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成本理論

比較成本理論

比較成本論更明顯地反映了已開發國家向外實行經濟擴張的要求。該理論認為,國際間的分工和貿易能為各國帶來實際利益,因而主張各國實行自由貿易政策。在國際貿易中獲利也就較多,而勞動生產率低下的開發中國家所獲利益便相對較少。

比較成本理論(comparative cost,theory of)
比較成本理論比較成本理論

比較成本是指設定不同廠商、不同生產地域、不同季節、不同流通地域等等參數後的成本比較。比較成本理論比絕對成本理論更加具有指導意義。比較成本理論是在絕對成本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英國古典經濟學家 D.李嘉圖進一步發展了斯密的觀點,他認為每個國家不一定要生產各種商品,而應該集中力量生產那些利益較大或不利較小的商品,然後通過國際貿易,在資本和勞動力不變的情況下,生產總量將會增加,如此形成的國際分工對貿易各國有利。
比較成本理論又稱比較利益論大衛·李嘉圖認為應該按照生產成本相對差距進行國際分工和自由貿易,這樣,對分工和交換的雙方都有好處。一國即使生產不出成本絕對低的商品,只要能生產出成本相對低的商品,就可以同另一國進行貿易,並使貿易雙方都得到好處。例如,葡萄牙生產一單位葡萄酒需要 80個勞動日,生產一單位呢絨需要90個勞動日;英國生產一單位葡萄酒需要120個勞動日,生產一單位呢絨需要100個勞動日。在這兩種商品的生產上,葡萄牙都處於絕對有利地位。這樣的條件下,採取怎樣的國際分工和交換才有利呢?依照比較成本說,葡萄牙應把葡萄酒輸往英國,換取英國的呢絨。這樣對葡萄牙來說比較有利,因其國內用一單位葡萄酒只能換 0.89單位呢絨,若用葡萄酒同英國呢絨交換,則可得1.2 單位呢絨,比本國多得0.31單位。英國用呢絨換葡萄酒,也較國內自行交換有利,因為在英國一單位呢絨只能換0.83單位葡萄酒,而把呢絨輸往葡萄牙則可得1.125 單位葡萄酒,多換0.295 單位。這就是說,當甲乙兩國相比,乙國各種生產率都低於甲國時,乙國應選擇那種與甲國效率相差最小的產品生產,甲國則從乙國進口該產品,這樣對甲乙兩國都有利。
比較成本說在歷史上對推動國際貿易的發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它把複雜的國際經濟問題過分簡單化了,在當今複雜的國際經濟關係中,不能簡單地套用這個理論。

意義及影響

比較成本理論在歷史上起過進步作用。它為自由 貿易政策提供了理論基礎,推動了當時英國的資本積累和生產力的發展。在這個理論影響下,“穀物法”廢除了。這是19世紀英國自由貿易政策所取得的最偉大的勝利。
整體來看,比較成本理論在加速社會經濟發展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他對國際貿易理論的最大貢獻是,首次為自由貿易提供了有力證據,並從勞動生產率差異的角度成功地解釋了國際貿易發生的一個重要起因。直到今天,這一理論仍然是許多國家,尤其是開發中國家制訂對外經濟貿易戰略的理論依據。

不足之出

首先,比較成本理論的分析方法屬於靜態分析。 該理論認為世界是永恆的,是一個靜態均衡的世界,是一個各國間、各經濟集團間利益和諧一致的世界。李嘉圖提出了九個假定作為其論述的前提條件:
·一是只考慮兩個國家兩種商品;
·二是堅持勞動價值論,以英葡兩國的真實勞動成本的差異建立比較成本說,假定所有的勞動都是同質;
·三是生產是在成本不變的情況下進行的;
·四是沒有運輸費用;
·五是包括勞動在內的生產要素都是充分就業的,它們在國內完全流動,在國際之間不能流動;
·六是生產要素市場和商品市場是完全競爭的市場;
·七是收入分配沒有變化;
·八是貿易是按貨物物交換的方式進行;
·九是不存在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國際經濟是靜態的。
其次,李嘉圖解釋了勞動生產率差異如何引起國際貿易,但沒有進一步解釋造成各國勞動生產率差異的原因。
第三,該理論的一條重要結論是:各國根據比較優勢原則,將進行完全的專業化生產。現實中,難以找到一個國家在國際貿易中進行完全的專業化生產。一般來說,各國多會生產一些與進口商品相替代的產品。
同時,根據其結論進行推導,兩國比較優勢差距越大,則貿易的空間越大。那么,當前的國際貿易應該主要發生在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之間。但現實的情況卻是,國際貿易主要發生在已開發國家之間。不過,該理論對國際經濟發展的作用仍然是不可低估的,其所提出的比較優勢原理,在現實經濟中有著重要的意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