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身成仁

殺身成仁

殺身成仁,成:成全;仁:仁愛,儒家道德的最高標準。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後泛指為了維護正義事業而捨棄自己的生命。先秦·孔子《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孔子說:“有志之士和仁慈之人,決不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損害仁義的事情,而是寧可犧牲自己也要恪守仁義的原則。”)。

基本信息

簡介

拼音

shāshēnchéngrén

解釋

身:自身的性命;成:成全;仁:仁義、仁愛,儒家道德的最高標準。原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後泛指為了維護正義事業或為了崇高的理想而捨棄自己的生命。

用法

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含褒義。
示例:
東周列國志》第一百一回:“雖不得其死,然大丈夫殺身成仁,視死如歸,功在當時,名垂後世,何不可願之有哉?”
夏衍《秋瑾傳》第三幕:“~,是革命黨的本色。”
近義詞:視死如歸、捨生取義。
反義詞:苟且偷生、貪生怕死。
用法:用作褒義。現用來讚頌願為正義事業而犧牲自己的人。一般作謂語、賓語。
結構:連動式。
辨析:~和“視死如歸”;都含有“為了正義事業而犧牲自己的生命”的意思。但~含有“成全仁德”的主義;“視死如歸”沒有。

例 句

(1)被捕以後;面對敵人的屠刀;~是我唯一的選擇。
(2)淚水模糊了他的雙眼;他總覺得那些~的烈士還活著。
英譯:die a martyr to a noble cause.

概述

殺身成仁 ( shā shēn chéng rén )
解 釋 表示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顧自己的生命。或為了維護正義事業而犧牲生命。
出 處 先秦·孔子《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用 法 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含褒義
示 例 夏衍《秋瑾傳》第三幕:“~,是革命黨的本色。”
近義詞 視死如歸、捨生取義
反義詞 苟且偷生、貪生怕死

典故

其一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向孔子請教說:“先生,您講的仁德、忠義都是極好的。人人相愛,以仁義待人,確實是一種美德。仁德我很想得到,但活在世界上也是我的欲望。假如仁德與生命兩者發生了衝突,該怎樣處理呢?” 孔子嚴肅地回答說:“這還有什麼可猶豫的呢?凡是真正的志士仁人,都不會因為貪生怕死而損害仁義,應該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顧自己的生命。” 弟子恭敬地給孔子施禮,表示敬服。這時,孔子的學生子貢又問 先生說:“仁德一定是很難得到的吧?我們應當怎樣去培養它呢?” 孔子回答說:“培養仁德可以從頭做起。比如說,工匠要做好他的活計,必須先有得心應手的工具。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應該選擇那些大夫中的賢者去敬奉他;對於自己來說,就應該挑選那些士人當中的仁者交朋友。這樣,才會培養起仁德來。” 出處《論語·衛靈公》

其二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出處

選自《論語·衛靈公第十五》

譯文

孔子在陳國斷了糧,跟隨孔子的學生都餓病了,不能起身。子路氣憤地對孔子說:“難道君子也有困頓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在困頓時仍然能固守節操,小人困頓便會胡作非為。”孔子說:“凡是真正的志士仁人,都不會因為貪生怕死而損害仁義,應該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顧自己的生命。”
(註:從這裡可以看出孔子的仁德修養,即使身處逆境也能夠保持君子的節操和風度。)

相關知識

注釋

1.絕:斷絕。
2.從者:跟隨的人,文中指跟隨孔子的學生。
3.興:起身。
4.窮:窮困,潦倒。
5.固:固守節操。
6.慍:怨恨,含怒。
7.莫:沒有什麼,沒有誰。

文言知識

釋“從”:“從”是個會意字,即一個人跟隨另一個人,因此他有跟隨、跟從的意思。上文“從者病,莫能興”,意為跟隨孔子的人都餓病了,不能起身。又,“從者五六人”,意為跟隨的人有五六個。但文言中誰跟從誰要仔細研究。如“大將軍從百餘人出征”,這不是大將軍跟隨百餘人出征,而是大將軍讓百餘人跟隨出征,或解釋為大將軍帶著百餘人出征。這裡的“從”作是動詞用。同樣的例子如“上從宮人出京”,意為皇上帶著宮人出京城。

啟示

君子與小人在窮困潦倒時的區別是:君子在窮困潦倒時能固守節操,堅持秉承一貫的仁義而不退縮,小人則貪生怕死,無所不為而傷害仁義。

出處簡介

成語及選文出自《論語·衛靈公》。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