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陵博物館

永陵博物館

永陵坐落於成都市羊市街西延線三洞橋。是五代十國時期前蜀國開國皇帝王建的陵墓,俗稱王建墓。也是我國目前所知的唯一建築於地面之上和第一個經過正式發掘的帝王陵墓。是五代時前蜀皇帝王建的陵墓,史書上稱“永陵”。1961年國務院正式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永陵博物館(王建墓)是國家專題性博物館,園林環境優雅、鳥語花香。陵墓墓室、文物展覽每日對中外遊人開放。博物館內設有茶園,是成都最負盛名的品茶勝地。還特設有蜀宮器樂演奏表演,以滿足中外遊人的需要。

基本信息

概述

永陵博物館永陵博物館概貌
永陵博物館(王建墓)是中國五代十國時期(907─967年)前蜀國開國皇帝王建(847─918年)的陵墓,坐落於成都市中區繁華大街撫琴東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國務院正式公布。王建本是河南舞陽縣人,早年為唐朝將領,唐末戰亂時隨唐僖宗逃亡到四川,後任利州(今廣元市)刺吏。公元907年唐朝滅亡,王建遂占據成都稱帝,國號大蜀,歷史上稱前蜀。王建墓冢封土為圓形,高15米,直徑80餘米。當地老百姓一直誤傳是諸葛亮的撫琴台,並因此而成為當地的地名,直到1942年發掘時才確知是王建的陵墓。

王建墓室由14道石券構成,分前、中、後三室,室與室之間有木門間隔。王建的棺木置於中室棺床上。棺床的東、西、南三面石壁上刻有樂伎24人,分別演奏琵琶、 、鼓、、鈸、箜篌等樂器,人物造型優美,神態逼真,是目前全國發掘出唯一完整的唐朝宮廷樂隊形象,對研究唐及五代時期宮廷樂隊的建制、音樂史、樂器史等都有很高價值。後室的御床上安放有一尊石刻王建坐像。造像頭戴幞頭,身著帝王服,腰系玉帶,神態安詳。王建墓雖被盜過,但墓室內仍出土有玉帶、哀冊、謚冊、謚寶,各種銀器及鐵豬、鐵牛等。這些文物對研究唐及五代時期的建築、音樂、舞蹈、服飾、朝廷禮制等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特色

永陵博物館永陵博物館
永陵博物館的永陵即王建墓,位於成都市西門外三洞橋。王建(847~918),河南舞陽縣人,雖目不識丁,但作戰勇猛,被唐昭宗封為蜀王。公元907年唐亡,王建稱帝,史稱前蜀,死後葬於三洞橋。1942年該墓被人們發掘確認。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王建墓曾被盜,但僅存的無法盜走的陵墓建築和精湛的石刻藝術,仍可算得上是陵宮藝術之花。墓封土高15米,直徑80米,周長225 米。氣勢勝過劉備的“惠陵”。墓內有14道雙重石券砌成,分前、中、後三室,全長23.6 米。中室放置王建棺槨,棺床東、南、西三面刻有圖案,圖案中的十二力士雕像,他們抬扶著棺座,造型奇特,無一雷同。棺座東、南、西三面的24個舞伎浮雕以不同姿態,翩翩起舞,是少見的唐代藝術珍品。

在棺床東西雕刻著由10種打擊樂器組成的鼓樂隊;在西面雕刻著由10種吹奏樂器組成的管樂隊;南面雕刻的是兩個樂隊領隊人,彈弄著琵琶和柏板。整個石刻樂隊,場面壯觀,是研究唐文化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後室放置御床,正面有雙龍戲珠浮雕,左右是獅獸浮雕。床上則是王建的坐像,神態肅穆。整個建築氣魄雄偉,裝飾華麗精美。

文化內涵

永陵博物館永陵博物館的石像
永陵博物館永陵博物館展廳
永陵博物館包括了永陵周圍的系列文物。永陵是多年來被稱作撫琴台的永陵陵台外觀為一個半圓形的土堆,其圓徑80m,高15m,墓室建了陵台之下,以十四道石砌拱券為其骨架,形成墓室三進,全長30.8m。墓室的地面標高與室外地面相近,從而形成了中國僅見的地面帝王陵墓。顯示了它獨特的地方特點。舊時的陵園面貌雖已無從查考,但是根據王建當時獨霸了天府之國的地區,國事也多年安定這一情況來推斷,陵園建築規模可能是較為可觀的。按[宋代]記述,永陵地上宮殿內的壁畫就有五百多堵,也可推知其建築是相當宏大和華麗的了。近年在陵墓附近還發現了高大的石刻文臣像,其高度與唐高宗武則天合葬的乾陵石像不相上下。可知原來永陵前面也是有石人石獸等石雕的。值得注意的是永陵封土之下,有整條石所砌成的基礎,對於封土的保護起很大作用。此種形制,在秦、漢、唐、宋諸陵中尚不多見,而[明清]帝陵則已發展成為高大的寶城了。

