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單胞菌肺炎

氣單胞菌肺炎

氣單胞菌屬(Aeromonas)目前有10個菌種,主要有嗜水氣單胞菌、豚鼠氣單胞菌及溫和氣單胞菌等。以往多認為氣單胞菌是一種低毒力的條件致病菌,傳染源為帶菌動物和患者,有原發病者如血液病、肝硬化、腎病、腫瘤以及使用廣譜抗生素過程中等均易感本病。

基本信息

病因

本菌屬為革蘭陰性短桿菌,(1~4)μm×(0.4~1)μm,排列成單或成雙,兩端鈍圓,單鞭毛,有穿梭樣動力,無芽胞,有薄莢膜。本菌屬需氧及兼性厭氧菌。在血平板上形成灰白色、光滑、濕潤、凸起、直徑2mm左右菌落,76%菌株有β型溶血環,3~5天菌落成為暗綠色。在腸道選擇性培養基(如S.S、EMB、麥康凱瓊脂平板等)上形成乳糖不發酵菌落,菌落較混濁、乳灰色無臭味。氧化酶試驗陽性,可與大腸桿菌區別。本菌屬對糖類的利用是發酵型的,產酸或產酸產氣,以資與假單胞菌屬區別。在30℃條件下培養本病菌,在葡萄糖、甘露醇、麥芽糖和海藻糖中產酸,通常伴有產氣;還在蔗糖、阿拉伯糖、山梨醇中產酸產氣。本菌的抗原結構尚不清楚。

臨床表現

1.肺炎型

常繼發於某些慢性病,如血液病、肝硬化、尿毒症、腫瘤等。肺部損害時可出現發熱、咳嗽、咳痰、胸痛等症狀,若合併敗血症,則預後較嚴重。

2.急性胃腸炎型

主要表現有低熱(38℃以下)、噁心、嘔吐、腹痛、腹瀉,呈水樣便或霍亂樣腹瀉。腹瀉有時遷延數周。一般臨床表現輕,無併發症,病程較急性菌痢為短。

3.局部皮膚感染型

傷口因接觸污染的土壤、水源後可發生局部感染。局部可呈現潰爛、壞死或蜂窩織炎以及皮膚軟組織膿腫。

4.其他

可累及其他多種臟器,如發生腦膜炎、膽囊炎、骨髓炎、心內膜炎、骨關節化膿性炎症和壞死性肌炎等。

檢查

1.實驗室檢查

(1)直接塗片 一般可以採取痰液、膿汁和糞便標本,經直接塗片,乾燥固定用革蘭染色後鏡檢。氣單胞菌呈革蘭陰性短桿菌、兩端鈍圓、無芽胞。

(2)細菌培養 標本可用磷酸緩衝劑於4℃作低溫冷增菌,每隔1、3、7天移種於麥康凱平板,可直接分離接種於麥康凱平板,然後置35℃培養24h,本菌屬呈乳糖不發酵菌落,菌落較混厚、灰白色、大小在1.5~2mm。

2.其他輔助檢查

X線表現有大葉性肺實變或瀰漫性斑片狀陰影,少數呈支氣管肺炎或兩側肺外周浸潤。

診斷

診斷須結合臨床綜合判斷,參考流行病學史,若血、痰液培養陽性可確診,若肺炎合併胃腸炎型者,糞便培養可獲得致病菌,有助於診斷。

治療

本菌對鏈黴素、慶大黴素、卡那黴素、氯黴素、磺胺甲惡唑(SMZ)、多黏菌素B均高度敏感,對四環素中度敏感,因可產生β-內醯胺酶,故對多數青黴素和頭孢菌素均不敏感。最近發現有對氯黴素、鏈黴素耐藥株。在較長期用藥中應密切注意藥物的毒副反應,尤其是氯黴素對骨髓的抑制作用。此外,應積極治療原發病並輔以對症及支持療法。胃腸炎型者通常為自限性經過,一般無需抗菌治療;對重度腹瀉者應及時補充水和電解質,可加用諾氟沙星、環丙沙星、氧氟沙星、司氟沙星(司帕沙星)等喹諾酮類抗菌藥物。

預防

1.避免進食被污染的水和食物。

2.儘量不與患者和有病動物接觸。

3.積極治療原發病,嚴防交叉感染的發生,提高機體抵抗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