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拳

九拳是紅拳宗師有鑒於套路勢工行美、繁華藻麗特點的充分發揮和表演,藝術性迅速增強,大有以勢掩法、擊法有失的現實考慮,承紅拳撐斬八法之變、閃展巧擊之功、跤法步打之秘,所創造的一種專門記錄紅拳各色打法、習練進跤打手的母子拳種。

九拳

始當乾嘉流行。九為極數;九拳,喻其手法精幹實用再無超逾此者。實指九組連手而言。全套除連線勢法行步雲手與燕子斜飛勢外,僅有九組手法。左右演練,能以頭、肩、肘、手、胯、膝、腳七處盡紅拳八法虛實奇正之變(頭肩胯打之於近,肘膝頂提之於中,拳打腳踢之於遠)。套路以鐵靠子九拳為代表,至易難短長者有小母子九、鐵工九、高家九、邢家九、時興九、九花、花九、老母子九、四九拳等,皆九拳之屬。九拳拳譜(動作名稱)樸實無華,以鐵靠子九拳與四九拳為例。鐵靠子九拳為“頭撐、二折、三連跑、四掤提捶、五纏腰、六斬翻掌、七勾摟、八窩、九靠轉回城。”
四九拳為“頭撐、二斬、三桶、四掤、五摟、六纏腰、七貼金、八掏腮、九三捶、十撩陰、十一雙撐、十二栽捶、十三二龍戲珠、十四掏捶、十五丁捶、十六雲里顯聖、十七烏龜罩臉、十八順手牽羊、十九判官脫靴、廿牽捶。”
特點一、左右勢法重複演練:有全面發展、以求均衡發育之效,無進跤打手偏擅一方、拗勢坐失之慮。九拳套路中,組手重複演練,有一組二重(鐵靠子九拳)、三重者(老母子九拳)。復重者熟,熟能生巧,有益於打法的掌握。此與一般紅拳套路把組手打法僅作為一個連線動作出現的形式有所區別。
特點二、閃展游擊,佐之攻堅:此談九拳手法,以閃展進擊為主,而以正面攻堅為輔。如鐵靠子九拳除“頭撐”和“三連炮”為直闖擊摧法外,所剩七組連手,皆為左右驚閃巧取之法。其他九拳亦然。
特點三、行門過步以儘管走之變:跑拳打手,攻防戰鬥,全賴於跤法。吃跤覓跤用有管跪勾撻;不逞,則可運用八卦步法(即大八步法)走而擊之。以盡上跤下跤、里跤外跤、變化跤法之用。特點四、虛實難易,精心編排:套路段落一組手二或三次重複為一段者有之(方向向前),路線走九點八方者亦有之。此不過逢戰鬥便對應而已。套路編排先兩拳攻防、繼而手腿並用、以虛待實,而後進身靠打。如能掌握九拳破解手法或應敵打手變化規律,施於今曰之長拳套路訓練或動作、組勢、套路的創編,使勢不失法、變不失本,當有突出武術特點之功,而無以法飾勢、遠武趨舞之弊。

