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北村

水北村位於分宜縣城西郊,區域面積14.6平方公里,4384畝耕地,9000畝山林,轄18個自然村810戶,2926人。多年來,水北村按照中央和省、市、縣的要求,紮實深入開展“民主法治村”創建活動,全面推進基層民主法治建設和新農村建設。水北村已建設成為組織健全有力、民主制度完備、管理規範有序、服務優質配套、活動豐富多彩、道德風尚良好、人際關係和諧的新型農村。

基本信息

江西省吉水縣水南鎮水北村

1、江西省新余市分宜縣分宜鎮水北村

區域概況

該村曾先後獲得了新余市“民主法治示範村”、江西省計畫生育工作合格村、江西省農村先進黨支部、新余市“四五”普法先進單位、江西省黨的建設紅旗單位、江西省十大文明村莊、全國計畫生育協會先進單位、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先進村鎮等榮譽稱號。
2000年來,水北村按照全國文明村鎮的標準,因村制宜,突出重點,圍繞“新產業、新生活、新面貌、新風尚、新農村”建設,帶領民眾探索出一條“產業強村、環境立村、文明建村、民主管村”的發展新路子,使全村建設成為領導班子堅強有力、創建工作紮實有效、思想道德風尚良好、科教文衛穩步發展、社會治安秩序安定、環境面貌整潔優美、法治民主制度健全、農村經濟發展壯大的新水北。

產業強村

該村重點抓了三個發展。一是發展特色產業。採取統一引進良種、統一規劃土地、統一生產規程、統一技術指導、統一收購銷售及產業帶基地、基地帶農戶、大戶帶小戶、公戶帶農戶和股份合作、租賃、承包、拍賣等經營模式,實施扶優扶強產業戰略。全村相繼建立和形成了萬畝丹桂苗木花卉基地、500畝翠冠梨基地、500畝葛根藥材基地、1000畝黃梔子藥材基地以及優質水果、優質蔬菜等特色產業基地共9個,產業基地總面積達6000餘畝。採取最佳化結構、改良品種、擴展規模等措施,建立了大型生態養殖場、立體養殖場及漁業基地。目前18個自然村形成了“一村一品”或“一村多品”產業新格局。二是發展新經濟組織。按照“民辦、民營、民受益”的原則,引導和幫助農民組建起苗木花卉協會、果業協會、養殖協會等民間新經濟組織,從而提高了農民組織生產經營能力。三是發展“龍頭立業”。採取抓招商引資、抓技術改造、抓市場行銷、抓規模擴張等措施,發展龍頭工副企業,使香精加工廠、肉製品加工廠、採石場、環保機磚廠等民營工副企業形成了規模效益。特色產業和“龍頭”企業成為支撐全村“經濟大廈”的支柱,使集體和農民收入連年大增。

環境立村

該村主要採取了三條措施。一是抓生態環境建設。實施了“藍天、碧水、綠色”三大工程。近年改造農田3300畝,完成排灌道、機耕改造6000米,成為全縣面積最大的生態農業基地。二是抓村落新村建設。以村容村貌整潔為目標,不斷改善村落人居環境。按照村莊規劃好、道路行走好、衛生防病好、社會治安好、環境美化好“五好”和“六改四普及”新村建設目標,因村制宜,量力而行,突出特色,穩步推進村落新村建設。按照人畜分禽、異地置換、拆舊建新的模式,科學編制了18個自然村的建設規劃。共拆除舊房面積3.6萬平方米,200多戶興建房屋面積4萬餘平方米。6個村落新村實現了亮化、綠化、美化、硬化、淨化“五同步”,且形成了居住區、休閒區、家禽飼養區等功能區及“田園式”新村落。三是抓社會事業建設。近年,新修水泥公路17公里,成為全市率先實現個個自然村通水泥公路村;全村家家戶戶用上自來水;在村部興建了宣傳教育室、圖書閱覽室、娛樂活動室、體育健身室等活動中心;村里建立了低保金、獎學金、長壽金、困難救助、合作醫療等社會保障制度,全村農民參加新型合作醫療率達100%,且每個村落配有1名衛生保健員;五保戶實行了集中和分散供養。

文明建村

該村重點抓了三大教育。一是抓知識教育。即文化基礎知識教育、農業科技知識教育、方針政策知識教育、思想道德知識教育、法律法規知識教育等。在教育形式上,著眼於便民、助民、利民,採取了辦班培訓、牆報宣傳、圖片展覽、電教講座、巡迴宣講、基地觀摩、文藝表演、知識競賽等形式。二是抓主題教育。在村民中持續開展了“五愛三德”、“倡導文明新風,共建美好家園”、“精神立家、勤勞富家、科技興家、守法持家、綠化美家”和“八榮八恥”等系列主題教育。同時,結合主題教育活動,利用各個村落興建的文體活動場所,每逢傳統節目組織農民開展了富有鄉村特色、寓教於樂的民眾性文體活動,豐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陶冶了村民的思想情操。今年“5·12”四川汶川地震後,全村農民自發向災區捐款32300元。三是抓典型教育。注重拿典型引路,用標兵樹人。每年都要評選表彰一批先進典型。如分別評選表彰好母親、好婆婆、好媳婦、好妯娌、好黨員等先進人物。每年,組織開展了“文明新風戶”、“遵紀守法戶”等系列創評活動。目前,全村“新風戶”“守法戶”占農戶總數的95%以上。還湧現了“全國尊老愛幼好媳婦”郭桂娥、全省老齡工作先進個人李謀華等一批先進典型。

