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雷台漢墓

武威雷台漢墓

武威雷台漢墓,東漢晚期的大型磚石墓葬。因出土銅奔馬而著名。墓道長19.34米,出土有文物231件,銅車馬儀仗俑99匹。

簡介

雷台漢墓發現的一處東漢晚期的大型磚石墓葬,因出土了文物珍寶,中國旅遊標誌銅奔馬而著名,雷台是古代祭祀雷神的地方,因在一高約十米的土台上建有明朝中期建造的雷祖觀而得名。據出土馬俑胸前銘文記載,雷台漢墓系“守張掖長張君”之墓,約在公元186-219年之間。墓道長19.34米,墓室分前、中、後三室及配以左右耳室三處,出土有金、銀、銅、鐵、玉、骨、石、陶器等文物231件,銅車馬儀仗俑99匹。其中以銅奔馬藝術價值最高。銅奔馬又稱馬超龍雀,呈發綠古銅色,馬高34.5厘米,長45厘米,重17.5公斤,馬呈飛奔狀,三足騰空,昂首揚尾,右後足下踏一展翅奮飛回首驚視的“風神鳥”龍雀,改變了傳統天馬的造型手法,又符合力學平衡原理,蘊含豐富的天馬文化內涵,鑄造技巧精湛,堪稱青銅藝術極品。銅奔馬原件現珍存於甘肅省博物館,全省各地均可買到原樣複製品作為紀念。

雷台漢墓是道教祖師張道陵墓。

雷台墓主生平簡歷

張道陵是中國道教祖師。但他在中國歷史和民俗中的身份遠比此複雜,他的首要身份是一個有傑出貢獻的科學家。張道陵漢史有載,但語焉不詳,缺乏深入的研究記述。後世著述雖多,但多神話和文學色彩,人們對於歷史中真實的張道陵仍然缺乏了解。現將其簡歷大致介紹如下:
張道陵(公元34—156),名陵,字輔漢,沛國豐邑(今江蘇豐縣)人,漢留侯張良八世孫,漢末大儒,傑出的科學家、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中國道教祖師。
張道陵聰穎多慧,少時即已能熟誦《老子》,深諳其義。初入太學,通達五經。漢明帝時曾出任巴郡江州(今重慶巴縣)令,後棄官學道,入於鶴鳴山中。漢順帝漢安元年(公元142年),張道陵作道書二十四篇,設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廬,創立道派,凡入道者納五斗米,史稱“五斗米道”。張道陵著述甚豐,遊歷甚廣。漢永壽二年(156年),張道陵以印、劍、玉冊付子張衡後逝世,卒年123歲。
張道陵逝世後,遺體被秘密埋葬,千百年來,其葬地一直是中國學界的未解之謎。1969年9月,甘肅武威雷台漢墓被發現,道教學者以出土器物比對文獻,反覆研究,最終認定了墓主身份,遂知祖師死葬於雷台。張道陵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文化巨人,受到後世的普遍景仰和尊敬。張道陵晚年稱帝自立,民間稱“玉皇大帝”,是道教最重要的神祗之一。在佛教中,張道陵為藥師佛(東方藥師佛和西方藥師佛),是主健康長壽之佛。
道教嗣師張衡的正史的記載很少,民俗傳說可補史籍之缺。張衡(?-179),字靈真,沛國豐邑(今江蘇豐縣)人,漢末大儒,漢留侯張良九世孫,張道陵子,中國道教嗣師。
張衡的身世為載籍所缺,略知其曾主持“二十四治”之陽平治。蓋其所作為向上歸於張道陵,向下又歸於張魯,故而功業不顯。不過,民俗中與他有關的資料尚多。民俗資料表明,道教一支於漢順帝、漢桓帝之際率眾西進,活躍於河西地區,發展軍事、教育、科技、文化、藝術各項事業。張衡應是道教西傳的關鍵人物。張衡於漢靈帝光和二年(179年)羽化登仙,居於老子神位,與老子並稱太上老君。在漢傳佛教中,張道陵、張衡、張魯祖孫三代為“西方三聖”,張衡是大神觀世音的原型人物之一,深受百姓擁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