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簾洞石窟

水簾洞石窟

現有水簾洞、拉稍寺、千佛洞、顯聖池四個單元,為絲綢之路東線上一處重要的石窟寺院。

(圖)水簾洞石窟水簾洞石窟

武山水簾洞石窟位於天水市武山縣城東北25公里處的鐘樓山峽谷中,現有水簾洞拉稍寺千佛洞顯聖池四個單元,為絲綢之路東線上一處重要的石窟寺院。始建於十六國時期的後秦,經北魏北周、五代至元,歷代屢有修建。其中以拉稍寺、千佛洞的摩崖題記、雕塑作品、壁畫及木構遮檐最為珍貴。

景點介紹

水簾洞水簾洞

水簾洞石窟:坐落在武山縣城東北約25公里處的鐘山峽谷中,為絲綢之路上的一處石窟寺院。這裡群峰疊嶂,奇偉挺拔,曲徑幽林,鳥語花香,洞中水泉奔涌,山間溪流潺潺,實屬仙境聖地。水簾洞石窟群建於十六國時的後 秦,經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歷代屢有修建。包括水簾洞、拉稍寺、千佛洞、顯聖池和三清洞五處石窟。瀕於渭水,群峰高聳,沿曲逕入幽林,峰迴路轉。水簾洞在石壁上,為拱形自然洞窟。長約50米,高30米,深20米,洞內水銹青苔,紅綠斑駁,亂石穿孔。雨季山頂飛流直下如水簾,因有此名。石窟始建於十六國時期的後秦,原有菩薩殿、老君閣、四聖宮等殿閣。經北魏、北周、隋、唐五代至元,歷代屢有修建。雖經重修卻已失其原貌。殿外石壁現存北魏壁畫約30平方米,繪千佛。北1公里,有千佛洞,原有7窟,現殘存壁畫繪千佛、說法圖、飛天、供養人及牛車,具北周風格,畫面著色瑰麗,殘存造像,圓潤豐滿,神態各異。以拉稍寺、千佛洞的摩崖題記、雕塑作品、壁畫及木構遮檐最為珍貴。
水簾洞石窟群坐落在武山縣城東北約25公里處的鐘山峽谷中。建於十六國時的後秦,經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歷代屢有修建,主要有水簾洞、拉稍寺、千佛洞、顯聖池和三清洞五處石窟。這裡群峰疊嶂,奇偉挺拔,曲徑幽林,鳥語花香,洞中水泉奔涌,山間溪流潺潺,實屬仙境聖地。
水簾洞在試斧山東側的峭石壁上,是一個約30米高,20米深的拱形自然洞穴。因雨季山頂飛流直下如水簾,因有此名。洞內有四聖宮觀音寺南殿菩薩泉等殿閣,依自然岩洞有開有合,錯落有致,工藝精巧,其中尤以菩薩殿最為高大華麗。該殿上下兩層,下層石壁洞中有一汪清池,清澈見底;上層橫匾大書“西山暮雨”四字,內塑當地民間傳說中的麻線娘娘。水簾洞的崖面上保存著北魏、隋、唐、元各代的佛教巨幅壁畫。

水簾洞石窟群

石窟群始建於北周,經五代、宋.元增建重修。石窟群共有七寺(顯聖寺、拉梢寺、粉團寺、磚瓦寺、硬山寺、觀台寺、千佛寺)五台(蓮花台、清靜台、說法台、鐘樓台、鳴鼓台)十二處人文古蹟,分五組散布於方圓數公里以內,與「雄奇險秀幽曠」的自然景觀融為一體,成為隴右古文化明珠和風景勝地。其中拉梢寺、水簾洞、千佛洞三處古蹟保存較好,而水簾洞位於窟群中心,地形獨特,氣勢雄偉,民間影響最大,故以其名統稱整個石窟群。

