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虛

步虛

步虛是道士在醮壇上諷誦詞章採用的曲調行腔,傳說其鏇律宛如眾仙飄渺步行虛空,故得名“步虛聲”。 步虛詞大都寄託了作者對神仙世界的嚮往或者對修道生活的追求,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對現實世界的不滿。但是,大多並未進入後世的道教儀式,為道士在步虛中所吟唱。

基本信息

來源

根據步虛音樂填寫的字詞,稱為“步虛詞”。《樂府詩集》卷七十八引《樂府解題》稱:“步虛詞,道家曲也,備言眾仙縹緲輕舉之美。”後步虛詞成為詩體之一種,或五言,或七言,八句、十句、二十二句不等。其中有帝王之作,也有文人和道士之作。中國最早的道家經典音樂當是“九歌”,“九歌”原為傳說中的一種遠古歌曲的名稱。中國古代神靈祀禱中有著利用歌舞以娛神的久遠傳統。更有歌舞以娛神的做法。後戰國楚地的道家學者屈原,據民間祭神樂歌改作或加工而成現在流傳的九歌。這種詩歌體錢起自道家神仙思想,可遠溯至屈原的《遠遊》。早在先秦諸子時代,隨著神仙觀念的出現,人們已大膽幻想“千歲厭世.去而上仙:乘彼白雲,至於 帝鄉。”

根據莊子、屈原、列子等人對於神仙傳說的描述,說明戰國時代的神仙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在社會廣泛流傳。秦始皇曾作《仙真人詩》,及行所游天下,傳令樂人歌弦之”。這些《仙真人詩》已佚,魯迅認為“其詩蓋後世遊仙詩之祖”。漢朝更有《大人賦》等篇。神仙思想一直發揮著重大影響。在漢人的宇宙觀里,一個具體而完整的神仙世界形成了。反映在文學領域,漢賦在以鋪張揚厲的手法敘寫世界景象時,神仙境界就成為重要的構成部分。漢樂府里也有描寫神仙內容的篇章。東漢末年道教興起,神仙信仰乃是道教的主要內容,從而有關仙人、仙界、學仙、成仙等等觀念更廣泛地流行開來。魏、晉時期文人們相當普遍地接觸、接受道教,神仙題材大量被表現於文學作品之中。除了出現一批《列仙傳》、《神仙傳》之類專書之外,在一般志怪、筆記中也有許多描述神仙變化、仙凡交通、凡人遊歷仙境等內容的故事。而在詩歌中,神遊仙境即“遊仙”則成為經常地表現的內容。如曹操的《氣出唱》、《陌上桑》、《秋胡行》等,都是表現遊歷仙境內容的。到了曹植,則出現了以《遊仙》為題目的作品,曹植還有《升天行》,郭茂倩《樂府詩集》引吳兢《樂府解題》說:“《升天行》,曹植雲:‘日月何時留。’……曹植又有《上仙》與《神遊》、《五游》、《龍欲升天》等篇,皆傷人世不永,俗情險艱,當求神仙,翱翔六合之外,與《飛龍》、《仙人》、《遠遊篇》、《前緩聲歌》同意。” (卷六三) 這裡提到的《上仙》、《神遊》、《前緩聲歌》等已佚。這些作品顯示出遊歷仙界題材在曹植作品中的重要地位。

宗教記載

中國古代宗教和早期道教並無步虛儀式。陸修靜的《洞玄靈寶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中有“步虛”一詞,指出道士的“步虛”是對天宮中神仙巡行時吟誦之聲的模仿,稱“聖眾及自然妙行真人,皆一日三時,鏇繞上宮,稽首行禮,飛虛浮空,散花燒香,手把十絕,嘯詠洞章,贊九天之靈奧,尊玄文之妙重也。今道士齋時,所以巡繞高座,吟誦步虛章,正是上法玄根,眾聖真人朝宴玉京時也。行道禮拜,皆當安徐,雅步審整,庠序俯仰,齊同不得,參差巡行,步虛皆執板當心,冬月不得拱心,夏月不得把扇,唯正身前向,臨目內視,存見太上在高座上,注念玄真,使心形同”。

吟誦法則

①要求道士在步虛時安徐雅步,執板當心。宋代道士呂太古則在《道門通教必用集》中稱:“陸天師曰:誦步虛經詞,先叩齒三通,咽液三過;心存日月,在己面上;從鼻孔中入洞房金華宮,光明出項後,煥然作九色,圓象薄入玉枕,徹照十方,隨我繞經旋迴而行,畢叩齒三通,咽液三過。”

