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紅茶網

武夷紅茶網

縱觀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武夷山茶文化備受儒學學者的推崇。 武夷紅茶,中華之妙品也。 紅茶鼻祖,根固中華,乾柯郁茂,修枝海外。

簡介

武夷紅茶網始建於2005年,是國內最早專業從武夷山紅茶資訊及交流的網站之一。

文化概述

古語有云:“千載儒釋道,萬古山水茶”茶與有著不解淵源,精煉的概述了武夷山茶文化的內涵。
縱觀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武夷山茶文化備受儒學學者的推崇。武夷山茶的起源據當代茶葉專家陳椽等考證,我國茶葉在二世紀時由西向東傳播,不久武夷山就有了茶。武夷山茶歷史悠久,備受文人墨客稱頌。最早可追溯到南朝時期(公元479年---502年)而最早的文字記載可見於《崇安縣誌》中的唐朝孫樵寫的《送茶與焦刑部書》一書中。唐代是茶葉迅速發展的時期,武夷山在給達官顯貴的一封信札中把產自武夷山的茶葉用擬人的手法,美稱為“晚甘候”“晚甘”是甘香濃郁的,美味無窮之意。武夷山茶有文字可考已有一千多年的歷

史,與儒家有著深刻的歷史淵源。
古語云“東周有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武夷山能評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地,這與理學集大成者朱熹有極大的關係。同時朱熹也是一個愛茶的茶人,朱熹在武夷山生活近50年,在此著書立說,創建武夷精舍,授徒講學,聚友鬥茶品茗,以茶促人,以茶論道,並以採茶為樂。朱熹作為儒家學派的代表,其思想精髓主要體現在“中庸之道”或“中和哲學”的境界上。儒學正是把“中”與“和”聯繫在一起的,“和”既是儒家的世界觀,也是儒家的方法論。“和”“靜”“怡”“真”深刻的概述了武夷山茶文化的思想精髓,同時也是茶道的基本精神所在。其中以“和”為最高境界。首先從武夷山茶葉的採摘時間來看,採摘的時間要恰到好處。春茶一般在穀雨後立夏前採摘,夏茶在夏至前,秋茶在立秋後。採摘時茶葉嫩度對岩茶質量影響頗大。茶葉過嫩,不但無法滿足焙制技術的要求,成茶香氣偏低,味較苦澀;相反,茶葉太老則味淡香粗,成茶正品率低。其次從武夷山茶的加工製作上看,武夷山茶兼取紅、綠茶的製作原理之精華,加上特殊的技術措施,使之岩韻更加醇厚。岩茶製作工序繁複,工藝細緻。最後從武夷山茶的品茗上看,武夷山茶的品飲注重品環境的營造,“插花、掛畫、點茶、焚香”為茶道四藝,在武夷山茶茶藝表演中,“焚香靜氣”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式,此目的就是為了營造一種祥和的氛圍。武夷山茶的品茗也可坐于山間草地,與自然山水成為好友,共同演譯一曲高山流水。

武夷紅茶賦

九州廣袤,物類聿興,飲中逸品,其謂茶茗。泱泱赤縣,佳茗遍覆重巒;煌煌華夏,葭萌延綿谷峽。推品類以繁色,領風韻於萬種;冠嘉譽於瀛寰,唯紅茶其馳名。
武夷紅茶,中華之妙品也。其地屬八閩之錦域,丹山碧水,群巒竟集逶迤,川澤馳湍沃流潤野涵碧。吸乾坤之精華,納四時之靈氣,聚庶眾之呵護,得曠世之蒼壁。於是烏黑油潤以悅目,條索肥壯而美形,煙香充其味而含桂,紅艷盈其湯而回甘。茶中佳飲,溢馥綿綿。
茶史修迥,推明清於百載。古鎮扼衢,傳精藝於九垓。紅茶鼻祖,根固中華,乾柯郁茂,修枝海外。妙質惠美,西人競相共逐。位凌崇階,外邦懷誠欽矚。女皇戀而代酒,英荷爭而執仇
而後兵燹頻仍,業幾亡衰,民眾流離,茶技危殆,紅茶盛品何傷之哀?
天福聖品,革命遍涉桐木;星火燎原,紅旗狂卷霞蔚。中華新立,凱歌長奏。享承平之兼祧,起茶事之茂業,揚昔日之輝煌,聳東山以揚眉。再值鼎革,乘隆世之大潮,御萬里之長帆;紅茶業盛,步寰宇之八遐,布軒館於邦番。國泰民安,今逢熙天。祖國安寧,六十華誕。看山花爛漫,紅遍萬里河山。品紅茶雅韻,神馳九層霄漢!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