民主管村

該村著重抓了三個建設。一是抓村組幹部隊伍能力建設。按照“把有本事的人培養成靠得住的人,把靠得住的人培養成有本事的人”的原則,近年把創業創新中的各類能人選拔充實到村“兩委”班子和村民小組崗位上。村“兩委”班子嚴格執行了組織制度、工作制度、學習制度,團結協作,科學決策,民主管理,與民眾關係融洽和諧。二是抓黨員隊伍能力建設。組織黨員縱深開展了“保先教育”、“三培兩訓”、“先鋒儲績”、“設崗定責”等系列活動。80%以上的黨員成為“兩帶能人”,且分別創辦領辦了產業示範基地或經濟聯合體。如黨員萬壽清、劉元寶、李小平等分別領辦了農業產業基地,各自帶領數十戶農民增收致富。三是抓村民自治能力建設。村建立了關工委、老年協會、治保會、紅白理事會、禁賭協會等民眾性自治組織。這些民眾自治組織在村落經濟、文化、衛生、治安、救助等各個領域發揮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同時,村里建立了每年一次的村民會議制度、每季度一次的村民代表會議制度、每月一次的“民主日”活動及“一事一議”等制度,成立了財務公開監督小組,民主理財小組等組織。

2、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斜灘鎮水北村

水北村位於斜灘鎮的西北部,東與香菇山隔溪相望,西南與山田村接壤,北鄰清源鄉,距鎮所在地10公里,距縣城42公里。該村總面積3.66平方公里,現轄水北、荷葉坑、後坑等3個自然村,計12個村民小組,總戶數143戶,總人口763人,世居民族均系漢族。
水北村姓氏以何、許諸姓為主,雜姓有吳、范、謝、柳、陳、胡、包、朱、符、邱、張、葉等姓,其中吳氏祖先最早遷入水北村,接著何氏始祖遷入水北,最後形成現在多姓氏的村落。
由於水北村處於海拔較高的山地,且無常年積蓄雨水的低洼地勢,致使該村飲用水資源匱乏,祖先們遂將其命名為“水不”。隨著時間的推移,村民發覺“水不”聽起來甚感不雅,於是取與地方方言“水不”諧音的水北作為該村的村名,並沿用至今。
據記載,壽寧未建縣前,水北村隸屬於福安;明景泰六年(1455)建縣後,始隸屬壽寧;民國時期,屬斜灘鄉;建國初期隸屬斜灘區人民政府;一九六五年撤區並社,屬斜灘公社;一九八四年十月恢復鎮建制後,隸屬於斜灘鎮人民政府。
水北村地處偏僻,歷來外出讀書、經商者寥寥無幾,文化單調,世代過著清苦貧困生活,正如民謠:“棕衣當棉襖,地瓜當糧草,火篾當油燈,天暗就去倒。”正是水北舊時生活的寫照。窮人貧苦,參加革命很有決心,當地後坑、荷葉坑都有紅帶會活動,湧現了一大批革命志士,1933年8月,由下東區林紅杏、繆嚇珍、繆嚇低等人在水北村開展革命活動,經過發動民眾,於9月間成立水北村蘇維埃政府,並在水北一帶組織了貧農團,成立了紅帶隊,共有隊員23人。用游擊戰攻打斜灘等地的反動基地。1934年2月攻打福安山腰失敗後,一部分紅軍隊員參加閩東紅軍,其餘隊員解散回家。
水北村保存了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古民居、古建築。位於水北村水尾有一宗寺廟,始建於清同治年間,因年久失修,且在80年代後期遭遇洪水的襲擊,大部分設施已被沖毀。在90年代初期在原處重新修繕,內設觀音娘娘、何八公、何九公等多尊塑像。
早在70年代前,水北村油茶種植面積達540多畝,年產茶油6噸,在村中設有一家榨油加工廠(水榨),1970年開始,隨著福鼎大白茶、福雲6號種植規模的擴大,原有的油茶林面積逐年消減,水榨也不復存在。80年代前,水北村還有種植苧麻的傳統,如今織麻已經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遠,但在許多農戶家中還保存著織布機和有關設備,是典型的“男耕女織”傳統生活。
改革開放以來,水北村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顯提高,水、電、路、通訊、電視等各項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