紅拳

拳種之一。源出中原以西,似與明王圻《續文獻通考》所載乏“西家拳”吻合。其慣用拳勢“雀地龍”、“裙攔”(即懶扎衣)等,戚繼光《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三十二勢中多有記載。清代始用紅拳名,以取艷美、吉祥及絕好之意。《清稗類鈔·技勇類》中載有“大小紅拳”。紅拳流傳甚廣,有豫紅、隴紅,川紅、滇紅等,尤以關中最盛,有紅拳出自關中說。清道光年間,陝西三原人“鷂子”高三與“黑虎”邢三,“餓虎”蘇三共同研練,在原有紅拳的基礎上,吸收南北多家拳法之長,形成了以高派風格為主的理、法、勢俱全的紅拳體系,並以關中為中心逐漸向外省傳播。現代紅拳遍及陝、甘、青、寧、新、豫、晉、蜀、鄂、皖、滇等十餘省。
紅拳的特點為姿勢工美,身步靈活,節奏明快,招法巧妙,勁道外柔內剛,突出一個“巧”字。練法講究勢輕勁柔,氣順招圓,以心意為根,用意不用力;打法講究以步制人,刁打巧擊,鑽身貼靠,踩腿審進;身法講究擰腰捩胯,伸肩探膀與扁身雀勢;手法以“撐斬勾掛,纏攔沾挎”為要。總括為十六字訣:“撐補為母,勾掛為能,化身為步,刁打為法。”徒手套路主要有大紅拳、小紅拳、中紅拳、老紅拳、粉紅拳、太祖紅拳、長小紅拳、二路紅拳、關西紅拳。器械套路以棍、鞭為主,並與其他地方拳種兼而習之,主要有母子棍、盤龍棍、達摩棍、白蛇棍、八仙棍、琵琶棍、太師鞭、定唐鞭、黑虎鞭及雙刀、雙鐧、春秋刀、線錘等。實戰操練有跑拳、跑棍、排手、排棍等。練功方法主要有十大盤筋(功)、踢樁、拿鼎舉石擔,以柔功為主,大小紅拳與二路紅拳為入門基礎訓練套路。典型動作有雀地龍、裙攔勢、撐補勢、燕子噙泥、丁膀、美女照鏡、迎面貼金等。陝西地方流傳之花拳,梅花拳及九拳等均受紅拳風格影響。

殼子棍

殼子棍,是以最古老的方式——口傳身授自清朝乾隆年把這一民族優秀的武術文化原始的、完整地在隴上古
城秦安縣延續了下來。因此,從殼子棍的表現形式、內容我們可以窺見古老的中華武術文化原始的面貌,尚實用不尚花架;尚攻防格鬥技術,而不尚套路表現形式。
中華武術內容浩繁、博大精深。從近年挖掘整理出的傳統武術來看,均以套路的形式來表現各門各派的內容。很顯然,武術的套路形式是中華武術最基本、最主要的傳承方式。而今天我們要談的殼子棍是以另一種方式來表現武術內容的,即殼子(模式)的形式。
秦安高家殼子棍的源流
在清朝乾隆年間,有一名少林寺和尚,因從事反清活動,在秦州(天水)被捕入獄,後來和尚越獄出逃北上。當和尚途徑秦安縣高家屲時,實因傷病、飢餓等原因,體力不支,無法行動,困臥在高家屲村邊的高粱地里。此時適逢高家屲村民高五太爺途經這裡,看見地里躺著一和尚,高五太爺頓起憐憫之心,將和尚抱回家中。千方醫治搶救,和尚才得以絕處逢生。經多日調理、將養,和尚身體日漸好轉。
和尚身體康復後,為了報答高五太爺救命之恩,給高五太爺兄弟傳授了少林絕技六十六殼子棍法。和尚在高家屲先後住了三年之久,這期間給高氏兄弟先後傳授了少林單頭殼子棍四十五個,雙頭殼子二十一個,總計六十六個殼子一百零八棍法及所有殼子棍的破法(攻防方法)。從此後,殼子棍在高家屲經高氏代代相傳,便在秦安流傳開了。至今已傳十代。
殼子棍乃棍中精品,不論其形式、內容、實用效果堪稱一絕。因此,在傳授上十分保守,不輕易傳人,一旦傳人只傳其殼子或著說是摻了“水分”的殼子,不傳其技擊方法。所以練習殼子棍的人多,學會、學精的人卻少;而全部掌握殼子棍實用技擊的人則更少。在殼子棍傳承過程中,有不外傳之說。就是,不是高氏一族人則不傳。有些殼子在傳承上有嚴格的規定:即父不傳子、師不傳徒,即便最後傳的話,也只是口傳而不以身示範。如:殼子棍中的“七克”、“八守”、“六凶”、“五絕”之棍乃為殼子棍精華,屬不傳之例,故習之者多而知之者少。目前,繼承殼了棍較全面的有高家屲第七代傳人高鑒珍、高治安;第八代傳人高世定、高子奎;第九代傳人高金祥;第十代傳人高增伯、高增軒、高清平等人,其中最著名者為高增伯、高增軒兄弟倆。
殼子棍以內容多、形式獨、方法精、技擊實用絕而著稱,以此飲譽國內。1987年在全國挖整傳統武術成果評比大會上,殼子棍被評為中國名拳之一。

