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八II

殲八II

殲八II的研製目標:全天候的中距攔射能力,良好的中低空機動性。 殲8F:殲8II家族的新貴。 殲8IIACT,三翼面布局。

殲八II

殲八II,又寫成殲8II,是殲8II戰鬥機的簡稱,是中國在上世紀70年代末在殲8或殲八I 殲擊機基礎進行全面改進後研製出的一類高空高速戰機。採用兩側進氣方案,突出中低空作戰能力,因此,殲八II系列的整體性能較之機頭進氣的殲八I有了巨大提升,其不但被中國空軍作為一種全天候的殲擊機,而且還可以對地面和海上目標實施打擊。1984年首次試飛。從1988年開始大批量生產以來,中國空軍總共只裝備了大約360架各種型號殲八II,它們被編入12個航空團。主要裝備南京軍區和廣州軍區。主要裝備南京軍區和廣州軍區。

殲八II名稱由來

進入1980年代以來,世界空戰模式發生了巨大變化,歷經了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幾次中東戰爭及英阿馬島戰爭,結果證明諸如MIG-21、23,MIG-25與幻影III這種片面追求高空高速的戰機,往往不是機動靈活的F-15,F-16的對手.同時大功率射控雷達和中距空空飛 彈的使用,也使得飛行員能在視距外發動進攻,反觀此時的殲8卻一直無法在部隊中獲得好評。尤其是殲7戰機在成都飛機製造公司的不斷改進後,不但其總體作戰性能與

殲八II
殲8無差,中低空機動性反而更勝一籌,甚至在幾次大規模的模擬空中較量中,機動性不佳的殲8常常落敗。
1979年,中國空軍根據國土防空的需要,提出在殲81型飛機的基礎上改成從兩側進氣,以提高性能。1980年9月,總參謀部和國防工辦正式批准空軍提出的戰術技術要求,並命名為殲8II型飛機。針對殲8的中低空機動性能差及國土防空的需要,還有殲81型飛機從機頭進氣的布局限制機載火控雷達性能的缺陷,中國空軍在八零年提出在殲8的基礎上,發展一種採用兩側進氣布局的改良型方案。同年9月總參謀部和國防科工委正式批准中國空軍提出的戰術技術要求,並命名為殲8II。

殲八II計畫

殲八II計畫始於1980年,當時蘇聯已裝備了大量的米格23/27和蘇-24,此外堪稱第三代戰機氣動設計巔峰之作的米格-29/蘇-27也將投入現役。
殲八II的研製目標:全天候的中距攔射能力,良好的中低空機動性。與順

殲八II
利的試飛截然相反,原計畫配備殲八II的JL-8遇到重大的技術瓶頸,薄弱的工業基礎在一次給新飛機的研製拖了後腿。JL-8無法完成研製,使得殲八II01批還沒出世就先天不足,成了弱視患者。最後殲八II01批配備的是208A雷達,連脈衝都卜勒雷達都稱不上,搜尋距離短,抗干擾能力差,無下視能力,與半主動雷達制導的PL-10相配合有效射程僅18公里。所以殲八II01批並不具備嚴格意義上的超視距空戰能力。此外,脫胎於殲八高空高速氣動外形的修長機體,兩台推力不足的WP-13,嚴重限制了殲八II的中低空機動性。無奈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當時的殲10號還處在受精卵的狀態,所以,雖然01批殲八II的性能平庸,但畢竟是當時最好的飛機,初步具備了空軍夢寐以求得迎頭攔射攻擊能力,所以,1988年10月,01批定型並於1990年投入現役。

殲8II改進系列

回顧殲八II的發展歷程,在海灣戰爭的那段日子裡,整箇中國空軍竟無一型具備現代空戰能力的飛機!對殲八II的改進受當其沖的集中在機載電子設備上。當時中國和西方正處於"蜜月期",中國選擇了美國格魯曼公司作為合作夥伴,以5億美元的天價為50架殲八II換裝帶連續波發生器的AN/APG-66火控雷達及AN/LN-39導航系統,在此之前殲八II將全面換裝1553b數據匯流排及1785A外掛管理系統,這是中國空軍裝備技術標準全面向西方靠攏的前奏!
殲8II系列的發展其實有相當清晰的脈絡。
首先讓我們看看殲8II01批有哪些缺點:
1.航程短,殲8II01批配裝的WP-13發動機耗油大,在最大推力的耗油率在1.0kg/kg.h以上,而國外的渦扇大都在0.7kg/kg.h左右,雖然其作戰半徑達到800公里,但仍無法讓空軍滿意。
2.機動性差,尤其是中低空機動性太差。導致機動性不佳的原因一是氣動外形繼承自高空高速的殲8,二是WP-13推力不足,三是飛控系統是傳統的桿系裝置。
3.電子系統落後,雷達作用距離短,性能落後,無法在現代的強電子對抗條件下有效執行超視距作戰任務,此外落後的電子系統使殲8II01批無法配備多種武器,成為了一架並不稱職的純截擊機!

