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資料處理

氣象資料處理,是因為各地基層氣象部門收集的多種氣象要素都是當地的氣象資料,要將這些資料利用,就要將單個觀測點的資料匯總起來,將同一時間的氣象資料標註到一張天氣圖上,然後通過劃等壓線、等溫線、濕度、風向風速線,標註雨區、鋒面、高壓低壓等,分別生成高度圖、溫度圖、流暢圖等等多種圖,供預報員使用,還可以根據一定的預報模式,通過實況數據生成模式圖,預測未來天氣,所以,要將氣象資料進行處理。

氣象資料處理

正文

運用電子計算機對各種觀測或探測手段所獲取的大氣狀態和現象的資料進行加工和管理。有時也稱氣象資料加工。按時效不同,可把氣象資料分為實時資料和非實時資料兩種。前者主要是供科學研究等方面使用。若按加工過程分類,有原始資料和加工資料兩種;若按記錄方式分類,又有數位化資料和模擬式資料(如氣壓、溫度、濕度自記曲線)兩類。
實時資料加工要求迅速、及時,主要通過電子電腦程式控制,把從資料傳輸系統接收的資料進行識別、分類、質量檢查和編集,再按需要送往各個終端或天氣預報用的電子計算機系統,供實時使用,同時將資料記入磁帶等存儲載體,供非實時加工使用。
非實時資料常采取事後收集加工的方式,沒有嚴格的時限要求,因而可以加工得更加完善。對模擬式資料,需經過數值化並記錄到電子計算機載體上。對上述資料一律先進行嚴格的質量自動控制,獲得規格和質量標準統一的數據集,然後根據需要進行不同的加工。加工成品除及時出版外,還全部存儲在標準磁帶上,以供進一步統計加工用,並攝錄在縮微膠片或膠捲上,以便利氣象資料的自動化管理和服務。
從20世紀30年代出現電磁機械式卡片分析計算機以來,一些國家就陸續建立起氣象資料處理的機械化系統。電子計算機問世後,不少國家已陸續採用電子計算機加工氣象資料。隨著未來大容量存儲載體和電子計算機網路的建立,用戶將能自動檢索和利用網路中的電子計算機系統來獲取或加工所需資料。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