殼子棍的內容

殼子棍包括單頭和雙頭兩部分,單頭棍適合遠距離搏鬥和大場地作戰;而雙頭更適於近戰和小範圍搏鬥。
殼子棍的主要內容亦即此棍的精華棍有:“七克”、“八守”、“六凶”、“五絕”等棍及“十兄弟”棍。這些內容均包溶在六十六殼子當中。

其中單頭棍有

單撒手、單掃、黑驢滾纏、雙手提、倒手栓子、卷棍、雲里拔燈、線板子、飛虎棍、雙掃、雙撒手、擺棍、毒狼下山、單撅棍、鳳凰單展翅、雙展翅、十字棍、一柱香、單烏龍擺尾、黑虎挖心、雪花蓋頂、鳳凰三點頭、雙撅、風扇棍、鎖喉箭、收棍、洗身棍、單扭絲、撅提棍、單扭絲槍、拔草弄蛇、草里尋蛇、陽琵琶、撲鴿鏇堂、陰手擺、單魚躍龍門、塞閉、撲鴿跌窩、劐擺,總計四十五個殼子。

其中雙頭棍有

仙人指路、老漢揩鼻、雙烏龍擺尾、高尾子、平尾子、立尾子、搬扎尾子、懷中抱月、水底撈月、陰琵琶槍、雙扭絲、陰琵琶、雙魚躍龍門、金剛抱琵琶、悟空盜扇、陰爪提、漂洋過海、回馬槍、鎖喉槍、轉花槍、單雙梅花槍,總計二十一個殼子。其主要棍法有:搬、扎、扭、扣、擺、壓、劐、勾、撅、提、掃、卷、點、收、閉、洗、劈、塞、挑纏等二十種;主要步型有:弓步、馬步、插步、丁步、開立步、半馬步等;步法有:擊步、跟步、上步、退步、獨立步、蓋步等。

殼子棍的主要特點

第一點

1.殼子棍內容豐富,攻守全面,集棍槍技擊方法之大成。殼子棍分為練著殼子和打著殼子兩類,但有些殼子練一致,有些殼子練用皆不同。

第二點

2.殼子棍易學、易練、易用,不受任何條件的限制。在實戰中瞬間變化奇絕。據高增軒所言,其中有些殼子,只要給沒學過武術的人教練(這類殼子棍很簡單,只需五、六分鐘即可學會)就可以在幾分鐘之內能與有多年武術練習的人進行實戰。此說雖有些許夸張,但從另一面說明了殼子棍的實用價值是相當高的,技巧是非常精妙的。

第三點

3.殼子棍是以六十六個成形的殼子一百零八棍法組成的。其每一殼子都是由幾個棍法動作組成、短小精悍,最多的殼子只有十三個動作,一般只有三、四個,五、六個動作組盛開個殼子,練習時每個殼子可單獨練、也可把幾個殼子連起來練。

第四點

4.散打時每個殼子單獨用,也可互相配合幾個殼子一起用。殼子棍法所謂的“整學亂使”。在實戰運用時以換手、調把、滑手、單雙頭三變為主要特徵,長短互用、單雙兼施,令對主難以應付。

第五點

5.殼子棍也叫撒手棍,每個殼子都由撒手開始,由撒手棍結束,所以撒手棍是殼子棍的基礎棍法,實戰時的應招、變招皆出自撒手棍,故此歷代流傳著“學會六十六殼子,棍棍皆由撒手起”、“學會一百零八棍,戰時棍棍不脫空”這是對棍法變化多樣,攻守兼備,出手有打及對撒手棍的重要性的高度概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