殲八II
 殲8II01批的改進就是圍繞上述三個缺點齊頭並進展開的。有針對性的推出了幾型改型殲8II,每一型都具體針對殲8II01批的某個缺點,此所謂小步快跑,水到渠成。(中國空軍在90年代的軍機命名規則發生了變化,殲8II01批即現在的殲8B,殲8II02批即為殲8C) C,D,F,H各型的發展時間上出現了某種程度的重疊,但大致可把C,D與F,H分為兩大改進階段。
其所作的主要改進是:從機身兩傭進氣,採用兩渦噴13AII型發動機;武器火控系統換裝新式雷達,增大作用距離,瞄準系統加裝攔射火控計算機;裝備了雷達制導的中程攔射飛彈和空對地火箭。此外,飛機的功能系統還作了許多改進,包括增裝自動駕駛儀等。經過上述改進,使殲80型飛機具有全天候攔截攻擊和對地攻擊能力。
殲8II型飛機的研製任務由六零一所和瀋陽飛機公司承擔。根據中央軍委張副秘書長愛萍的要求,飛機研製採用系統工程管理。航空工業部副部長何文治任型號研製總指揮、顧誦芬任總設計師。1983年4月,六零一所發出殲8II型飛機全套設計圖紙,瀋陽飛機公司投入試製。
首架飛機於1984年3月總裝完畢。同年6月12日,殲8II型飛機首飛上天。按照國家批准的試飛大綱,先後共有4架殲80型飛機投人定型試飛,經過嚴格考核,證明飛機的主要性能指標都達到了設計要求。1988年10月,殲-8型飛機設計型。488項成品中有157項創新,並採用7項新材料.在新機的研發過程中採用了系統工程管理,而實際也證明殲8-II的設計是可行的,進氣效率在低速時提高了6%,亞音速翻滾率提高了45%.其總體性能的優於F-5E。殲8II型飛機從方案論證到設計定型,歷時8年。由於飛機的方案論證比較充分,原理性試驗工作紮實,僅用17個月,飛機就試製成功。
主要機載武器:1門23mm雙管機炮,翼下可掛裝紅外空空飛彈,中距半主動雷達制導空空飛彈,以及火箭彈等,對地攻擊時可掛各種炸彈.尺寸數據:翼展9.34米,機長20.53米,機高6.01米,機翼面積42.2平方米。最大時速2340千米,實用升限20000米,作戰半徑800千米,最大起飛重量17800千克。

殲8II系列

殲八II族譜:
殲8B: 1988年10月定型 即為基本型殲8II ;
殲8C: 1992年試飛,1995年定型源自於"和平典範"計畫,計畫取消後改用以色列提供的脈衝都卜勒火控雷達及附屬的電子設備,可以戲稱其為"和平典範"計畫的以色列版。 殲8D: 1990年試飛,1996年定型,在國慶50周年大慶上公開展示,殲8II的空中加油型,最初的機載設備與基本型殲8II相同;
(殲8E:殲8I的一種改型,不屬於殲8II系列) ;
(殲8III:1987年3月立項,三翼面布局,原型機墜毀,下馬,被另一改進計畫取代,此乃後話。)
殲8H:1995年立項,1999年定型。可以看作殲8C的全國產化版本,配備國產PD雷達及PL-11半主動雷達中距彈。
殲8IIACT:1996年12月31日首飛,1999年基本完成各項試飛。主動