王建墓的地宮與北方諸陵也有不同之點,它並未深埋地下,而是從地面淺處建築,埋在封土之內。地宮由十四道雙重石券構成,分為前、中、後三室,全長二十三點四米。三室之間均以木門相隔。前室相當於墓道,是進入墓室的前奏。第二道石券上還殘存了珍貴的彩畫。彩畫的內容為“串枝蓮”的圖案,是中國古代建築彩畫中普遍使用的。朱漆門上的鎏金獸面銜環鋪首和金釘,都是墓內的原物。

永陵博物館永陵博物館墓室展廳
中室是地宮的主體,規模也較大。正中是一個用青白大理石砌的須彌座,稱作“棺床”,床上放置王建的棺槨。棺床腰部的東西南三面均有精美的伎樂舞蹈雕刻。正面4幅,兩側各10幅,總計24幅。其內容依次為:1、擊羯鼓;2、擊銅鈸;3、吹貝;4、吹笙;5、吹葉;6、彈箜篌;7、吹篳篥;8、彈箏;9、吹排簫;10、吹 ;11、拍板;12、舞蹈;13、舞蹈;14、彈琵琶;15、擊都曇鼓;16、擊齊鼓;17、擊腰鼓;18、吹笛;19、吹篳篥;20、拍板;21、擊羯鼓;22、擊雞婁鼓和搖鞀鼓;23、擊答臘鼓;24、擊毛員鼓。這各執不同樂器的樂伎二十四人,為一組較完整的[唐代]宮廷樂隊。中國音樂在宋代以後發生較大變化的歷史現實下,這組[唐代]樂伎石刻的發現,填補了文獻研究的不足,因之,它是中國音樂發展史的化石標本,具有相當高的學術價值。

這一成組的樂舞石刻,是隋唐]宮廷坐部伎歌舞樂隊的縮影。唐代教坊舞蹈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為健舞,舞姿雄壯矯捷,諸如劍器舞、渾脫舞、胡鏇舞等;一類為軟舞,舞姿輕盈柔曼,諸如霓裳羽衣舞、綠腰舞、春鶯囀等。石刻第12、13的舞者,長袖輕拂,舉足踏節,即是軟舞的一個鏡頭。

這二十四幅石雕伎樂舞蹈像,備極精美,身材豐盈,容貌圓潤,尚具有唐代美人的特點。舞蹈者廣袖輕舒,好似在翩翩起舞;奏樂者手持樂器,或吹、或打、或奏,表情自然,神態生動逼真;儼如一支五代時期宮廷舞樂隊伍的縮影。這組舞樂石雕,不僅是難得的精美藝術品,而且也是古代音樂舞蹈史的重要形象資料。唐代的宮廷燕樂,根據音樂內容以及樂器的編配,分為十部樂。其中有清商樂龜茲樂疏勒樂等。結合文獻參證,可各這一樂隊使用的樂器,既有周秦以來的華夏系統的笙、簫、箏、笛,也有[漢代][唐代]邊疆少數民族的羯鼓、腰鼓、篳篥、吹葉,甚至還有從外國傳來的琵琶、箜篌、銅鈸等。而其所演奏的,應是一種以西北邊疆少數民族音調為主,同時也包含有中原地區某些音調的音樂,亦即所稱為“燕樂”風格的音樂。隋唐燕樂的興起,對我國傳統音樂的更新和其後的發展,都起著十分積極的作用。

在棺床的四周腳下,尚有十二個半身武士俑,均為立體圓雕胸像,好象從地內湧出一般。頭戴盔帽,面靠棺床,作以手扶抬床之狀。他們正在以全身之力集注於手腕之上,把整個棺床牢牢地抬起。其雕工之精巧,表情之真切,確屬難得佳作。後室為安置王建石雕肖像之所,內設“御床”,置王建石像於其上。像為正坐姿態,高96cm,頭戴折口巾,身穿袍服,腰系玉帶。袍袖狹小而長,雙手合入於袖內。石像的面部深目濃眉,隆準高顴,神態莊重安祥,與歷史文獻上所描述的王建形象基本相似。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