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盟福州市委員會

民盟福州市委會於1953年1月4日正式成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積極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服務,特別是在參加文教建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盟市委連續四年獲得民盟福建省委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組織一等獎和福州市政協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先進單位稱號。 近年來,盟市委積極參與海西“春風、春雨”行動,開展扶貧幫困、支教助學和“科技、文化、衛生”下鄉等社會服務活動26場(次)。


民盟福州市委會於1953年1月4日正式成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積極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服務,特別是在參加文教建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民盟福州市委堅持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綱領,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堅持“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確立了中國民主同盟參政黨的性質、地位和作用,將民盟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的軌道上來,認真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的職能,服從和服務於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發動盟員積極投身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贏得了社會的讚譽,鞏固和發展了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
福州民盟組織目前為第十二屆委員會。歷屆市委主委吳從征、嚴叔夏、周問蒼、胡兆炘、趙家欣、朱檉、高翔;現任主委林治良 ,副主委鄒自振、林俐達、劉福蓮、李仲才、張德耀。
民盟福州市委會下轄5個區工委, 2個縣(區)工作委員會,64個基層組織。截至2010年10月底,全市共有盟員 1515人,平均年齡55.5歲。
民盟福州市委會於1998年以來連續五屆被福州市委、市政府授予“福州市文明單位”稱號,2005年被福州市委、市政府授予“福州市實施“春風行動”城區“三個一”工作先進單位”稱號,2005年、 2009年分別被盟中央授予“民盟基層組織建設先進單位”、“中國民主同盟盟務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近年來,盟市委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用科學發展觀統領民盟各項工作,把促進科學發展作為參政黨履行職能的第一要務;發揮民盟界別優勢,努力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獻計出力;進一步加強自身建設,全面提高履行參政黨職能的能力和水平。2006年以來,盟市委提交的《提升農業科技水平,支撐我市新農村建設》等5件集體提案先後得到省市主要領導的批示並取得較大社會反響,《關於加強福州市臨港工業入海污染控制的對策建議》等13件提案被評為市政協重點或優秀提案。盟市委提供的《關於制定<福州市專利保護與促進的若干規定>的議案》被列為福州市人大立法案;《加大垃圾分類處理的管理,為海西建設提供優質的環境》被列為福建省人大重點議案;《加快發展社區養老服務業,提高居家養老水平》被評為福建省政協重點提案。盟市委每年向有關單位報送近百條社情民意信息,其中全國政協採用5條,中央統戰部採用7條、省委辦公廳採用13條,省政協採用59條,省、市領導批示40人(次),信息《關於在社區推行“錯時工作制”的建議》、《關於愛滋病問題》獲評福建省政協、福州市政協好信息一等獎。盟市委連續四年獲得民盟福建省委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組織一等獎和福州市政協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先進單位稱號。盟市委圍繞教育、文化、科技、環保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方面共開展了30多個課題調研,所形成的調研報告內容詳實、論據充分、條理清晰,得到了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2007年由盟市委提供的調研報告《實施品牌戰略,推進“海西”經濟發展》、《關於控制臨港工業入海污染的對策研究》分別獲得第三屆“海西區建言獻策論壇”二等獎和三等獎。
近年來,盟市委積極參與海西“春風、春雨”行動,開展扶貧幫困、支教助學和“科技、文化、衛生”下鄉等社會服務活動26場(次)。做好對永泰縣漁溪村、晉安區北峰鄉、連江縣天竹村和永泰縣蓋洋村等村鎮的掛鈎幫扶工作,發動盟員為村國小捐資1.7萬元改善辦學條件,向貧困村民發放補助慰問金2.2萬元,組織盟員100餘人(次)舉行科技幫扶、義診送藥等活動,支持天竹村的經濟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出謀劃策,獻計出力。開展“農村教育燭光行動”,組織盟內教育專家、學科帶頭人到福清、連江開展農村教師培訓、名師點評、心理諮詢等活動;在對口幫扶的軍門、瓊河社區開展 “送溫暖、獻愛心”系列慰問活動,發動盟員設立愛心基金,為社區困難居民送暖、送醫、助學。組織盟員踴躍向汶川地震、台灣8·8颱風、特奧會愛心捐助活動、貴州畢節地區 “同心水窖”、閩西北地區抗洪救災捐款,通過各種渠道捐款達42萬餘元,為援建四川災區民盟希望國小捐款13.96萬元,支持了災後重建工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