1.千古傑作拉梢寺

拉梢寺是水簾洞石窟群中的重要窟寺,位於峽谷兩側紅砂岩峭壁上,崖面長、高各六十餘米,為正方形體。正中有一巨型浮雕佛像,顯赫醒目,故人稱大佛崖。大佛為北周秦州刺史、隴右大都督尉遲回於明帝三年(西元五五

(圖)水簾洞石窟水簾洞石窟群拉梢寺大佛像
九)所建。其時社會動亂,生死無常。因而上至皇親國戚,下至平民百姓,紛紛塑造佛像,以乞求佛祖庇佑賜福。尉遲回身為朝廷命官,為求佛「永保天下和平,四海安樂」,塑造大佛。相傳當年動工時,工匠四至,各呈其藝。

大佛像為釋迦牟尼,身高約三十六米,占整個崖面的二分之一以上,比麥積山東崖大佛還要高出一倍有餘,氣勢奪人,雄偉壯觀。大佛兩側侍立兩眉清目秀菩薩,為石胎泥塑,頭戴花髻冠,身披羊腸裙,瓔珞垂珠,香環結寶,手持蓮花,赤足恭立於蓮花台上。大佛蓮座的雕琢也很精緻奇巧。蓮瓣間鐫刻有三排小獸像,上層六獅、中層八鹿、下層九象。在佛教故事中,它們都是與佛有密切關係的靈性動物,或為佛的化身,或為佛的象徵。將它們與佛刻在一起,表示佛的威儀、智慧、仁慈和法力無邊,而將它們置於佛的足下,又襯托出佛的偉大。這些獸像或立或臥,或側或正,或翹首遠望,或低頭凝視,活靈活現,十分生動逼真,富有異國情趣。這幅由大佛、脅侍菩薩、蓮座渾然為一體的完美藝術圖景,是中國石窟雕塑藝術中的珍品
2.高原魂寶水簾洞

拉梢寺對面峰巒深處半公里為水簾洞窟寺,與拉梢寺遙遙相望,南北呼應。窟寺處地形為一高約三十餘米,凹深約二十餘米,長約五十餘餘的天然洞穴。

(圖)水簾洞石窟水簾洞石窟群的高原魂寶景點
窟寺為佛道合一聖地。石窟佛像在洞內摩崖淺龕和崖體表面,以懸塑、浮雕和壁畫相結合的佛教故事作品為主。原洞壁內滿繪壁畫,現僅存西壁長十七米,高約八米的壁畫一方,按內容以二十四組畫面映襯布局。高大的釋迦牟尼佛端坐在正中,位置顯赫,引人注目。大佛兩手平行托舉於胸前,手心向外,作講經說法相。兩個脅侍菩薩站立兩旁,神態安定自然。周圍以「飛天」篷車簇擁,它們大都袒胸露臂,或空飛舞,或奏樂高歌,或布散花雨,其身姿之輕盈,動作之優美,神態之高雅,與敦煌莫高窟「飛天」有同工異曲之妙,堪稱藝術佳作。

牛拉車」是西壁畫中又一精彩生動的畫面。它表現一牛車長途跋涉穩健前行的形象。圖中牛體健美強壯,昂首挺胸,雙目前視,四肢用力,顯出負重的樣子。車輪大而圓,十三根寬形輻條呈放射狀將輪軸與寬厚的輪邊相連,給人以強烈的木質感。

壁畫前方即水簾洞寺院,建釋道兩教數十座亭台樓閣殿宇廟堂及精美神像。水簾洞在隋代中葉就有諸多建築,以後各代均有擴建修補。現存建築群,系近代實物,依地勢布局,或架懸崖,或嵌入岩際,構思巧妙,工藝精湛,古色古香,妙趣橫生。

3.深山明珠千佛洞

從水簾洞西北進溝半公里,深山叢中拔起一峰,上懸下削。中間有一巨大天然洞穴,長二十五米,高二十五米,深八米,因存上千尊造像和於佛壁畫,故稱千佛洞。又因洞內有七尊崖懸塑佛,俗稱「七佛溝」。

