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王

水晶王

現存於中國地質博物館的3.5噸單個晶體水晶王,是中國最大的水晶單體。整個晶體大約由13~15個平行連晶組合而成,外觀看起來像一座晶瑩透明的金字塔。1958年7月,東海縣房山鎮柘塘村副業隊在地下挖出一塊高約1.7米,寬達1米,被人們稱為“水晶王”。據國內外地質專家考證,水晶主要生於石英脈中。含水晶的石英脈,僅占石英脈總數的2%—10%,而石英脈則是水晶“母液”。有水晶必有石英脈,水晶常生長在石英脈的洞中,稱晶洞。含水晶石英脈通常“一脈一洞”,單個晶洞生長的水晶叫單晶。單晶一般重100-500克,幾公斤至十餘公斤的晶塊也較為常見。

(圖)水晶王水晶王

形成地質條件

(圖)水晶王形成水晶的礦脈

地質學家認為,大約在23億年以前,東海一帶還是茫茫蒼海,經過海底火山噴發,地殼不斷運動、變遷,後來海水東退,山崗在風雨的剝蝕下被削平,直至唐宋時期才形成今天東海縣的地形地貌。

地球造山運動時形成富含石英礦脈的溶洞中,生成了不少水晶礦體,在地殼變動、水流的衝擊下,質地比較軟的泥沙被水沖走,剩下堅硬的水晶被泥沙埋入地下,於是就形成了東海的水晶礦。據地質部門對東海縣牛山周圍地區的全面勘察,已查明全縣約有380多條巨大石英脈。東海水晶形成於燕山期,距今約有2至3億年。清初康熙年間所修的《江南通志》中有:“牛山,在海州西南七十里,產水晶石”的記載。東海水晶按其貯存狀態可分為原生礦和次生砂礦,其分布特點被稱為:“星星到處有,月亮難得見”,這裡所說的星星就是細小的水晶渣子,月亮就是含有大塊晶體的晶洞。東海現所發現和開採的水晶均為距地表30米以內的淺層礦

水晶的英文名稱為Rock-crystal,是根據希臘文Krys-tallos演變而來的,其含義為“潔白的冰”,形象地刻畫了水晶清亮、透徹的外觀。實際上,水晶是一種透明度高、晶形完好的石英晶體,化學成分為二氧化矽,是一種重要的寶石級礦物,多用於製作首飾和工藝品,也可用於製作光學儀器或玻璃等。中國地質博物館的這塊“水晶王”堪稱世界第一,因為在它之前,從沒有發現過如此巨大的水晶單晶晶體,而且它的純淨度好,透明度高。從1958年至今,“水晶王”一直是中國地質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能夠形成單個水晶2噸以上的地質地岩非常稀少,至少要有25億年以上的穩定成長發育期,其機率是極其微小的。所以那些深藏地下幾十億年的特大水晶寶物的問世,無疑是人類驚人的發現。

發現過程

(圖)水晶王水晶王存放地點

1958年7月,東海縣房山鎮柘塘村副業隊在地下挖出一塊高約1.7米,寬達1米,重3.5噸的“水晶大王”,農民們欣喜若狂,異口同聲要把這無價之寶送到北京,獻給偉大領袖毛主席。水晶這么大怎么運法呢?縣委決定先拍張照片寄給毛主席。一份關於東海出土大水晶的報告與實物照片,在幾天后寄到了北京中南海。

8月下旬的一天下午,中南海菊香書屋,毛澤東拿著照片凝視片刻後,感慨道:“我們國家地大物博,儲孕著許多寶藏,這些寶藏一旦開發出來,我們的國家會更強大,人民會更富裕。” 這一天,毛澤東又吩咐秘書將東海的水晶照片及有關材料轉送給周恩來總理,指示要好生保護這一稀世之寶。

在地質部部長李四光及何長工的親自過問下,有關部門與東海縣取得聯繫,將這塊“水晶大王”運到了北京,存進了正在籌建的中國地質博物館。新中國成立10周年之日的1959年10月1日(中國地質博物館開館之日),“水晶大王”作為第一批新中國成立後發現的自然寶物公布於世,從此而名揚中外。

在東海“水晶大王”進京的18年後,毛澤東逝世,中共中央當即作出決定,用最優質的東海天然水晶為毛澤東熔制靈柩。水晶棺的熔制合成任務是由北京的 602廠、上海新滬玻璃廠和錦州155廠分別承擔的。
據統計,從1976年9月到當年底,先後一次用飛機、數次用火車,從東海直接調運到北京的特級優質天然水晶有25.2噸。此外,又從東海調運5噸去上海新滬玻璃廠,5噸到錦州。在不到半年時間內,東海人民先後6次共提供了35.2噸優質天然水晶。

