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鹿台灣亞種

水鹿台灣亞種

水鹿台灣亞種(學名:Cervus unicolor swinhoei)亦稱台灣水鹿,是水鹿的一個亞種,體型接近馬鹿,體粗壯。成年雄鹿體高178千克,尾長約15厘米。雌鹿較矮小。水鹿淚窩較大,鼻鏡黑色,頸毛較長,尾端部密生蓬鬆的黑色長毛。被毛黑褐色,冬毛深灰色。有黑棕色背線,臀周圍呈銹棕色,無臀斑。茸角為單門樁,眉枝。棲息於森林,喜活動於高山水源地或近溪流草原地;草食性,以樹葉及嫩草為主食。清晨和黃昏覓食。雨後特別活躍。平時單獨活動,有一定的行動路線。分布於中國台灣。

基本信息

外形特徵

水鹿台灣亞種是台灣產最大型草食住動物,頭軀幹長

水鹿台灣亞種水鹿台灣亞種
約178厘米,尾長約15厘米,雄鹿肩高可達1.2米,雌鹿稍小約80厘米;冬群體色為黑褐色,頭部、耳朵為黃褐色,夏季體色較淡,為黃褐色;眼睛下面具眼下腺,於生氣或興奮時會張開;雄鹿有叉角,一歲時不分枝,二歲後始分枝,每一支鹿角最後形成三尖二叉,鹿角每年硬化後會脫落重長;缺少上門齒,上犬齒小型。
雄鹿特有的叉角,不但表現出性別歸屬,也刻劃了歲月痕跡。幼鹿的角是不分枝的;一歲齡後,就有成熟的樣子,叉角變成美麗的樹枝狀。

棲息環境

為台灣特有亞種。生活在海拔1500米以上之原始森林中,中央山脈區及花東山區較多。棲息於森林,喜歡活動於高山、水源地或近溪流草原地。

生活習性

水鹿台灣亞種其體色和生活周遭的環境相當的接近,當夏季來臨時會換上淡淡褐色外表,冬季則換上深黑褐色,懂得利用環境保護色爭取更大的生存空間。清晨與黃昏是其活動高峰,為群居性動物,但雄鹿喜單獨行動;草食性,以樹葉及嫩草為主食。是一種很能適應山區地形的動物,警覺性很高。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台灣

繁殖方式

繁殖期不十分固定,大多在每年的夏末秋初進行。雌獸的懷孕期約為6~8個月,次年春季生產,發情周期平均20天,平均妊娠期為8~9月,每胎產1~2仔,哺乳期12~24個月,其繁殖力相對較低。 幼仔身上有白斑。2~3歲時即發育成熟,壽命為14~16年。

種群現狀

水鹿台灣亞種最主要的敵人應該還是持槍狩獵的人類。濫捕的獵人貪圖雄性水鹿長成的鹿茸以及鹿鞭,儘管在嚴格禁獵的今天,盜獵水鹿的事件仍時有所聞。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易危(VU)。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