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義論(修訂版)

1950

內容介紹

功利主義在現代政治和道德哲學中占主導地位。 其他理論, 如直覺主義, 沒有提供能與之抗衡的正義觀和道德觀。《正義論》主張以一種更抽象的社會契約論來替代功利主義。 其出發點是:社會基本結構是正義的主題; 人們在達成其它協定之前,首先要就社會制度的原則達成協定。 然而這種締約不是一種實際的歷史行為,而是在假定的原初狀態中的選擇的結果,它是互相冷淡的個人在無知之幕背後的選擇。 契約目標是選擇一種指導社會基本結構設計的根本道德原則即正義原則。對所選擇的原則的直接檢驗是看按它們安排的社會制度是否符合人們的直覺判斷;另一個檢驗是看它們是否符合人們的目的。由此產生了本書的三個部分:理論、制度、目的。

作者介紹

約翰? 羅爾斯(John Rawls, 1921—2002), 美國當代著名哲學家、倫理學家、政治學家、 哈佛大學教授。1921 年生於馬里蘭州,就學於普林斯頓大學,1950 年在該校獲哲學博士學位,以後相繼在普林斯頓大學 (1950 – 1952 ), 康奈爾大學 ( 1953 – 1962 ), 哈佛大學 ( 1962 -2002 ) 任教。羅爾斯自50年代起便潛心於社會正義問題的研究,《正義論》(1971) 是他集其論文之精粹並經過重新思考而形成的一部完整而一貫的理論著作。羅爾斯還出版了其它專著:《政治自由主義》 (1993), 《萬民法》 (1999), 《道德哲學史講演》 (2000)。 《正義論》已被譽為二戰後政治哲學、倫理學領域中最重要的理論著作,將被列入歷史經典名著之林。

作品目錄

譯者前言
修訂版序言
初版序言
第一編 理論
第一章 公平的正義
1.正義的作用
2.正義的主題
3.正義論的主要觀念
4.原初狀態和證明
5.古典的功利主義
6.一些有關的對照
7.直覺主義
8.優先問題
9.對道德理論的評論
第二章 正義的原則
10.制度與形式的正義
11.正義的兩個原則
12.對第二原則的解釋
13.民主的平等和差別原則
14.機會的公平平等和純粹程式的正義
15.作為期望基礎的基本社會善
16.相關的社會地位
17.平等的傾向
18.對個人的原則:公平原則
19.對個人的原則:自然的義務
第三章 原初狀態
20.正義觀論證的性質
21.選擇對象的提出
22.正義的環境
23.正當概念的形式限制
24.無知之幕
25.各方的理性
26.引向兩個正義原則的推理
27.引向平均功利原則的推理
28.平均原則的某些困難
29.兩個正義原則的主要根據
30.古典的功利主義、不偏不倚和慈善
第二編 制度
第四章 平等的自由
31.四個階段的序列
32.自由的概念
33.良心的平等自由
34.寬容和共同利益
35.對不寬容者的寬容
36.政治正義和憲法
37.對參與原則的限制
38.法治
39.自由優先性的規定
40.對公平的正義的康德式解釋
第五章 分配的份額
41.政治經濟學理論中的正義概念
42.關於經濟體系的一些評論
43.分配正義的背景制度
44.代際的正義問題
45.時間的偏愛
46.優先性的進一步論據
47.正義的準則
48.合法期望和道德應得
49.與混合觀念的比較
50.完善原則
第六章 義務和職責
51.自然義務原則的論證
52.公平原則的論證
53.服從一種不正義法律的義務
54.多數裁決規則的地位
55.公民不服從的定義
56.良心拒絕的定義
57.公民不服從的證明
58.良心拒絕的證明
59.公民不服從的作用
第三編 目的
第七章 理性的善
60.對一種善理論的需要
61.簡單情況下的善的定義
62.關於意義的評註
63.生活計畫的善的定義
64.慎思的理性
65.亞里士多德主義原則
66.適用於個人的善的定義
67.自尊、美德和羞恥
68.正當與善的幾個比較
第八章 正義感
69.一個良序社會的概念
70.權威的道德
71.社團的道德
72.原則的道德
73.道德情操的特徵
74.道德態度與自然態度之間的聯繫
75.道德心理學的原則
76.相對穩定性的問題
77.平等的基礎
第九章 正義的善
78.自律與客觀性
79.社會聯合的觀念
80.妒忌問題
81.妒忌與平等
82.自由的優先性的根據
83.幸福與支配性目的
84.作為一種選擇方法的快樂主義
85.自我的統一
86.正義感的善
87.對證明的總結
附錄一 羅爾斯著作目錄
附錄二 羅爾斯研究重要文獻選錄
術語索引
人名索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