮,同年9月撤鎮,與河頭、樂民合併成立樂民公社,12月改名河頭公社;1959年析出置江洪公社;1983年12月撤社建區;1987年撤區建鎮

基本信息

地理環境

江洪鎮仙裙島 江洪鎮仙裙島

地理坐標位於東經109°,北緯21°,位於廣東省雷州半島遂溪縣西部,北接樂民鎮,西臨北部灣,南靠雷州市紀家鎮,東鄰河頭鎮。距遂城85公里,距湛江市93公里。面積50平方公里。

文化

旅遊文化

第一最:有雷州半島目前發現最早人類居住遺址(距今7000—8000年前)

人稱是雷州半島第一村。鯉魚墩貝丘遺址,位於江洪鎮東邊角村的田垌中,面積約1500平方米,因形似鯉魚用貝殼堆積成小墩而得名。2003年元月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遂溪縣博物館聯合組隊發掘,發現新石器時代文化層5層、房屋二座,屈肢葬8具,夾砂陶器碎件、敲砸貝類的石錘、石砧、小型磨光和穿孔的石器、陶紡輪及牛、鹿等野生動物的骨、角,磨製成環形的魚脊椎骨、貝殼鈽物等。鯉魚墩古人類,在漫長的征服自然的鬥爭中,遺留下大量的歷史文物,創造出燦爛的古文化,為研究粵西南地區的史前文化和中華民族的歷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東邊角村被遂溪縣委宣傳部、遂溪縣文化局定為縣級特色文化試點村,鯉魚墩遺址被湛江市人民政府定為市級文物單位加以重點保護,江洪鎮政府把東邊角村作為第一批生態文明村,作出整體規劃,並發動民眾創建,村中熱心公益人士吳叄帶頭捐資70萬元,修建環村水泥硬底化道路2.5公里,建有二口荷塘,村前一片千年古樹落實專人重點保護,並按“四通五改六進村”建造生態文明村的標準,逐步完善。現代生態文明村的創建和古代村落的對比,有一種使人沉思、回味、懷古的聯想,更使人們激起一種創建現代文明的理念。

江洪鎮地理位置 江洪鎮地理位置

第二最:有雷州半島最潔白的沙灘。

當你觀光完雷州半島第一村後,來到江洪鎮港口,對面就是風景那邊獨好的仙群島,你可能急著要用什麼交通工具才能到仙群島觀光呢,不必發愁,這裡的老漁民可以幫你一忙,他們會用小艇載你到對面的仙群島,交通費只收0.5元,可稱得上是雷州半島乃至全國最便宜的交通費了。

遂溪縣江洪海上龍舟賽 遂溪縣江洪海上龍舟賽

環島沙灘約4公里長,宛如青春少女肩上披著的玉帶,隨著海風輕輕地飄動,沙灘不斷地向大海延伸。行走在這片沙灘上,使人們心曠神怡,留連忘返,這裡有潔白的沙灘和保護完整的沿海防護林帶,漫步林間,聆聽海風、濤聲,格外舒逸,偶爾幾聲鳥鳴,更覺島上幽靜,盡享天籟之妙。走出林間,眺望外海浩瀚,沙灘平坦開闊,潮落處顯露一些奇珠異貝,光怪陸離,異彩紛呈。偶有幾處犬牙交錯的“打蚝石”凸現於波濤上,正是垂鉤的好去處.順沙灘而下,置身海水之中,感受水質清涼,浪花輕柔,濱海之浴妙不可言.到了黃昏時分,靜觀海上日落,霞彩迷人,波光閃閃,伴著漁舟晚唱和汽笛聲,讓你盡情領略南海漁鎮風彩。如碰上月夜,則意境更佳,島上樹影婆娑,海風習習,月光下的沙灘潔白如銀,一片寧靜,海面漁火點點,聽濤聲輕柔,勝似星外人語。生一堆篝火,三五知己圍坐一旁,燒烤海味山珍,置身人間勝境,讓你忘卻一日勞頓,盡領人生真諦。

