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柄短腸蕨

毛柄短腸蕨

毛柄短腸蕨具有清熱解毒、燥濕驅蟲的功效,主要用來治療腸炎、流感、瘡腫及腸道寄生蟲。

基本信息

藥用信息

Allantodia crinipes (ching) Ching.
【藥 名】:毛柄短腸蕨
【來 源】:為蹄蓋蕨科植物毛柄短腸蕨的根莖。
【功 效】:1.清熱解毒 2.燥濕驅蟲。
【主 治】:用於腸炎流感瘡腫及腸道寄生蟲。
【性味歸經】:微苦,涼,有小毒。大腸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一3克。
【別 名】:貫眾(廣西)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於台灣、廣東、廣西、貴州。
【考 證】:始載於《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味微苦,性涼,有小毒。有清熱解毒,祛濕、驅蟲的功能。用於腸炎、流感、瘡腫及腸道寄生蟲。

植物形態

常綠大型林下植物。根狀莖橫走、橫臥至斜升或直立,直立者高可達50厘米,直徑可達10厘米,先端密被鱗片;鱗片深褐色或黃褐色,線狀披針形或線形,先端細長捲曲,邊緣黑色並有小牙齒;葉疏生至簇生。

葉子形態

能育葉長可達3米;葉柄粗壯,長可達1米,直徑達1厘米,基部黑褐色,密被與根狀莖上相同的鱗片,並有易脫落的褐色、捲曲的短柔毛,向上綠禾稈色或綠褐色,漸變光滑;葉片三角形,長可達2米,寬達1米,羽裂漸尖的頂部以下二回羽狀或二回羽狀一小羽片羽狀半裂;側生羽片達14對,互生,略斜向上,中部以下的卵狀闊披針形,長達70厘米,上部的披針形,具短柄或基部貼生;小羽片達15對,互生,平展,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達20厘米,寬達4厘米,有短柄或無柄,先端長漸尖或尾狀,基部淺心形或闊楔形,兩側羽狀淺裂至半裂,或近似缺刻狀;小羽片的裂片達15對,略斜向上,先端鈍圓或平截,邊緣有淺鋸齒或近全緣,基部下側的1片常顯著較大;葉脈羽狀,在小羽片的裂片上小脈可達8對,單一,斜向上,達邊緣(基部上側1條有時不達邊緣)。葉乾後紙質,上面通常綠色或深綠色,沿羽片及小羽片中肋及主脈多少有白色或淡褐色、近球形的細小腺體,下面灰綠色,沿羽片及小羽片中肋及主脈有褐色、線形的小鱗片及單行細胞的短柔毛;葉軸和羽軸綠禾稈色,光滑。

孢子形態

孢子囊群線形,在小羽片的裂片上可達7對,多數單生於小脈上側,少數雙生,由小脈基部向上達其長度的1/2;囊群蓋褐色,膜質,邊緣睫毛狀,從一側張開,宿存。孢子近腎形,周壁明顯,具少數褶皺。

染色體

染色體數目2n=82。

分布地帶

本種為我國南方較為常見的一種大型常綠蕨類植物,主要生長於熱帶山地陰濕闊葉林下,分布頗廣,西起雲南(西北部怒江峽谷、西部、南部、中南部、東南部及東北部),北達四川(峨眉山、樂山、筠連)、重慶(縉雲山),向東經貴州南部(獨山、關嶺、冊亨)、廣西(隆林、百色、平南、大瑤山)、海南(白沙南高嶺、瓊中五指山、東方尖峰嶺)、廣東大陸山地及香港等沿海島嶼、福建南部(南靖、漳州)、浙江南部(平陽)達台灣(山地廣布);垂直分布的幅度也較廣,可從海拔100米左右的河谷及丘陵地帶,向上達1900米的山地。尼泊爾、印度、緬甸、泰國、寮國、越南、日本南部(九州及琉球)、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及熱帶澳洲、玻里尼西亞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印度尼西亞(爪哇島)。

植株特徵

本種形態多變在該屬中是特別突出的。其根狀莖兼具細長橫走、橫臥、斜升至直立各種形態;尤為奇特者,有時粗壯直立的根狀莖上側生細長橫走的匍匐根狀莖。植株大小及葉片分裂度的變化幅度也很大,初成熟植株的葉長有時不及1米,能育葉常為一回羽狀或為一回羽狀向二回羽狀過渡形態。由於形態多變,本種異名不少,能育葉一回羽狀的,先後被定名為 Allantodia veitchii (Christ) Ching 及 A. yaoshanica (Ching) Ching et C. H. Wang。
四川省峨眉山一帶草醫稱該蕨種為雞爪黃連,以葉治頭暈症,根狀莖治跌打

植物之蹄蓋蕨科(七)

草本、灌木或少有喬木。葉互生、下部對生而上部互生、或全對生、或輪生,無托葉。花序總狀、穗狀或聚傘狀,常合成圓錐花序,向心或更多離心。約200屬3000種,廣布全球各地。我國有56屬。

蹄蓋蕨科·短腸蕨屬植物

短腸蕨屬是中型至大型陸生植物。根狀莖粗大直立(有時成樹幹狀)、斜升、橫臥或橫走(偶有直立根狀莖上橫向長出的橫走莖),褐色或近黑色,有網狀中柱,或多或少被鱗片;鱗片鑽形、披針形或闊披針形,有時卵形而貼生或具線形長柄,褐色、黃褐色或深褐色至黑色,邊緣全緣或常有稀疏的刺狀小齒,並往往有一條線形黑邊。在斜升或直立的根狀莖上葉簇生,若根狀莖橫走或橫臥者,則葉遠生或近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