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本

殿本是清代武英殿官刻本的簡稱。因刻印書籍機構設在武英殿,故名。也稱殿版。所刻書籍以刻工精整,印刷優良著稱。

基本信息

殿本

正文

版本類型。中國清代武英殿所刻印的書本。武英殿在今北京故宮西華門內北迤。據《宸垣識略》說,武英殿崇階九級,環繞御河,跨石橋三,前為門三。內殿宇二重,前貯書版。北為浴德堂,即修書處。其後為井亭。清代定鼎之初,曾設刻書房於太和門西廊下,揀旗員中諳悉清文者充之。凡《資治通鑑》、《性理精義》《古文淵鑒》諸書,皆翻譯清文以行。直到順治十二年(1655)刻印《資政要覽》,十三年(1656)刻印《內則衍義》,仍未提及武英殿。康熙十二年(1673),命廷臣補刻前明經廠舊有的《文獻通考》漫漶版片,始於武英殿實施。鹹豐二年(1852)成書之內府抄本《欽定總管內務府現行則例·武英殿修書處》稱:康熙十九年(1680)十一月,奉旨於武英殿設立修書處,由內務府王大臣總其成。下設兼管司 2人,以內務府官員兼任。設正監造員外郎 1人,副監造、副內管領1人,委署主事1人,掌庫3人,委署掌庫6人。 設書作、刷印作。書作司界劃、托裱等職;刷印作管理寫樣、刊刻、刷印、摺配、裝訂等職。此後,大凡欽定、御製、敕撰諸書及正經、正史群籍,均由武英殿校定版行。但前後共刻書多少,無法準確統計。從乾隆朝武英殿開雕諸書的諭旨,如乾隆四年(1739)雕《十三經註疏》版、《明史》版、《廿一史》版;十年(1745)雕《明紀綱目》版;十一年(1746)雕《國語解》版;十二年(1747)雕“三通”版;四十八年(1783)雕《相台五經》版,可以充分看出武英殿刻書之多之快。此外,武英殿還制木活字253500個,排印《武英殿聚珍版叢書》134種。武英殿所刻印的書,其開本之大方,寫刻之工致、紙張之優良、墨色之光澤,堪稱盡善盡美。特別是乾隆十二年以前武英殿所刻書,更是如此。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