巨型水晶發現

(圖)水晶王水晶王大小對比圖

1994年,柘塘村農民又在當年水晶大王出土約1米的地方,挖出一塊重274公斤的水晶大王“姊妹晶”。近百年間,東海縣境內先後出土多塊水晶。

據地方志記載,清宣統元年(1909年),房山鄉的農民在後嶺開出了一個大型原生水晶礦,挖出一塊大如碾盤的晶塊,當地惡霸企圖搶占,遂與百姓發生衝突,打死民眾3人,傷10餘人。海州官府得知後,下令百姓禁挖,並派人將那塊水晶送往南京勸業會參加展出,後來水晶下落不明,據說被日本人搶走了。

另兩塊發現於:1982年駝峰鄉南榴村挖出2.1噸的“水晶二王”;1995年春節前夕,牛山鄉曹林村挖出高約1.5米、重達1.99噸的大水晶。 在我國其它水晶產地,也相繼發現巨晶。 在海南省羊角嶺採掘到一長約0.9米、重達327.5公斤的巨大雙錐形晶體,現陳列於水晶博物館,供遊人觀賞。 四川省西部道孚縣水晶礦床中,發現數個巨晶,其中一個水晶單晶體長110厘米,直徑48厘米,重329公斤,局部有裂紋,後在北京博物館展出。樂山地區曾挖出長1.1米,厚0.3米的長水晶。 廣東省五華縣農民1985年挖出一塊100多厘米長的特級水晶。

堪稱世界最大的質地純淨的水晶球,直徑21厘米,重107磅,現藏於美國華盛頓斯密森博物館。20世紀初,在巴西發現的一塊紫晶晶簇,呈麵包狀,估計重達35噸。

與毛主席故事

(圖)水晶王水晶王

中南海菊香書屋正在值班的衛士長李銀橋聽到一聲電鈴響起,知道慣於白天睡覺夜裡工作的毛主席要起床了,便迅速地走進了毛主席臥室。“銀橋,你先來看看這個。”斜靠在床頭的毛主席拿著幾張照片,招呼跟隨了多年的貼身衛士。李銀橋“嗯”了一聲便湊過去一看:“一塊大石頭。” “仔細看看,它跟其它石頭有什麼不同?”毛主席提醒道。“嗯,這塊石頭有點怪,好像它的截面都是棱形的。”李銀橋端詳了半晌,終於看出了門道。

毛主席笑了:“這是一種礦石,叫水晶石。” “它有什麼用呀?” “用處可大啦!上天的飛機,下海的潛艇都用得著。它還能做水晶眼鏡、水晶首飾。”毛主席說到這裡,陡然想起什麼,“對了,去年我們到莫斯科訪問,你不是也見到了列寧的靈柩嗎?那就是用水晶做的。”毛主席的一番話,使李銀橋不由再一次拿過照片細看了起來。 “這么大的寶貝哪裡挖出來的?”他問。 “東海。江蘇省的東海縣,那兒產的水晶。”毛主席雄渾的話聲在屋裡迴蕩。

原來,在一個月之前,東海縣房山鎮柘塘村副業隊,在地下挖出一塊高約2 米,寬達1米,重3.5噸的“水晶王”,農民們欣喜若狂,異口同聲要把這無價之寶送到北京,獻給偉大領袖毛主席。水晶這么大,怎么運法呢?縣委決定先拍張照片,寄給毛主席。於是,一份關於東海出土大水晶的報告與實物照片就在幾天后寄到了北崐京中南海。 這刻兒,毛主席拿著照片,凝視片刻後,感慨道:“我們國家地大物博,儲孕著許多寶藏,這些寶藏一旦開發出來,我們的國家會更強大,人民會更富裕。”

這一天,毛主席又吩咐秘書將東海的水晶照片及有關材料轉送給周恩來總理,指示要好生保護這一稀世之寶。後來,在地質部部長李四光及何長工的親自過問下,有關部門與東海縣取得聯繫,將這塊“水晶王”運到了北京,存進了正在籌建的中國地質博物館。新中國成立10周年之日的1959年10月1日,亦即中國地質博物館開館之日,“水晶王”作為第一批新中國成立後所發現的自然寶物公布於世,從此而崐名揚中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