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典藏

民國典藏

《民國典藏》中華民國錢幣郵票典藏收藏了珍貴的孫中山先生頭像郵票10枚,中華民國中央銀行發行的紙幣4枚,民國最後一套紙幣,流通僅4個月零6天即遭停用的廣東省銀行發行的大洋券8枚,廈門銀行發行的紙幣4枚。 1949年6月6日,中華民國政府為籌備戰爭物資,特發行新版紙鈔,這也是中華民國政府在大陸地區發行的最後一套紙鈔。 特殊歷史時期的特殊產物—廈門勸業銀行紙幣4枚1938年5月13日,廈門淪陷。

簡介

《民國典藏》中華民國錢幣郵票典藏藏品豐富,均為六十年前發行的珍貴錢幣文物,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收藏鑑賞價值和投資價值。
《民國典藏》中華民國錢幣郵票典藏收藏了珍貴的孫中山先生頭像郵票10枚,中華民國中央銀行發行的紙幣4枚,民國最後一套紙幣,流通僅4個月零6天即遭停用的廣東省銀行發行的大洋券8枚,廈門銀行發行的紙幣4枚。

發行背景

1911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了2中國的帝制,創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共和政體“中華民國”,開啟了民主共和新紀元。2011年辛亥革命成立100周年,特別策劃推出《民國典藏》中華民國錢幣郵票典藏。

藏品內容

人物郵票世界之最—孫中山像珍貴郵票10枚
偉大的民主革命者先驅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封建專制統治,創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民國典藏圖片
他的豐功偉績,受到了世世代代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緬懷。以孫中山先生形象為圖案的郵票,用以各種不同紀念形式多次發行。自從1912年開始發行印有孫中山像郵票開始至今近百年中,不僅中國(包括港、澳、台)大量發行多種多樣郵票,外國也曾以不同紀念方式多次發行紀念郵票。
孫中山像郵票之數量在以人物為主的郵票發行史中堪稱世界之最。其使用時間長,用原版票加蓋種類多,使用範圍廣。並且還發行明信片、郵簡、郵資封、小本票等。在以人物題材為主的郵集中,郵品種類最全面。因此,近年來有很多集郵愛好者以孫中山像郵票組集參展,並多次在國內、國際郵展中獲得大獎。
特殊歷史時期永恆的文物級見證—民國三十八年廣東銀行大洋券8枚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戰爭進入最後決戰階段,隨著人民解放軍的日益壯大,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陷入困境。風雨飄搖的中華民國政府妄圖反撲,在其統治區域實行更為嚴苛的賦稅和貨幣政策。1949年6月6日,中華民國政府為籌備戰爭物資,特發行新版紙鈔,這也是中華民國政府在大陸地區發行的最後一套紙鈔。此套貨幣全套共八枚,包括主幣:壹百元、拾元、伍元、壹元及輔幣:伍角、壹角、伍分、壹分八種面值;正面圖案為中國民族主義革命領袖、“國父”孫中山先生頭像,背面圖案為“廣州中山紀念堂”,發行年份為民國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如今,該版紙鈔已沉澱整整六十年,由於存世量日漸稀少,價值珍貴,被後人稱為“民國鈔王”。
“民國鈔王”見證了民國政府統治大陸的最後日子,堪稱特殊歷史時期永恆的文物級見證。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自此解放全中國的熱情在全華夏大地上高漲。在廣州偏安一隅的國民黨政府萬萬沒有料到,12天后,也就是1949年10月12日解放軍就如天降神兵般進駐廣州,國民黨軍隊不堪一擊節節敗退,只得被迫從廣州退守台灣。隨著民國政府在大陸地區統治的瓦解,這套發行於6月6日的紙鈔也在流通了短短的4個月零6天后就退出了流通,成為中華民國歷史上流通時間最短的一套紙鈔。
特殊歷史時期的特殊產物—廈門勸業銀行紙幣4枚
1938年5月13日,廈門淪陷。日本侵略者為實現其“以華制華”毒計,到處收買搜羅民族敗類,遂於6月20日成立偽“廈門治安維持會”。1939年3月,日本侵略者又找到了一個傀儡,名叫李思賢,此人抗戰前在廈門任律事會會長,後認賊作父,於1939年7月出任特別市市長。1940年2月16日, 日偽政府出資80萬元授意殷雪輔、陳長福、金馥生髮起組織“廈門勸業銀行”, 並發行紙幣。 殷離任後,由李思賢(偽市長)任董事長,吳瑞琨任經理。“廈門勸業銀行”流通券前後流通不到一年,存世較少。
該券面額共五種,即伍角券、壹角券、伍分券、壹分券。正面上方印有“廈門勸業銀行”6個字。“廈門勸業銀行”是抗日戰爭期間廈門的日偽政權組建的。其發行的貨幣,是日軍對廈門進行經濟侵略的工具。廈門勸業銀行錢幣,是特殊歷史時期的特殊產物,可謂是“空前絕後”,其對研究日軍當時對閩南的侵略提供了新的證據,特別是發行日偽紙幣,明顯透露了日本帝國主義瘋狂掠奪中國財富的狀況,是日本侵華的有力證據,是留存至今的“活化石”;其流通的時間之短,在中外紙幣的歷史上也極為罕見;另外,由於紙幣的特殊性,博物館都爭相收藏。可以說,在這許多年的抗戰過程中,飽經滄桑歷史發展長河中,保存至今絕對是一個奇蹟!具有極高的文物研究價值,也決定了它特殊的歷史地位和文物價值,而它的歷史和文物價值,必然反應到它的價格上,而且早晚有一天價格與價值會相統一、相一致。
民國紙幣方寸之間展歷史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紙幣的國家之一,早在北宋天聖元年,朝廷就設定了歷史上第一個官方紙幣發行機構“益州交子務”。到了清末民初時期,隨著外國銀行的進入及國內銀行業的興起,中國的紙幣發行步入了鼎盛時期。民國紙幣的種類有軍用票、關金券、金元券、銀元券、銅元券、法幣、商業銀行與特種銀行票及各省地方金融機構發行的紙券等很多種。
民國紙幣是當今收藏界的一大熱門,它給人們帶來不僅是收藏的快樂,而且更能令人感悟歷史。民國紙幣因問世時間較長,且其品種和版別又非常複雜,使集幣愛好者的收藏難度大為增加,但民國紙幣本身所固有的收藏價值是其他任何收藏品無法比擬的。因民國時期特殊的歷史原因,民國紙幣的收藏價值與其面額高低多半關係不大,主要與其品種珍貴與否有關,例如有孫中山頭像的紙幣比無頭像的紙幣價值要高些;各省地方銀行發行的紙幣因存世量較少,一般比中央銀行發行的紙幣價值要高;題材上佳的比題材一般的價值要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