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瓷

汝瓷

汝瓷,為宋代汝窯燒制的青瓷統稱。漢族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稀世珍品,其窯址在汝州境內(今河南汝州、寶豐一帶)。汝窯創燒於北宋晚期,為宮廷御用瓷器。金滅北宋後,汝窯也隨之消亡。其開窯時間前後只有二十年,由於燒造時間短暫,傳世亦不多,在南宋時,汝瓷已經非常稀有。現今存世的汝瓷,一般認為有65件,其中台北故宮博物院21件,北京故宮博物院17件,上海博物館8件,英國戴維基金會(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7件,其他散藏於美、日等博物館和私人收藏約10件。

基本信息

歷史記載

汝瓷汝瓷
宋·周輝《清波雜誌》、陸游《老學庵筆記》、周密《武林舊事》、杜綰《石譜》、歐陽修《歸田集》、明·曹昭《格古要論》、《正德汝州志》等書,曾記載有汝瓷的始況。“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末為油(釉),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宋人葉寘《坦齋筆衡》清說郛本,曾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的贊語。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宋室南遷,由於長期兵災戰禍,汝窯被毀,技藝失傳。雖然元、明、清歷代民間窯場仍然不斷燒制,但因種種原因,均未成功。民國27年到30年(1938至1941年),資本家李紹初曾在汝州蟒川嚴和店汝窯舊址建窯試仿汝瓷,亦未成功。

原中國古陶瓷研究會會長馮先銘說:“汝窯釉色最難仿,比定、鈞、耀等窯難度大的多,不易仿製,因此傳世製品根本無亂真之作。”正如清道光年間,督學孫灝詩云:“青瓷上選無雕飾,不是元家始博殖。名王作貢紹興年,瓶盞爐球動顏色。官哥配汝非汝儔,聲價當時壓定州。皿蟲為盅物之蠹,人巧久絕天難留。金盤玉碗世稱寶,翻從泥土求精好。窯空煙冷其奈何,野煤春生古原草。”詩人對汝瓷作了高度評價,但也表達了他對汝瓷失傳的感慨之情。

汝瓷特點

汝瓷,坯質好、質明亮、面下呈斑點、隱紋、冰花。為歷代珍品。產於汝州市。汝瓷在我國宋代被列為五大名瓷(汝、官、鈞、哥、定)之首,當時被欽定為宮廷御用瓷。產於河南臨汝,隋煬帝大業初年(即公元605年)置臨汝為汝州,“汝瓷”因此而得名。

汝窯以燒制青瓷聞名,有天青豆青、粉青諸品。汝窯的青瓷,釉中含有瑪瑙,色澤青翠華滋,釉汁肥潤瑩亮,有“雨過天青雲破處”之譽。汝窯瓷器一般都較小,盤、洗、碗等口徑一般在10-16厘米之間,超過20厘米的極其個別,超過30厘米的幾乎沒有,故有“汝窯無大器”之說。南宋以降,更因汝窯傳世作品稀少,而釉色獨特,後世對於汝窯瓷器又有“宋瓷之冠”美譽。

存世列表

故宮博物院藏品

汝瓷汝瓷
宋汝窯天青釉弦紋樽

高12.9cm,口徑18cm,底徑17.8cm。
此樽直口,平底,口、底徑度相若。外壁近口及近足處各凸起弦紋兩道,腹中部凸起弦紋三道。下承以三足。外底有5個細小支燒釘痕。里外滿施淡天青色釉,釉面開細碎紋片。
此樽仿漢代銅樽造型,器形規整,仿古逼真,釉色瑩潤光潔,濃淡對比自然。

宋汝窯天青釉三足樽承盤
高4cm,口徑18.5cm,足距16.9cm。
承盤圓口,淺腹,平底,下承以三足。里外施天青色釉,釉面開細碎紋片。外底滿釉,有5個細小支燒釘痕。乾隆皇帝曾為其題詩一首,由宮廷玉作匠師以楷書鐫刻於器物外底。詩曰:

