殼子棍

殼子棍

殼子棍是一種在甘肅省秦安縣高家屲(音Wa1)流傳的獨門棍法。高家山在距離筆者故鄉鄭川村六七里的山頂上。

基本信息

殼子棍

 殼子棍是一種在甘肅秦安高家屲(音Wa1)流傳的獨門棍法。高家山在距離筆者故鄉鄭川村六七里的山頂上。2003年2月4日,筆者拜訪了高家山的高世定先生。
殼子棍第八代傳人高世定先生今年62歲,臉上有麻點,因與人比棍時,棍法準、快、靈、狠,乾脆麻利,人稱“麻世定”。
高先生祖上是陝西省扶風法門寺人,明朝時遷移到甘肅省秦安縣高家山務農,為了防身,家傳有從明朝時傳下的大小紅拳、六合槍、山西散手和一些棍術等。

歷史

 清朝乾隆年間,一年夏天深夜,先祖高五太爺在地里看莊稼(在田地里建個小屋看守),發現一個披頭散髮、身穿囚衣的中年男子躺倒在地邊。此人自言是少林寺和尚,因參加反清活動,在秦州(今甘肅省天水市)被捕,後越獄逃到此地,因傷病和飢餓,體力不支倒地。高五太爺頓起憐憫之心,便將其背至村里麥場的小閣樓上醫治養傷。大約月余,和尚即能下地走動。高家子弟每日早晚在麥場練習祖傳拳術,和尚有時在樓上觀看。後來和尚痊癒,為報答救命之恩,便說:你們練的棍法不好,我來教你們一套少林棍法吧。
和尚在高家一住三年有餘,傳授了殼子棍單頭棍45個,雙頭棍21個,有死把和活把兩種把法,總計66個殼子,並傳授了殼子棍的攻防之法和對棍,總計 108個棍法,棍法中有許多槍法、鞭法,根據實戰中雙方距離,遠用單頭棍攻,近用雙頭棍打,四尺短棍既能當棍使又能變鞭桿用。後來和尚離開高家山三個月,又回來住了一個月,檢驗高家子弟棍法,並傳授一些口訣及雙頭棍要點,之後再無蹤跡。後來高家人曾路過少林寺,打聽和尚訊息,少林寺言並無此人。高家山高家人世代務農之餘,堅持不懈練棍,從清朝乾隆年間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傳至十代人。
殼子棍的“殼”是“外殼”之意,也就是每個棍法的大體練法,每個“殼子”是一個短小的棍法,沒有連貫起來的套路。有人把“殼”字說成是“磕碰”之意,其實硬磕碰對棍只是殼子棍的一部分,並不是殼子棍的全部。
初學者應先慢慢練習每個殼子動作,不必用力,只要到位,其後拿重棍練習,到熟練後,開始兩人按棍法對棍練習,最後兩人自由撥棍(對打比棍),每棍要準、狠、快、靈,兩手來回變動把位,變化中以步法帶動身法,以身法帶動手法,以手法帶動棍法,靈變的情況下,瞬間能發出驚彈力(爆發力)到棍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