殲八II
控制技術驗證機。
殲8F:殲8II家族的新貴。1997年立項,2002年1月定型。被稱為"新殲8"。
殲8G:仍處於迷霧當中的神秘改型…… 殲8II系列改型評述 注:在此強調,殲8ii改進系列最大正過載>=8g,換裝wp-14後,按西方標準海平面最大爬升率270~290m/s.空戰推重比>1.1,有望超過1.2. 但翼載仍然較大.
殲8C主要改進集中於電子系統,以色列埃爾比塔公司為殲8C提供了E/LM-2034脈衝都卜勒雷達技術,對RCS=5平方米目標平視搜尋距離為90公里,追10打2,並配備綜合外掛管理系統,E/LM-2034雷達與引進的阿斯派德飛彈或國產PL-11半主動彈配合可對40公里範圍內的目標實施迎頭攻擊,近距格鬥彈為PL-8。一部分殲8C實驗性的裝上了WP-14。殲8C在1990年左右啟動,1992年開始試裝備,1995年正式定型。目前尚不確定殲8C是否配備了對地/海的制導武器,但E/LM-2034可以波束銳化方式進行地圖成像並可對反艦飛彈的發射進行火控計算。殲8C的座艙一掃蘇式座艙的風格,配備了平視顯示器(HUD)及按鍵式的中央控制臺,比起旋鈕式的舊式平顯控制臺提高了飛行員作戰反應速度,也具備了良好的擴展能力。座艙的左右上角各有一個單色多功能顯示器(MFD),可以互為備份,顯示外掛情況,機載設備狀況和雷達空情信息。可以說殲8C是我國在殲擊機上第一次嘗試以1553B匯流排對整架飛機的各子功能進行信息整合,也為以後的升級擴展留下接口。所以單從雷達,電子系統看,沈飛宣稱殲8II可以與F-16C匹敵是有一定根據的,但此時的殲8C的BVR空戰能力也僅相當與F-16C早期型號,而雷達受制於以色列,綜合戰力更是與F-16相差甚遠。
殲8D的出現是為了突破空中加油技術,改善殲8II腿短的毛病,提高武器攜帶能力和作戰半徑。我們可以看到為了解決航程短的缺點,沈飛一方面突破空中加油技術,另一方面為殲8II改型配裝降低油耗的WP-14,不開加力的最大油耗下降到0.95KG/KG.H,加力油耗下降明顯,達到1.87KG/KG.H,而原來配備殲8II的WP-13這兩項指標為0.96和2.25。空中加油技術的採用使得殲8D可以省下兩個翼下掛架。但從公開報導分析,目前殲8D的空中加油過程過於依賴飛行員的個人技術,加受油機之間的定位及姿態保持沒有實現機載計算機的全程輔助及監控,這勢必影響在複雜氣象條件及空中氣流不穩定時的成功率及安全性。殲8II系列的所以戰機都可根據需要加裝殲8D的空中加油設備。
殲8IIACT通過在進氣道兩側安裝全動小鴨翼,改變殲8II的升力焦點位置。配備了數字式三軸四餘度電傳飛行控制系統,具有直接升力控制,仰接指向,垂直平移功能等功能,具有世界90年代的水準。殲8IIACT即是我國對數字電傳飛控和主動控制技術的突破,也展示了運用主動控制技術來大幅提升殲8II機動性能的前景!
殲8H和殲8F的出現可以說是我國航空工業及電子工業基礎穩步進步的自然結果。 殲8F/H裝備,國產脈衝都卜勒雷達,PL-8,PL-11(A),PL-12,國產對地/海戰術飛彈及藍天/藍光吊艙的配備,將使得殲8H成為一型名副其實的多用途戰機。其電子,武備的綜合水平當不差於F-16 MLU。 殲8F--"新殲8",是殲8II家族裡空戰能力最強者,號"殺手鐧"項目。除了擁有殲8H的內臟,還將配備主動中距空空彈。另一個引人注目之處是殲8F採用四餘度主動飛控系統,目前尚無法得知氣動外形的變化。我們應當注意的是沈飛曾有個殲8III項目,三翼面布局。
殲8IIACT,三翼面布局。所以以提高機動性為目標的殲8III雖然已下馬,但憑著殲8IIACT的技術,借屍還魂以殲8F的編號出現在了中國空軍的戰鬥序列里!主動飛行控制系統的套用,兩台WP-1415000KG的強大推力,>1.15的空戰推重比,足以使殲8F的中低空機動性有質的提升。在加上繼承自殲8的高空高速性能,使得殲8F成為一款獨具魅力的戰機。殲8II高空機動性本來就優於F-16,再加上大幅提升的中低空機動性,足以使殲8F能和F-16或F-15一對一的單挑!
殲8F如果換上雙三角翼,那殲8F將更加可怕。雙三角翼本來是為殲8II改進準備的,卻讓殲7E捷足先登,不過也好,殲7E的優異表現也增強了為殲8II換翅膀的信心。另一個相當值得我們關注而又引起頗多爭議的問題是新殲8是否具備超音速巡航能力。飛機要想獲得此能力,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1。採用高推比,大推力發動機;2。發動機技術不足時,可採用低阻力的氣動外形。F-22,其氣動外形兼顧了高低機動性的要求,氣動阻力比較大。他的超巡能力是靠F119的強勁推力獲得的。而殲8F/H,典型的高空高速布局,氣動阻力很小。殲8II01批憑藉兩台WP-13就能輕鬆的飛過兩馬赫,WP-13AII軍用最大推力下限值為4119KG,加力為6345KG,殲8F/H上的WP-14軍用推力為5270KG,加力為7500KG.在不開加力的情況下,殲8F/H比殲8II01批多了(1151x2)2302KG推力。最近又披露了WP-14改進型進行試驗的訊息,通過改進使得WP-14改的加力推力達到8X千牛,即超過8000公斤的推力,WP-14改的軍用最大推力可望接近5800KG。所以殲8F/H具備超巡能力是有相當的現實條件的。十年磨一劍,殲8II終於完成了從醜小鴨到白天鵝的蛻變。
除了MIRAGE-2000尚可與殲8F一搏,F-16和IDF在面對殲8F的高速攻擊和良好的機動性面前將會很無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