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通橋及石道碑

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義和團在八里橋進行抵抗。 橋為三孔拱券石橋,南北走向。 兩橋頭原各有橋牌坊1座,坊額上有“永通橋”三個大字,已無存。

景點簡介

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朝陽區東部,跨通惠河東段與通州區交界處。永通橋因距通州治所西八里,又名八里橋。

景點歷史

鹹豐十年(1860)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英法侵略軍攻陷天津通州後,清在此阻擊英法,進行了八里橋之役。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義和團在八里橋進行抵抗。1987年被公布為劃定保護範圍及建設控制地帶,永通橋保護範圍系永通橋建築本身及石道;石道碑保護範圍系東、西至距石道碑座25米的平行線,南至京通公路規劃紅線,北至距碑座30米的平行線。①永通橋。“明代拱衛京師四大橋”之一。建於明正統十一年(1446)。後歷代修葺。橋為三孔拱券石橋,南北走向。全長50米,寬16米,為3孔拱券結構石橋,中孔淨跨6.2米,淨高8.45米,兩邊孔淨跨4.5米,淨高4.31米。橋墩、拱券等部位使用腰鐵以加強砌石之間的拉力。橋墩的分水尖上,設定了三角鐵樁,以減輕水流對橋墩的撞擊。橋兩側各有石欄板32塊和望柱33根,柱頭雕有形態各異的石獅子,橋頭雕有蹲伏狀戧水獸4個。兩橋頭原各有橋牌坊1座,坊額上有“永通橋”三個大字,已無存。1938年修京通公路時將橋頭兩端墊土,以減小坡度,20世紀40年代末橋面鋪設瀝青。20世紀80年代於古橋北側開掘分水渠道,並在分水河道上新建一座3孔混凝土橋,與老橋南北相連。1984、1986年橋北、南券東端遭暴雨和洪水衝擊而坍塌,已修復。②石道碑。清雍正十一年(1733)雍正帝為記載修築京通間石道之事撰文並在東橋頭立“御製通州石道碑”,乾隆三十八年(1773)重修,並於朝陽區三間房村西側復立石碑1通,東距原碑5千米,與其形制和規模相同。原雍正御製碑有碑亭,四角攢尖,黃琉璃筒瓦帶寶頂,柱棟朱髹,和璽彩畫,碑南向面道,艾葉青石制。碑身高5米、寬1.6米、厚0.8米;碑趺長4米、高1.5米、寬1.8米;龜下平托石座長3.62米、寬2.56米、高0.5米,由2塊長方巨石拼成,陽面浮雕上塑海水江崖四獸。碑陽螭首,正中設鏡平方額,篆刻“御製”二字,碑周身雕群龍戲水,內縱刻碑文,左為漢字,右為滿文。光緒二十六年被八國聯軍燒毀。2005年在原址建碑亭,亭總高12米,為四角、黃琉璃亭,雙圍柱、重檐、歇山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