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陽

②歧陽西望無來信,隴水東流聞哭聲。 空城:指被蒙古兵擄掠一空的歧陽城。 西望歧陽不見來信,隴水東流似聞哭聲。

作品原文

歧陽
百二關河草不橫,十年戎馬暗秦京。②
歧陽西望無來信,隴水東流聞哭聲。③
野蔓有情縈戰骨,殘陽何意照空城!④
從誰細向蒼蒼問,爭遣蚩尤作五兵!⑤

作品注釋

①歧陽:即今陝西鳳翔縣。公元1231年(金哀宗正大八年)正月。
②百二關河:形容關中形勢險要。草不橫,指守軍無“橫草之功”,語出《漢書・終軍傳》,當時朝廷將派使者去匈奴,終軍自願前往,說他過去“無橫草之功”,今“願盡精厲氣,奉佐明使。橫草:在草地上行走,使草倒伏,橫草之功,是說非常細微的功勞。十年:多年的意思。戎馬:指戰爭。暗:暗淡淒涼。秦京:泛指秦地即今陝西關中地區。
③歧陽西望:即西望歧陽。無來信:得不到訊息。隴水東流聞哭聲:借用古樂府中《隴頭歌辭》“隴頭流水,鳴聲幽咽。遙望秦川,肝腸斷絕”詩句,說秦地人民遭受蒙古軍蹂躪,紛紛東逃,饑寒流落,哭聲幽咽。這兩句是說,西望歧陽得不到信息,東流隴水卻傳來了難民令人肝腸斷決的哭泣聲。
④野蔓:野藤。縈:纏繞。殘陽:夕陽。空城:指被蒙古兵擄掠一空的歧陽城。這兩句是說:野藤遭受著同樣的踐踏命運,它同情死者,纏住屍骨不放,夕陽你有什麼理由要照在這座空城不讓它暗淡無光呢?
⑤蒼蒼:上天。爭:怎么。蚩尤:傳說中上古時代曾與皇帝作戰的某一部落首領。這裡代指蒙古首領。五兵:指茅、戟、鉞、盾、弓矢五種兵器,傳說蚩尤好戰,這五種兵器是他創製的。這兩句是說,找誰去詳細地問問蒼天,她為什麼要讓蚩尤擅造兇器,興兵作亂?

作品譯文

關河險固寸草不生,
十年戰爭秦地灰暗。
西望歧陽不見來信,
隴水東流似聞哭聲。
野草有情縈繞白骨,
殘陽為何只照空城!
同誰一起細問蒼天,
為何派蚩尤造兵器?

作品背景

《歧陽》寫於金代末年。當時金國面臨的強敵是蒙古汗國。成吉思汗於公元1219年發動西征,把版圖擴展到中亞和歐洲以後,即致力於南侵。1227年農曆六月消滅了建國達190年之久的西夏,前鋒直達鳳翔(歧陽)。但七月成吉思汗在距離鳳翔不遠的今甘肅清水縣病死。繼承汗位的窩闊台於1231年初再次圍攻鳳翔,農曆二月鳳翔陷落。蒙古兵圍攻歧陽,四月城破,作者時任南陽縣令,聞變寫《歧陽》三首,這是第三首。《歧陽》即寫於公元1321年二月前後。鳳翔陷落後,蒙軍調整部署,分三路撲向金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市),1233年農曆正月汴京守將降蒙,時任尚書省左司都事七品官的元好問成了蒙軍俘虜。先被囚禁在汴京城南的青城,四月被押送聊城(今山東聊城市)羈管。

作品賞析

蒙古汗國是一個剛由落後部落組成的國家,軍事力量強大,但卻十分殘暴,燒殺搶掠無所不為。據歷史記載,肅州(今甘肅酒泉)、西夏京都中興府(今寧夏銀川市)、洋州(今陝西洋縣)都遭受過屠城的慘禍。元好問深深地愛著他的國家和人民,在始終對侵略者進行了血淚控訴和憤怒譴責。鳳翔陷落時作者在汴京,《歧陽》詩中“隴水”傳“哭聲”、“野蔓”“縈戰骨”,“殘陽”“照空城”,都是他想像中的情景。但這不是憑空的想像,而是蒙軍多年殘暴行徑留給人們的深刻印象。從這些描寫中,可以充分看出作者對廣大人民和抗蒙戰士的同情和關懷。
元好問崇尚慷慨雄健、剛勁蒼涼的詩風。詩中“百二關河”、“十年戎馬”、“歧陽西望”、“隴水東流”等詞語,也似有闊遠、沉雄之氣,但實際所展現在讀者面前的卻是“草不橫”、“暗秦京”、“無來信”、“聞哭聲”、野蔓縈戰骨、殘陽照空城,結尾問天也包含著一種無可奈何的絕望心情,所以全詩顯得悲涼有餘,而雄壯不足。
全詩氣氛悲壯,風格蒼勁沉鬱,顯示出很強的社會生活和內心情感的概括力。

作者簡介

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縣〉人。祖先出自北魏拓拔氏,但父祖輩深受漢文化的影響。元好問7歲就能寫詩,20歲即名震京師。27歲時,因蒙古軍南侵,他從家鄉流落到河南。公元1221年(金宣宗興定五年)中進士,歷任內鄉令、南陽令。公元1232年(金哀宗開興元年),擢尚書省椽,不久,又除左司都事,轉行尚書省左司員外郎。金國滅亡後,曾被押送聊城(今山東聊城市)羈管,後回故鄉從事著述,終生不仕元朝。著有《遺山集》、《遺山樂府》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