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痛湯

止痛湯

生地15克、玄參15克、麥冬25克、牛膝6克、白芷10克、當歸10克、川芎10克。 sis(ChaoetSchih)Hsiao)],以塊莖入藥。 /datalib/2004/Prescription

“止痛湯”是清·陳士鐸著《辯證錄》頭痛門中的救腦場與護首湯的合方,故擬名為“止痛湯”。

配方

生地15克、玄參15克、麥冬25克、牛膝6克、白芷10克、當歸10克、川芎10克。

製法

將生地15克、玄參15克、麥冬25克、牛膝6克、白芷10克、當歸10克、川芎10克水煎服

功效

功能滋陰熄風,活血通絡。主治三叉神經痛。症見:一側面部及上唇呈閃電樣疼痛,頻發不已。

方解

方中生地、玄參、麥冬滋陰涼血;當歸、川芎、牛膝活血通絡,引血下行;白芷祛風止痛,善治頭風諸痛;合而用之,共奏滋陰涼血,活血通絡之效。

用法

如有風熱加荊芥,防風各6克,肝陽上亢加鉤藤、全蠍、蔓荊子各10克,寒凝經脈加細辛4克、赤芍、紅花各10克,大便秘結加大黃10克或火麻仁12克,心慌失眠加棗仁10克、遠志6克或夜交藤15克,痛劇加珍珠母20克。

生地

 (一)

止痛湯生地
別名地黃、酒壺花、懷慶地黃。多年生草本,全株有灰白色長柔毛及腺毛。塊根肥厚肉質。花紫紅色,略成二唇形。

 為玄參科植物懷慶地黃[Rehmanniaglutinosa(Gaerin)Libosch.f.huelchingensis(ChaoetSchih)Hsiao)],以塊莖入藥。鮮地黃:清熱、生津、涼血;生地黃:清熱、生津、潤燥、滑腸、破瘀、生新、止痛、調經、金瘡瘀、涼血、止血;熟地黃:滋陰補腎、調經補血、血虛頭痛、肝痛。原主產於河南省溫縣、孟縣、武陵、博愛、沁陽等縣,現全國各省、自治區幾乎都有引種栽培。

(二)植物特性

多年生草本植物高25-40厘米,全植株被灰白色長柔毛和腺毛,根壯莖肥厚肉嫩,呈塊狀,圓柱形或組錘形,直徑2.5~5.5厘米,表面橘黃色,有半月形節及芽痕,莖生葉叢生倒卵形或長橢圓形,長3~10厘米,寬1.5~4厘米,先端鈍,某部漸窄,下成生葉柄,邊緣具有不整齊鈍齒,葉上面多皺,下面帶紫色。4~5月間花望從葉叢中抽出,僅有少數較小的無柄落片葉,花塞頂端有稀疏的總狀花序;花等種狀,5淺裂;花冠紫紅色,裡面常有黃色帶紫的條紋,長約4厘米,花冠管稍彎曲,尖端5淺裂,呈二唇形。雄蕊4,二強,著生於花冠管的近基部處,子房上位,2室,花柱單一柱頭膨大,蒴果卵形或頂端有宿存花柱,基都有宿萼。

(三)生長特性

生地對氣候條件要求不太嚴,但要求氣候溫和。陽光充足。排水良好、上層深厚、肥沃而疏鬆的壤土和砂壤上。過較過沙的土壤,蔭蔽處生長不好。低洼或鹽鹼地採取輪作,忌連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