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運動

民主運動

1930年代地下鬥爭時期,馬共在馬來族中的工作很少開展,主要是因為當時馬來族工人的數量很少,馬來文版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書籍幾乎沒有。 戰後和平鬥爭時期,隨著民眾鬥爭和政治運動的蓬勃興起,廣大馬來族民眾有了新的覺醒,馬共的馬來族工作也取得了良好的進展。 1960特別是1970年代以後,愛國民主運動有了持續的發展,馬來族貧苦農民開始行動起來。

上個世紀馬來民族的覺醒及運動
我國以糧食生產為主的傳統農村的勞動者,即農民,基本上來自馬來族。馬共的馬來族工作比較薄弱,這有其社會歷史原因。

歷史原因

1930年代地下鬥爭時期,馬共在馬來族中的工作很少開展,主要是因為當時馬來族工人的數量很少,馬來文版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書籍幾乎沒有。抗日戰爭時期,馬共的組織逐步把馬來族工作開展起來,但一時還沒有來得及加以鞏固。戰後和平鬥爭時期,隨著民眾鬥爭和政治運動的蓬勃興起,廣大馬來族民眾有了新的覺醒,馬共的馬來族工作也取得了良好的進展。抗英戰爭初期,馬共在各州特別是在彭亨州的馬來族工作有了很大成績,廣大馬來族農民紛紛投身於這場反帝愛國戰爭,但是,後來他們遭到了英帝國主義者的殘酷鎮壓。

據報章資料顯示,1957年馬來亞聯合邦宣布獨立以後,吉隆坡當局先後用“特權”、“建設”、以及“消滅貧窮”、“重組社會”等種種動人的口號進行宣傳,用以拉攏馬來族民眾。但是,廣大馬來族工農民眾和知識分子逐步認清了有關宣傳的箇中實質,明白了吉隆坡當局推行《新經濟政策》以及搞這些宣傳動作,主要在於讓馬來上層對國家資源進行巧取豪奪和積累他們本身的財富,並不是真心為了提高馬來貧苦工農的社會地位。1960特別是1970年代以後,愛國民主運動有了持續的發展,馬來族貧苦農民開始行動起來。眾所周知,1960-70年代,先後在雪州新山華玲、吉隆坡等地爆發了大規模的馬來族民眾鬥爭。

踏上1980年代,吉打稻農掀起了反抗官僚壟斷機構稻米局剝削的大規模示威遊行。1983年及以後,馬來社會開展了一波又一波的反對馬來民族統一機構(“巫統”)領導集團妄圖進一步實行獨裁統治的大規模民眾政治鬥爭,巫統當權派採取廣泛的鎮壓行動如“茅草行動”,以圖穩住本身在巫統和政府方面的統治地位,但事與願違,以至1980年代後期巫統分裂為“A”隊和“B”隊,導致巫統重新註冊。這些,在在標誌著廣大馬來族民眾的覺悟水平不斷提高。到了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颳起,巫統內部進一步分裂,副總理安華•依布拉欣琅鐺入獄,成為總理馬哈迪的階下囚,社會上爆發了聲勢浩大的“烈火莫熄”運動,廣大馬來族民眾捲入了這場鬥爭,成為這場鬥爭的主導力量。

民主運動民主運動

從歷史發展上看,在進步運動繼續發展,馬來族工人數量日益增加、進步的知識階層迅速擴展的情況下,隨著時日的推移,經過一切民主進步力量的積極努力,經過正反兩方面的教育,廣大馬來族民眾特別是知識分子必將進一步覺悟起來,發揮先鋒帶頭作用,馬來族的進步運動必將出現新的高潮。可以預見,馬來族的進步力量,今後必將在我國新的社會進步運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