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明大師

永明大師永明延壽(904~975),五代宋初僧人,中國淨土宗第六代祖師。俗姓王,字沖元,浙江餘杭人。他認為唐末以來,禪宗頗多流弊,當時的禪師,胸無點墨、邪正不分。因而發憤撰集《宗鏡錄》,意在扶衰救弊。他的著作有《宗鏡錄》一百卷、《萬善同歸集》三卷、《神棲安養賦》一卷等。

永明延壽(904~975),五代宋初僧人,中國淨土宗第六代祖師。俗姓王,字沖元,浙江餘杭人。自幼信佛,戒殺放生。曾任餘杭庫吏、華亭鎮將,30歲從龍冊寺翠岩禪師出家。先在天台山國清寺結壇修《法華懺》,又到金華天柱峰誦《妙法蓮華經》三年。鏇從法眼宗創始人文益法眼禪師的弟子德韶得法,傳承法眼宗。據《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六及《淨慈寺志》卷八記載,延壽於後周太祖廣順二年(952)住持奉化雪竇寺,因有在此寫成《宗鏡錄》初稿之說。北宋建隆元年(960),吳越國忠懿王錢俶請延壽主持重修杭州靈隱寺,重建殿堂1300餘間,靈隱寺因而中興。次年又接住永明寺(即淨慈寺),忠懿王賜智覺禪師號,從學者多達2000餘人。《宗鏡錄》在寺演法堂定稿。開寶三年(970)奉詔於錢塘江邊的月輪峰建造六和塔。他認為唐末以來,禪宗頗多流弊,當時的禪師,胸無點墨、邪正不分。因而發憤撰集《宗鏡錄》,意在扶衰救弊。書共100卷,約80餘萬言,分為標宗章、問答章、引證章三部分。所謂“標宗”,即”舉一心為宗”。此一心宗,“照萬法如鏡”,《宗鏡錄》的立名,即從此義而來。引證章引證了大乘經120種,諸祖語錄120種,賢聖集60種,共300種。保存了一些寶貴的文獻。(巨贊)
永明延壽大師所著書目
《宗鏡錄》一百卷
萬善同歸集》三卷
《神棲安養賦》一卷
《定慧相資歌》一卷、
《唯心訣》一卷
《驚世》一卷
永明延壽祖師法語
師云:直須一心歸命,報盡精修。坐臥之間,常面西向。當行道禮拜之際,念佛發願之時。懇苦翹誠,無諸異念。如就刑戮,若在狴牢。怨賊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願脫苦輪。速證無生,廣度含識。紹隆三寶。誓報四恩。如斯至誠,必不虛棄。如或言行不稱,信力輕微。無念念相續之心,有數數間斷之意,恃此懈怠,臨終望生,但為業障所牽,恐難值其善友。風火逼迫,正念不成。何以故?如今是因,臨終是果,應須因實,果則不虛。聲和則響順,形直則影端也。夫善惡二輪,苦樂二報,皆三業所造,四緣所生,六因所成,五果所攝。若一念心,瞋恚邪淫,即地獄業。慳貪不捨,即餓鬼業。愚痴暗蔽,即畜生業。我慢貢高,即修羅業。堅持五戒,即人業。精修十善,即天業。證悟人空,即聲聞業。知緣性離,即緣覺業。六度齊修,即菩薩業。真慈平等,即佛業。若心淨,則香台寶閣,淨剎化生。心垢,則丘陵坑坎,穢土稟質,皆是等倫之果,能感增上之緣。是以離自心源,更無別體。欲得淨果,但行淨因。《禪淨四料簡》云: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文言文
宋永明、智覺、沖玄、延壽大師,蓮宗六祖也。錢塘王氏子,知稅務,多用官錢,買放生命,罪當死,臨刑,錢文穆王使人察之,色不變,命釋之。遂出家,參天台韶國師,發明心要。以宿願未決,登智者岩,作“一心禪定”與“萬行莊嚴淨土”二鬮,冥心精禱,七鬮皆淨土,於是一意修淨業,蒙觀音以甘露灌口,獲大辯才,著宗鏡錄,及萬善同歸集,指歸淨土。後往永明寺,日行一百八件佛事,夜往別峰,行道念佛,人聞天樂鳴空。誦法華經積一萬三千卷,弟子一千七百人,常與眾授菩薩戒,施鬼神食,買放生命,皆以回向淨土。忽焚香告眾,趺坐而化,年七十二。後有僧病入冥,見王供像殿左,勤致禮拜,詢知為師,已往生上上品矣,王重其德,故禮敬耳。(樂邦文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