詩人韋丘曾有詩云:夜登仙群,勝似蓬萊。

如果適度開發整理,可與北海銀沙、陽江海陵島旅遊區媲美,現每年都吸引著大批遊客觀光。

第三最:有著雷州半島最熱鬧的龍舟文化節。

江洪鎮 江洪鎮

每年五月初五端午節,江洪鎮政府,都發動各村(居)委會的漁民組隊參賽, 愛鄉人士陳向東等大批鄉梓捐助活動經費,並邀請海南省的白馬井、臨高等沿海港口的漁民及廣西自治區的駐軍某部龍舟隊進行競技。當地村民家家戶戶包棕子歡迎來自省內外的賓客,人們雲集碼頭觀看嘻戲,整個港口象過年一樣熱鬧。

江洪鎮是一個得天獨厚的沿海漁業鎮,盛產優質紅魚、鱔肚、馬鮫魚、對蝦、花蟹、墨西哥灣扇貝等名海產品;江洪鎮人民政府誠邀各方有識之士開發建設仙群島,保護包裝鯉魚墩,做大做強龍舟文化節,熱情好客的江洪鎮人民歡迎遠方客人到江洪鎮品償美味海鮮。

文化狀況

現有中學2間,國小10間,幼稚園2間,適齡兒童入學率100%;有影劇院1座,文化室9間,錄像放映場多間。民眾文化活動活躍,以雷歌戲和賽龍舟最具特色,每年端午節龍舟競渡始於清乾隆年間,經久不斷。

地形土壤

地勢東高西低,土地平曠,海拔在33米左右。南北海岸線長22公里,近海灘涂7397.5畝。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屬粘質土和沙質土,共有耕地21989畝。

區域人口

下轄9個村委會,總人口33288人,其中農業人口27268人。

各居委會

· 江洪居委會

江洪鎮 江洪鎮

居委會位於江洪鎮鎮區所在地,屬於半漁半農村委會,下轄鎮中、鎮南、鎮北、 中聯、聯江等5條自然村。全村總戶數1226戶,總人口6130人。大馬力龍門架漁船15艘,耕地面積463畝,其中水旱田413畝,坡地50畝。

本村村民主要以漁業生產為主,水產品加工為輔。發揮本地資源優勢,利用海灘涂開發蝦塘,大力發展海水養殖業。全村現有墨西哥灣扇貝養殖面積1700畝,蝦塘面積150畝,石斑魚養殖場230畝,墨西哥灣扇貝加工場5間,海蜇加工場2間,木板廠1間。

漁港對面的仙群島,沙灘潔白平坦,海沙細膩,是綠色生態旅遊好去處。每年端午節舉行的龍舟賽活動,有120多年的歷史,吸引了各地遊客到此觀光旅遊。

· 新農村東邊角村

東邊角村隸屬遂溪縣江洪鎮北草村委會,距鎮政府駐地大約2公里,全村85戶,人口520人,耕地面積250畝,林地面積330畝,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

東邊角村是一條歷史悠久,富有文化特色的村莊。位於該村東南角的鯉魚墩貝丘遺址文明古蹟是該村的一大文化特色,居今已有7000多年的歷史,是雷州半島人類活動最早的地方,被考古學家譽為“雷州半島第一村”,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它較完整地反映了新石器時代粵西地區人類活動情況和生活習俗,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鯉魚墩周圍林木蒼籠,瓜菜飄香,一派美麗的田園風光。

古樹古榕也是東邊角村的一大特色,位於村前的十幾棵榕樹成百上千年,遮天蓋地,形狀各異,成為村前的一道風景。

江洪鎮 江洪鎮

東邊角村隸屬的北草村委會班子堅強有力,廉潔自律,具有較強的號召力、凝聚 力和戰鬥力,非常重視特色文化的保護,對建設特色文化村形成了一定的共識,並制定了“因地制宜,分步實施”的特色文化規劃。

東邊角村經濟基礎良好,擁有速生林300畝,集體年純收入可達20萬元,全村蔬菜種植面積達100畝,單蔬菜一項收入一年就達30萬元,村民生活寬裕,先後投資40萬元用於特色文化的保護和開發,2006年,東邊角村投資20多萬元建起集文化、娛樂、會議於一起的多功能文化大樓和“雷州半島第一村”——鯉魚墩碑記,該村還計畫投資20多萬元建造一座鯉魚墩館,對鯉魚墩這一文明古蹟加以修復和保護。

