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指數

氣候指數

地理學(一級學科)氣候學(二級學科):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氣候要素組成的表示某種氣候特徵的量。海洋科技(一級學科);海洋科學(二級學科);海洋氣象學(三級學科):由兩個或多個氣候要素組成的表示某種氣候特徵的量。主要包括乾燥指數、濕潤指數和季風指數等。

氣候指數

正文

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氣候要素組成的表示某種氣候特徵的量。它包括乾燥指數、濕潤指數、季風指數和大陸度等。主要用於氣候分類與區劃。
乾燥指數 又稱乾燥度。它是可能蒸發量與降水量之比,表示氣候乾燥的程度。
濕潤指數 又稱濕潤度,它是乾燥指數的倒數,表示氣候的濕潤程度。
用降水量與蒸發量之比來描寫氣候的特徵,是蘇聯В.В.多庫恰耶夫和Г.Н.維索茨基在20世紀初提出和發展起來的。由於可能蒸發的計算方法不同,所以有多種乾燥指數和濕潤指數的表示方式。如:法國E.de馬東以年平均氣溫反映可能蒸發,他表示的濕潤指數為

氣候指數

式中P為年降水量(毫米),為年平均氣溫(°C)。蘇聯Г.Т.謝利亞尼諾夫以高於 10°C的積溫的0.1倍表示可能蒸發,他表示的濕潤指數為

氣候指數

式中P′為氣溫高於10°C時期的總降水量,Σ堸為同時期的積溫。濕潤指數大於1時,表示空氣濕潤,小於1時,則表示空氣乾燥。蘇聯М.И.布德科以輻射差額反映可能蒸發,他表示的乾燥指數為

氣候指數

式中P為年降水量,Qd為地面年輻射差額,L為蒸發潛熱。乾燥指數大於1時,表示降水量少於蒸發量,空氣乾燥;小於1時,表示降水量大於蒸發量,空氣濕潤。乾燥指數在氣候區劃中使用最為廣泛。
季風指數 表示季風強弱和季風穩定程度的量。它有不同的表示方式:
1908年,奧地利 J.von漢恩利用八個方位的地面風向圖將季風指數定義為:1月減7月風向頻率的最大差值同7月減1月風向頻率的最大差值之和。1957年,蘇聯С.П.赫羅莫夫提出在 1月、7月盛行風轉換角大於120°的地區內,將這兩個月盛行風的平均頻率作為判別季風穩定程度的指數,其數值大於40%的區域稱為季風區,相應的平均風力作為判別季風強弱的指數。1962年,中國高由禧等提出新的季風指數,即以1月和7月的同風向與反風向最大頻率差之和來表示季風的穩定程度;並以冬夏盛行風向之間的轉換角度(季風角),表示其明顯程度。
大陸度 為大陸度指數的簡稱,表示某地氣候受大陸影響的程度。氣溫、降水、濕度等氣象要素都能顯示大陸影響的強弱,其中尤以氣溫年變化為顯著。最常見的大陸度指數是以氣溫年較差作為基礎的。由於氣溫年較差受海陸相對位置和緯度的影響,有許多以氣溫年較差等表示大陸度的經驗式。其中套用最廣的是波蘭W.戈爾琴斯基的經驗式:

氣候指數

式中D 為大陸度,Δθ為氣溫年較差,嗞 為緯度,C 為經驗比例係數。假定在純受海洋影響的地區(如大洋中心)的大陸度為零,在純受大陸影響的地區(如蘇聯的上揚斯克)的大陸度為100,可得C=1.7,則上式便成為

按照戈爾琴斯基經驗式,北京、上海和蘭州三地的大陸度分別為61.7、57.7、64.3。
大陸和海洋對氣候的影響非常複雜,以氣溫年較差為標誌的大陸度,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大陸的影響。除上述經驗式外,尚有分季節計算大陸度的,以降水和太陽輻射所對應的溫度效應表示的,或綜合幾個氣象要素來表示的等。然而它們都因為只能反映某些方面的特徵而帶有局限性。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