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軸蕨

毛軸蕨

毛軸蕨隸屬於蕨科、蕨屬。 陸生蕨類,植株高達1m以上。毛軸蕨的根莖,清熱解毒,祛風除濕,利水通淋,驅蟲,主熱毒瘡瘍,燙傷,脫肛,風濕痹痛,小便淋痛,諸蟲症。主要分布在台灣、江西、廣東、廣西、湖南、湖北、陝西、甘肅、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等地。

基本信息

別名

毛蕨 飯蕨 蕨菜 苦蕨 巒大蕨 毛蕨菜 毛拳菜 密毛蕨

形態特徵

植株高達1米以上。狀莖橫走。葉遠生;長35-50厘米,基部粗約5-8毫米,禾稈色或棕禾稈色,上面有縱溝1條,幼時密被灰白色柔毛,老則脫落而漸變光滑;葉片闊三角形或卵狀三角形,漸尖頭,長30-80厘米,寬30-50厘米,三回羽狀;羽片4-6對,對生,斜展,具柄,長圓形,先端漸尖,基部幾平截,下部羽片略呈三角形,長20-30厘米,寬10-15厘米,柄長2-3厘米,二回羽狀;小羽片12-18對,對生或互生,平展,無柄,與羽軸合生,披針形,長6-8厘米,寬1-1.5厘米,先端短尾狀漸尖,基部平截,深羽裂幾達小羽軸;裂片約20對,對生或互生,略斜向上,披針狀鐮刀形,長約8毫米,基部寬約3毫米,先端鈍或急尖,向基部逐漸變寬,彼此連線,通常全緣;葉片的頂部為二回羽狀,羽片披針形;裂片下面被灰白色或淺棕色密毛,乾後近革質,邊緣常反卷。葉脈上面凹陷,下面隆起;葉軸、羽軸及小羽軸的下面和上面的縱溝內均密被灰白色或淺棕色柔毛,老時漸稀疏。

分布習性

台灣、江西(井岡山)、廣東、廣西、湖南(黔陽)、湖北(谷城、巴東)、陝西(秦嶺南坡)、甘肅(文縣)、四川、貴州、雲南、西藏(亞東、加仲卡)。生山坡陽處或山谷疏林中的林間空地,海拔570-3000米。也廣泛分布於亞洲熱帶及亞熱帶地區。模式標本采自印度尼西亞的Dindygul。

植物圖片

毛軸蕨 毛軸蕨
毛軸蕨 毛軸蕨
毛軸蕨 毛軸蕨
毛軸蕨 毛軸蕨
毛軸蕨 毛軸蕨
毛軸蕨 毛軸蕨
毛軸蕨 毛軸蕨
毛軸蕨 毛軸蕨
毛軸蕨 毛軸蕨

功能用途

分類:醫藥
【彝藥】幼嫩葉及根治濕熱痢疾,小便不利,婦女濕熱帶下,便秘《大理資志》。【傣藥】哥怕顧:根狀莖用於瘡毒(內服外敷)《滇省志》。
來源:《中國民族藥志要》,賈敏如、李星煒,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5

醫藥用途

根狀莖:澀,涼。祛風除濕,解熱利尿,驅蟲。用於風濕關節痛,淋證,脫肛,瘡毒,蛔蟲病。
來源:《中國中藥資源志要》,中國藥材公司,科學出版社,1994

植物特點

山野菜類蔬菜。蕨科蕨屬多年生草本植物。亦稱“苦蕨”、“反爪蕨”、“密毛蕨”、“毛葉蕨”、“飯蕨”。株高達1米以上。根狀莖長而橫走,有褐色茸毛。葉遠生,近革質,新葉幼小時反卷,老時葉片張開,葉上面光滑,葉下面密生灰白或淡棕色多細胞茸毛;葉片闊三角形或卵狀三角形,三回羽裂。孢子囊群生於小脈頂端的聯結脈上,沿葉脈分布。生於疏林下或陽坡上,在變質岩發育的酸性黃壤土中生長良好。省內各地均有分布。全草入藥。味微苦,其功效同蕨。採收與食用:4~6月採收芽葉反卷,未展開的嫩葉食用。參見蕨菜。
苦蕨即“毛軸蕨”。
毛軸蕨毛軸蕨

反爪蕨即“毛軸蕨”。
密毛蕨即“毛軸蕨”。
毛葉蕨即“毛軸蕨”。
飯蕨即“毛軸蕨”。

藥材知識

龍爪菜

【拼音名】LónɡZhǎoCài
【別名】蕨菜、鋸菜、飯蕨、苦蕨
【來源】
藥材基源:為蕨科植物毛軸蕨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teridiumrevolutum(Bl.)Nakai[PterisrevolutaB1.]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挖,洗淨,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陸生蕨類,植株高達1m以上。根莖長而橫走,粗壯,有銹色捲曲的節狀毛。葉遠生;葉柄長24-40cm,禾稈色,基部深棕色,在基部及葉軸、羽軸均被銹色捲曲的節狀毛;葉片薄革質,闊三角形或卵狀三角形,長30-80cm,寬30-50cm,三回羽狀裂;羽片4-6對,有柄,狹卵形,第1對最大,長20-35cm,寬12-20cm,二回羽片12-16對,幾無柄,線狀披針形,先端長漸尖,下部的較大,長8-12cm,寬2-3cm;末回羽片8-18對,互生,線狀披針形或狹三角形,微彎呈鐮狀,背面密生黃色捲曲的節狀毛;葉脈羽狀,側脈分叉。孢子囊群沿羽片邊緣著生於邊脈上成長的匯生囊群;囊群蓋線形,2層,為葉緣變質而反折的假蓋,外層膜質,邊緣有齒,內層薄膜質,邊緣撕裂狀。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570-3000m的山坡向陽處或山谷疏林中的林間空地。
資源分布:分布於西南及陝西、江西台灣、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西藏等地。
【性味】微澀;甘;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祛風除濕;利水通淋;驅蟲。主熱毒瘡瘍;燙傷;脫肛;風濕痹痛;小便淋痛;諸蟲症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或泡酒。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調敷。
【摘錄】《中華本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