②指出道士在步虛時,要用叩齒法、存念法,似乎神仙隨身旋迴而行。

相關歷史示例

南朝時期

大約成書於南朝梁陳時的《洞玄靈寶玉京山步虛經》收有《洞玄步虛吟》十首,當是道教儀式中最早使用的步虛詞,詞作五言,句數不一。其中有的是對天上仙境的描繪,道家傳說中神仙的凌空步行。《漢武帝內傳》:“可以步虛,可以隱形。長生久視,還白留青。” 明 劉基 《升天行》:“中夜集五靈,步虛欵天關。” 清 蔣士銓 《第二碑·留香》:“浩氣長生,靈旗暗閃,且喜時逢清晏,歲際豐盈,不免步虛巡按一回。”

如:“嵯峨玄都山,十方宗皇一。岧岧天寶台,光明焰流日”,“騫樹玄景園,煥爛七寶林。天獸三百名,獅子巨萬尋”,“控轡適十方,鏇恚玄景阿。仰觀劫仞台,俯盼紫雲羅”,“嚴我九龍駕,乘虛以逍遙。八天如指掌,六合何足遼。眾仙誦洞經,太上唱清謠。香花隨風散,玉音成紫霄”。有的又是對壇場上道士舉行步虛儀式的描繪,如“稽首禮太上,燒香歸虛無。流明隨我回,法輪亦三周”,“俯仰存太上,華景秀丹田。左顧提爵儀,右盼攜結璘”,“故能朝諸天。皆從齋戒起,累功結宿緣。飛行凌太虛,提攜高上人”,“積學為真人,恬然榮衛和。永享無期壽,萬椿奚足多”。

此經十首《洞玄步虛吟》,後人亦稱之為“靈寶步虛”。後世道教編撰的多種科儀經籍多有將其編收在內的。

隋唐時期

隋唐以後,“步虛詞”成為一種獨立的詩體,隋煬帝作過《步虛詞二首》,有曰“俯臨滄海島,回出大羅天”,“總轡行無極,相推凌太虛”等。

唐代詩人劉禹錫也有《步虛詞二首》,有“阿母種桃雲海際,花落子成二千歲”,“華表千年鶴一歸,凝丹為頂雪為衣”之句。

道士唱經禮讚。 唐 李白 《題隨州紫陽先生壁》詩:“喘息飡妙氣,步虛吟真聲。” 王琦 注引《異苑》:“ 陳思王 游山,忽聞空里誦經聲,清遠遒亮,解音者則而寫之,為神仙聲。道士效之,作步虛聲。” 唐 施肩吾 《聞山中步虛聲》詩:“何人步虛南峯頂,鶴唳九天霜月冷。”《續資治通鑑·宋徽宗宣和元年》:“都城暴水,遣 靈素 厭勝,方率其徒步虛城上,役夫爭舉梃將擊之,走而免。” 明 無名氏《精忠記·兆夢》:“小道小道,其實玄妙,善能步虛,又會佐醮。

金代詩人

金代詩人元好問也有《步虛詞》稱“閬苑仙人白錦袍,海山宮闕醉蟠桃。三更月底鸞聲急,萬里風頭鶴背高”。

宋代

宋代張商英編有《金籙齋三洞贊詠儀》三卷,內錄有宋太宗御製《步虛詞》十首,宋真宗御製《步虛詞》十首和宋徽宗御製《步虛詞》十首,都是道士舉行金籙齋儀時誦唱的步虛詞。其中徽宗的十首步虛詞都為宋代道教音樂譜集《玉音法事》下卷所採集,可知該十首詞已被道士誦唱,並且編入了後來的道教儀式中,有的至今仍在使用。例如:“昔在延恩殿,中霄降九皇。六真分左右,黃霧繞軒廊。廣內尊神御,仙兵護道場,孝孫今繼志,咫尺對靈光。”

相關參考

另外多首步虛詞都是描寫神仙境界,詞語典雅,亦屬上品,但是在後代道教的儀式中使用不多。根據法國漢學研究所所長施舟人教授的研究,道教的步虛形式同印度教輪迴儀式有關,步虛曲腔同傳入中國的“梵唄”有關。這一說法雖然至今仍未被大多數中國學者接受,但它對深入研究“步虛”的形成仍有重要參考價值,值得重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