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處是吾鄉[蘇軾詞《定風波》]

此心安處是吾鄉[蘇軾詞《定風波》]

“此心安處是吾鄉”,出自宋代大詞人蘇軾的《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基本信息

原文

《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

常羨人間琢玉郎(1),天應乞與點酥娘(2)。盡道清歌傳皓齒(3),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4)。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5)。試問嶺南應不好(6),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7)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玉郎:是女子對丈夫或情人的愛稱,泛指男子青年。

(2)天應(yīnɡ):上天的感應、顯應。

(3)皓齒:雪白的牙齒。

(4)炎海:喻酷熱。

(5)嶺:這裡指嶺南,即中國南方的五嶺之南的地區。梅香:梅花的香氣。

(6)試問:試著提出問題,試探性地問。應:應該。

(7)此心安處是吾鄉:這顆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鄉。[2][3]

白話譯文

常常羨慕這世間如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男子( 指 王定國),就連上天也憐惜他,贈予他柔美聰慧的佳人( 指 寓娘)與之相伴。人人稱道那女子歌聲輕妙,笑容柔美,風起時,那歌聲如雪片飛過炎熱的夏日使世界變得清涼。

你( 指寓娘)從遙遠的地方歸來卻看起來更加年輕了,笑容依舊,笑顏里好像還帶著嶺南梅花的清香;我問你:“嶺南的風土應該不是很好吧?”你卻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鄉。”[2]

創作背景

蘇軾的好友王鞏( 字定國)因為受到使蘇軾遭殺身之禍的“烏台詩案”牽連,被貶謫到地處嶺南荒僻之地的賓州。王定國受貶時,其歌妓柔奴毅然隨行到嶺南。公元1083年(元豐六年)王鞏北歸,出柔奴( 別名寓娘)為蘇軾勸酒。蘇軾問及廣南風土,柔奴答以“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聽後,大受感動,作此詞以贊。[4]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