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子霜

江子霜,又名:巴豆霜,為巴豆的炮製加工品。本品為粒度均勻、疏鬆的淡黃色 粉末,顯油性。分布於浙江、江蘇、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雲南、廣西、廣東;越南,印度,印度尼西亞、菲律賓也有。

定義

江子霜即巴豆霜,為巴豆的炮製加工品。我國很多地方都產的。分布於浙江、江蘇、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雲南、廣西、廣東;越南,印度,印度尼西亞、菲律賓也有。你說江子霜也許很多人不知道,但說巴豆霜,應該在很多老的中藥鋪子都有制好的賣。

基本信息

名稱:巴豆霜
類別:瀉下藥
拼音:BADOUSHUANG
拉丁:SemenCrotonisPulveratum
藥用部位:巴豆的炮製加工品
藥材性狀:本品為粒度均勻、疏鬆的淡黃色粉末,顯油性。
產地:我國各地均產
採收加工:8~9月果實成熟時採收。取淨巴豆仁,照制霜法(附錄)制霜,或取仁碾細後,照(含量測定)項下的方法,測定脂肪油含量,加適量的澱粉,使脂肪油含量符合規定,混勻,即得。
性味歸經:熱;辛;歸胃、大腸經;大毒
用法用量:內服:0.1~0.3g,多入丸散用。
禁忌:孕婦禁用;不宜與牽牛子同用。

臨床套用

【處方用名】巴豆,巴豆霜,巴霜,焦巴豆。
【來源】為大戟科巴豆屬植物巴豆樹的乾燥成熟果實,其根及葉亦供藥用。
【商品規格】本品自古沿用至今,全國各地習用,為巴豆的正品。以粒大、飽滿、種仁黃白色者為佳。粒較空、種仁泛油變色者質次。
【化學成分】種仁含脂肪油Crothonoil約40-60%,油中含巴豆樹脂,系巴豆醇甲酸丁酸及巴豆油酸結合而成的酯,有強烈的致瀉作用。此外,含蛋白質約18%,其中包括一種毒性球蛋白,稱巴豆毒素。另含有巴豆甙1-3.8%、精氨酸賴氨酸、解脂酶及一種類似蓖麻鹼的生物鹼。巴豆油中含有輔致物。為無色樹脂狀物,經水解後產生輔致癌物A3及致癌物B2。
【抗癌藥理】抗腫瘤作用:巴豆提取物對小鼠肉瘤S-180實體型和S-180腹水型,小宮頸癌U-14實體型和U-14腹水癌,以及艾氏腹水癌皆有抑制作用。給大鼠移植性皮膚癌內注射巴豆油乳劑,能引起瘤體退化。並延緩皮膚癌的發展。巴豆油注射液在試管內有殺癌細胞作用。巴豆醇二酯對小鼠淋巴細胞性白血病P-388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性味歸經】辛,熱,有毒。入胃、大腸經。
【功能主治】瀉寒積,通關竅,逐痰,行水,殺蟲。治多種癌腫。
【用法用量】內服:入丸、散,0.1g-0.3g。外用:適量。綿裹塞耳鼻,搗膏塗或以絹包擦患處。

炮製方法

劇毒藥巴豆首載於漢代《神農本草經》,為:戟科植物巴豆CrotontigliumL.的乾燥成熟:實。巴豆生用只供外用;內服套用巴豆霜,有緩:瀉下作用。筆者考證歷代臨床套用巴豆的炮製。法衍變過程及炮製意圖(中醫炮製理論),認為《一國藥典》1995年版(以前版也相同)的巴豆霜炮{方法有不妥之處,有必要與同行商榷。巴豆的炮製方法最早見於漢代《金匱玉經》,此後不斷發展和完善。通過巴豆炮製歷史;革的考證得知:1炮製方法主要有:(1)制霜注約有77部記載了制霜法。本法經歷了一個較長1發展過程,最後在明代完善而定型,為“加熱處:後再去油成霜或加各種輔料加熱處理後再去油,霜。”(2)加熱炮製方法:乾熱法一炒法,約有37:記載了此法,並要求炒黃、炒熟為多;濕熱法一.法、蒸法,煮法以水煮、醋煮為多,但現今未沿片。
1995年、版《中國藥典》中巴豆霜的炮製方法仍與以前90版、85版《中國藥典》相同為:“取淨巴豆仁碾碎如泥狀,經微熱後,壓去部分油脂,製成符合一定要求的鬆散粉末(稱其為原法),或取仁碾細後,照含量測定項下的方法,測定脂肪油含量,加適量的澱粉,使脂肪油含量符合規定,混勻,即得(改進法)。”通過上述論述很明顯地證明:1995年版《中國藥典》中巴豆霜炮製工藝的改進方法沒有充分結合傳統炮製經驗和現代研究成果,其僅控制了油脂的含量,而丟掉了消除另一毒性成分的關鍵步驟一加熱處理。改進方法:可以將巴豆先加熱處理,用炒或煨或煮或蒸法,也可以結合輔米一起加‘熱處理,其中以炒黃、水煮、清蒸為佳;也可以加熱與去油脂同時進行,如我校巴豆霜的炮製方法,使用電熨斗,操作時加熱、紙裹加壓去油同時進行,一舉兩得。

藥效

辛、熱,有大毒;歸胃、大腸、肺經。本品辛熱大毒,溫通峻瀉,善除胃腸間陳寒痼冷,攻痰逐水,藥力剛猛,故有剛子之稱。主治冷積,腹水,痰壅實證。1.瀉下冷積本品辛熱,可瀉寒實冷積、腹滿脹痛,為治療便結屬寒證的藥物。2.逐水消腫可用於治療腹水肢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