東邊角村社會治安穩定,民風淳樸,沒有黃賭毒和違反計生、殯改、環保等國家政策法規的事件,多年被為江洪鎮安全文明小區和“五無”村莊,2002年被評為遂溪縣生態文明村,2005年被評為湛江市生態文明村。

村民熱情好客,文明有禮,對文化有較高的熱情,緊跟時代步伐,認真學習“三個代表”和鄧小平理論,積極開展共產黨員先進性和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活動,具有較強的文化接受能力。東邊角村如今生產發展、村容整潔,村民安居樂業,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景象。

· 各村(居)委會

· 元發村委會

· 江北村委會

· 大路村委會

· 姑寮村委會

· 昌洋村委會

· 壇頭村委會

· 四聯村委會

基礎設施

圩區面積4平方公里,主要道路8條,其中兩條主街各長500米、寬20米。港口碼頭與護岸堤長2170米,其中碼頭700米。江洪港口的航道線可直通海南、廣西北海、越南等地。江洪漁港是本縣四大漁港之一,具有良好的避風條件,生產補給和供油供水等設施齊全。目前,已建起左護岸堤600米,順岸碼頭300米,右攔沙堤300米,港池最低水位2.5米,最深水位可達4.5米,港池總面積近60萬平方米,可同時容納1000多艘漁船停泊。陸路交通方便,可通河頭、客路、城月、遂溪、湛江、海康等地。基本實現村村通電、通路、通郵、通電話。

經濟狀況

2000年全鎮實現社會生產總值20839.2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17439.2萬元,工業總產值1222萬元。漁業是全鎮的主要經濟支柱,2000年底止,全鎮漁船總數577艘,總動力75194千瓦,漁業總產量35670噸,創產值13912.89萬元。

文物古蹟

1982年在鎮東邊角村發現為新石器時代的鯉魚墩貝遺址,現列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出土文物有石器、陶瓷、裝飾物及貝殼。經考古專家鑑定,為距今5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中期的貝丘遺址,是本市境內發現的最古老的文化遺址,對研究遠古人類在雷州半島的生活狀況具有重要價值。

江洪仙群島風景名勝區

主要包括仙群半島的遂溪地段、江洪圩、東邊角村等,面積約3.45平方公里,主要有大面積的風景海灘、鯉魚墩貝丘遺址、江洪漁港和海濱浴場等。

領導機構

江洪鎮黨政領導班子分工

姓名

職 務

分管工作

孔 波

鎮委書記、人大主席

主持鎮黨委、人大全面工作。

陳三永

鎮委副書記、鎮長

主持鎮政府全面工作。

周 健

鎮委副書記

分管黨群、綜治、信訪、維穩、漁業工作

何日保

常務副鎮長

分管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

吳瓊芳

副鎮長

分管農業、林業、水利、三防、氣象、農機工作

李 強

鎮委委員、紀委書記

負責鎮紀委全面工作,分管經貿、工業、企業、安全生產、環保、食品藥品監督、醫療保險、機關工作

戴 勝

鎮委委員、人大副主席

分管文化、衛生、體育、廣播、教育工作,協管人大工作

何羽游

鎮委委員、武裝部長

分管政法、公安、武裝、民兵、民政、打私、統戰、社會事務工作

陳培玉

鎮委委員

分管組織、人事、宣傳、工資、統計、信息化和黨政辦工作

何 軍

鎮委委員

分管村建、國土、道路、交通、共公設施、清潔工程、道路綠化工作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

總人口 25061
13195
11866
家庭戶戶數 5626
家庭戶總人口(總) 25001
家庭戶男 13161
家庭戶女 11840
0-14歲(總) 9238
0-14歲男 5060
0-14歲女 4178
15-64歲(總) 13945
15-64歲男 7314
15-64歲女 6631
65歲及以上(總) 1878
65歲及以上男 821
65歲及以上女 1057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23815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