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磷族氧化物

氮磷族氧化物(oxypnictide),是指具有氮族元素(第5族元素,即氮、磷、砷、銻及鉍)、氧以及其他元素的化合物。

簡介

氮磷族氧化物(oxypnictide),是指具有氮族元素(第5族元素,即氮、磷、砷、銻及鉍)、氧以及其他元素的化合物。

結構

稀土過渡金屬氮磷族化合物(rare-earth transition-metal oxypnictide, ReTmPnO),如ReFePO、ReRuPO,及ReCoPO,具有鋯銅矽砷型(ZrCuSiAs-type)的結構(常溫下,空間群為P4/nmm)。

超導材料

稀土過渡金屬氮磷族化合物(rare-earth transition-metal oxypnictide, ReTmPnO),科學家發現其中當過渡金屬為鐵或鎳(Tm = Fe, Ni),氮族元素為磷或砷(Pn = P, As)時,化合物在低溫下具有超導現象。其中,鐵基氮磷族化合物中,將部分氧以摻雜的方式用氟作部分取代,可使LaFeAsOF的臨界溫度達到26K,在加壓後(4 GPa)甚至可達到43K。從此開啟對此類化合物的研究熱潮。此系統亦被簡稱為“1111系統”。此化合物的發現,非但再度打破了由MgB保持的非銅氧化物超導體(non-cuprate superconductor)的臨界溫度紀錄,其含鐵元素同時具有超導的特性也受人注目。

受到上述“1111系統”的啟發,ThCrSi結構的鹼土金屬氮磷族化合物(ATmPn,非氧化物)亦被發現,具有臨界溫度約30至40K的超導性,如BaKFeAs(38 K)。此系統亦被簡稱為“122系統”。如同氧化物超導體,“1111”與“122”系統的超導來源也是由層狀結構中的FeAs層貢獻,藉由不同價數的離子摻雜或是氧缺陷,可提升FeAs層載子的濃度,進而引發超導。

歷史

1990至2000年代,具ZrCuAsSi結構的稀土過渡金屬氮磷族化合物(rare-earth transition-metal oxypnictide, ReTmPnO)陸續被發現。但並未有人發現其中的超導現象。

2006年起,日本的Hideo Hosono團隊即發現磷化物(LaFePO或LaNiPO)在低溫下展現超導性,但是由於臨界溫度皆在10K以下,並沒有引起極大關注及興趣。

直到2008年,Hosono團隊發現在鐵基氮磷族氧化物中,將部分氧以摻雜的方式用氟作部分取代,可使LaFeAsOF的臨界溫度達到26K,在加壓後(4 GPa)甚至可達到43K。其後,中國的聞海虎團隊,發現在以鍶取代稀土元素之後,LaSrFeAsO亦可達到臨界溫度25K。其後,中國的科學家陳仙輝、趙忠賢等人,發現將鑭以其他稀土元素作取代,則可得到更高的臨界溫度;其中,SmFeAs[OF]可達55K。另外,將鐵以鈷取代(LaFeCoAsO),稀土元素以釷取代(GdThFeAsO),或是利用氧缺陷(LaFeAsO)等方式,也都可以引發超導。

同樣在2008年,受到上述“1111系統”的啟發,ThCrSi結構的鹼土金屬氮磷族化合物(ATmPn)亦被發現,在將BaFeAs中將鹼土金屬(IIA)以鹼金屬(IA)部分取代,亦可得到臨界溫度約30至40K的高溫超導體,如BaKFeAs(38 K)。此系統亦被簡稱為“122系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