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角豆芫菁

毛角豆芫菁

毛角豆芫菁,屬鞘翅目,芫菁科,拉丁名為Epicauta hirticornis Haag-Rutenberg,分布於湖北、江蘇、山東、河北、內蒙古、新疆、黑龍江。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中文名:毛角豆芫菁
拉丁學名:Epicauta hirticornis Haag-Rutenberg
綱:昆蟲綱
目:鞘翅目
科:芫菁科
功能類別:捕食性天敵
寄主昆蟲:蝗蟲
寄主危害作物:水稻、棉花、玉米

形態特徵

長11.5-21.5毫米;體寬3.6-6毫米。身體完全黑色,紅色,鞘翅烏暗無

光澤;腿節脛節上面具有灰白色臥毛,鞘翅外緣和端緣有時也鑲有很窄的灰白毛。頭略呈方形,后角圓;在複眼內側觸角的基部每邊有一個紅色、稍凸起、光滑的“瘤”。觸角11節,絲狀。前胸短,長稍大於寬,兩側平行,前端 l/3狹窄,在背板基部的中間有一個三角形凹窪。鞘翅基部窄,端部較寬。雌雄兩性區別較明顯:雄蟲觸角除末端一、二節外,每節的外側都具有黑色長毛;前足脛節外側具很密的黑長毛;腹部末節腹板後緣向前凹,呈弧圓形。雌蟲觸角較短細,側緣無長毛;前足脛節沒有濃密的黑長毛;腹末節腹板後緣平直。

生物學特性

在北方一年發生1代。在棉田已知捕食蝗蟲卵。

地理分布

湖北、江蘇、山東、河北、內蒙古、新疆、黑龍江

藥用價值

【別 名】:豆葉芫菁(《中國藥用動物志》)
【來 源】:為芫菁科動物毛角豆芫菁乾燥全體。
【功 效】:破血逐瘀,攻毒。
【主 治】:用於症瘕積聚,瘀血經閉,用於惡瘡腫毒。
【性味歸經】:辛、鹹,平。肝、肺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入丸散。外用:適量。
【藥用部位】:乾燥全體入藥。
【藥材的採收與儲藏】:夏、秋季捕捉。
【炮製方法】:置沸水中燙死,曬乾,用時需炮製,即和米同炒至米黃,取出去米,將蟲之頭、足、翅去淨即可。
【中藥化學成分】:全蟲含斑蝥素量較高。
【考 證】:始載於《中國藥用動物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