紫土陶成鐵足三,寓言得一此中函。
易辭本契退藏理,宋詔胡夸切事談。
後署“乾隆戊戌夏御題”。
此器造型規整,釉呈淡天青色,柔和溫潤。它應與三足樽配套使用,用以承放三足樽。
宋汝窯盤
汝瓷汝瓷
高3.5cm,口徑19.3cm,足徑12.6cm。
盤口微撇,圈足外撇。盤身滿釉,開細碎紋片。底有5個支燒釘痕,並刻有“壽成殿皇后閣”六字。
此器製作工細,釉質純淨,開冰裂紋片,是宋代汝窯瓷器中的上品。其題字表明此器為當時供奉宮廷的器物。
宋汝窯天青釉碗
高6.7cm,口徑17.1cm,足徑7.7cm。
碗撇口,深弧腹,圈足微外撇。胎體輕薄。通體滿釉,呈淡天青色,瑩潤純淨,釉面開細小紋片。外底有5個細小支釘痕及楷書乾隆御題詩一首。詩曰:“秘器仍傳古陸渾,只今陶穴杳無存。卻思歷久因茲朴,豈必爭華效彼繁。口自中規非土匭,足猶釘痕異匏樽。盂圓切己近君道,玩物敢忘太保言。”後署“乾隆丁酉仲春御題”,並鈐“古香”、“太朴”二印。
這件汝窯碗造型規整,胎質細膩,釉色如湖水映出的青天,堪稱精美的稀世珍品。
目前所見傳世宋代汝窯碗僅有兩件,除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這件外,英國倫敦大維德基金會亦收藏一件。
宋汝窯天青釉圓洗
汝瓷汝瓷
高3.3cm,口徑13cm,足徑8.9cm。
洗敞口,淺弧壁,圈足微外撇。胎呈香灰色。通體施淡天青色釉,釉色瑩潤。釉面開細碎片紋。外底有三個細小如芝麻粒狀的支燒釘痕,並有鐫刻的“乙”字。
器物外底所刻“乙”字,一般認為是此洗入藏清代宮廷後所刻。精於鑑古的乾隆皇帝曾將自己所喜愛的古董劃分等級,一些器物上留下了當時鐫刻的“甲”、“乙”、“丙”、“丁”等標誌。在故宮博物院所藏宋代汝窯瓷器上,還有鐫刻“蔡”、“壽成殿皇后閣”等銘文的,一般認為是宋代所刻。“蔡”字當與宋徽宗的寵臣蔡京有關,“壽成殿皇后閣”是宋代宮殿名。
宋汝窯天青釉盤
高3cm,口徑17.1cm,足徑9.1cm。
盤撇口,淺弧壁,坦底,圈足外撇。通體內外施天青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因採用“裹足支燒”,因此外底留有3個細小支釘痕。
這件汝窯青瓷盤釉質瑩潤,其質感似絲綢般柔美。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品

汝瓷汝瓷
北宋汝窯青瓷盤
高4.4厘米,深2.8厘米,口徑21.4厘米,足徑15.5-15.7厘米。
底部鐫刻的御製詩中,乾隆皇帝以“周尺將盈尺,宋瓷方是瓷”,來形容宋瓷獨特的質感,讚美宋瓷正是瓷器中的瓷器。
北宋汝窯青瓷無紋水仙盆
高6.1厘米,深3.8厘米,口縱15.8厘米,口橫23.1厘米,底縱13厘米,底橫19.5厘米。
傳世唯一無開片紋路的水仙盆,器形完整,足以呼應明代鑑賞家曹昭眼中“有蟹爪紋者真,無紋者尤好”的鑑賞觀。
北宋汝窯天青奩式爐
高15.3厘米,口徑23.8厘米。
造型和戰國漆器或漢朝青銅器雷同的奩式爐,形體碩大,具古雅的風格。南宋寵臣張俊獻給高宗的汝窯清單中,即包含此一器類。
北宋汝窯青瓷蓮花式碗
汝瓷汝瓷
高10.1-10.5厘米,深7.6厘米,口徑15.9-16.2厘米,足徑8.1厘米。
同時出現在漆器、金屬器和陶瓷器中的蓮花式溫碗,造型不僅是宋朝的經典,它同時也深受高麗人士喜愛,成為高麗青瓷中流行的器類。
北宋汝窯青瓷奉華碟
高1.9-2.1厘米,深1.6厘米,口徑12.8厘米,足徑10.1厘米。
底刻“奉華”兩字,清高宗乾隆皇帝考證南宋劉貴妃善畫,號奉華,又擁有大小兩枚奉華印,而指出此件作品在南宋的流傳經過。北宋汝窯青瓷洗
高3.5厘米,深2.5厘米,口徑12.9厘米,足徑9厘米。
乾隆皇帝在御製詩中,以“趙宋青窯建汝州,傳聞瑪瑙末為油”來說明汝窯的生產背景,具體地表達皇帝對汝窯的認識。
北宋汝窯青瓷橢圓洗
北宋汝瓷北宋汝瓷
高2.7厘米,深2.1厘米,口縱9.8厘米,口橫14.2厘米,底徑4.2厘米。
汝窯作品中,即少出現模印圖案的裝飾技法。和此品一樣者,分別典藏於英國倫敦大衛德基金會和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北宋汝窯青瓷水仙盆
高6.1厘米,深3.8厘米,口縱15.8厘米,口橫23.1厘米,底縱13厘米,底橫19.5厘米。
從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汝窯窯址曾出土看似專為燒造水仙盆而設計的橢圓形支燒工具看來,水仙盆應產燒於所謂的中心燒造區。但傳世水仙盆底部的支痕一般都是六枚,此件作品是否因燒造過程滑落之故,還是其他不知明的原因,僅存留五枚支燒痕,形成非常不一樣的燒造特徵。

河南博物院藏品

北宋汝窯天藍釉刻花鵝頸瓶
高19.6cm,口徑5.8cm足徑8.4cm。
1987年,河南寶豐清涼寺汝窯遺址出土,現藏河南博物院

天藍釉成品率極低,傳世極少。到目前為止,一共發現汝官窯傳世天藍釉器物4件;而在汝官窯遺址考古發掘中,獲得的天藍釉作品,獨此一件。在5件天藍釉作品中,這件鵝頸瓶,是唯一一件刻花作品。

拍賣所見藏品

北宋汝窯天青釉葵花洗
徑寬13.5公分,精緻小巧,為古時文人洗筆之用。原為艾弗瑞·克拉克伉儷舊藏,後轉日本私人收藏。

2012年4月,香港蘇富比拍賣,以2,680萬美元(合2億790萬港元)成交,刷新宋代陶瓷世界拍賣紀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