(圖)水簾洞石窟水簾洞石窟群千佛洞
洞內現存窟龕三十多個,大小佛像近千尊,壁畫數百平方米,皆分布於岩洞一側崖面上,以木樁棧道為界,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佛龕較少,造像緊貼崖面,表現形式多高塑和影塑。佛皆著通肩大衣,背負圓光,兩側各有二脅侍菩薩,造型莊嚴肅穆,古樸自然,現存幾百身,因尊位和身份不同而造型不同,如釋迦佛莊嚴慈祥,菩薩溫柔恬靜,阿難樸實天真,天王威武強悍,供養人和善虔誠,地神拘謹怯懦,真可謂千姿百態,各具風采,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下部崖面保存有北周百餘造像,分浮雕和龕內泥塑兩種類型。龕多為圓拱形,現存二十多個。雕塑風格和技法已與上部迥然不同。結樹布局上井然有序,突出主體。造像一般身材修長,衣紋舒暢,豐盈清秀,形神兼備。

下部崖面保存的數百平方壁畫,尤以南壁一處中唐作品為最佳。這是一幅以大佛、菩薩、飛天供養人等群像組成的精美圖案。大佛主體部分已脫落,其餘部分畫面明晰,完好無損。

美麗迷人的水簾洞石窟群藝術寶庫,一九八一年列入甘肅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過整修,更成為隴上著名旅遊勝地。

景區餐飲

(圖)水簾洞石窟當地小吃
提到天水不得不提天水的麵皮呱呱涼粉等特色食品,特別是麵皮,幾乎每一個在天水生活或者說只呆過幾天的人都會愛上這種別有風味的小吃,十幾種美味調料和金黃的麵皮攪拌在一起,真是讓人垂涎欲滴。其中又以箭場(位於天水市中心的一給集貿市場)的麵皮風味最佳。

相關報導

水簾洞石窟位於甘肅省武山縣城東北25公里魯班鄉,現包括拉捎寺、千佛洞、顯聖池、水簾洞、天水洞五部分,是隴南僅次於天水麥積山石窟的石窟群,同為渭河上游古“絲綢之路”南道的佛教藝術勝地。現存歷代造像90餘尊,壁畫1000平方米,浮雕和半圓雕佛塔8座,古建築18座。窟群創建於北周武成元年(公元559年)。

水簾洞系高約50米、深20多米的天然岩洞,洞內常年細流不斷,雨天洞檐飛流直下如水簾,因而得名。該洞除保

(圖)千佛洞千佛洞
存有大量的壁畫塑像外,還有近代修建的丘祖宮真林宮福祿神老君殿等殿宇及神像。

千佛洞在水簾洞西北約半公里處,面積約500平方米。又因摩崖原塑7佛,故又稱七佛溝。上部崖面的高塑佛像,莊嚴肅穆,風格古樸,為國內早期造像,與炳靈寺169號窟西秦造像風格相同。下部崖面多為浮雕,其間百餘尊佛塑,獨具北周造型特點,少數具西魏遺風。

拉捎寺,亦稱大佛崖,在水簾洞東北側。其造像為北周、唐、元時期作品。在高約60米的崖壁上石胎泥塑一坐佛二菩薩。佛高(含佛座)42.3米,比麥積山東崖大佛高一倍,為國內石窟之最。

顯聖池位於水簾洞東南側,為一天然崖窟,洞中有池常年滴水叮咚,有“滴珠鳴琴”之稱。其中佛像多系唐時所造,僅留殘跡。

天書洞,與水簾洞隔澗相望,與拉捎寺以溝為鄰,離地面數丈,修有棧道可達。其洞系高2米、寬4米、深3米的平面長方形平頂窟。洞內壇上置明代製作的三佛二弟子,醫書一部,即傳說中的“天書”,洞由此得名。

景區美圖

(圖)水簾洞石窟 (圖)水簾洞石窟

(圖)水簾洞石窟(圖)水簾洞石窟

(圖)水簾洞石窟 (圖)水簾洞石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